当前的金融市场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巨大,在贸易战的背景下,进出口量较大的商品受到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关税的调整不仅仅使得进出口成本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还使得商品的供应格局发生了改变。此外,近期汇率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新兴市场的货币大面积贬值,这也使得很多商品出现了内外走势不一致的情况。商品市场的波动变得剧烈,投资难度也变得更大,不过商品最大的影响因素还是供求,价格走势最终还是要回归这最原始的逻辑推演上,只是中间多了很多弯路和坎坷。 人体主要营养来源之一,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大概有70%是靠糖类供给的,因此食糖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全球化商品。我国制糖历史由来已久,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自主生产的食糖依旧无法满足消费的需要,这也使得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糖进口国,但由于生产成本的天然劣势,进出口价格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国内制糖业危机重重。我国2017/18制糖年产糖1031.1万吨,产量增长11.01%,实现了连续两年增产,不过由于我国消费量处于1500万吨的水平,因此依旧是需要依赖进口,这也使得国际糖价的走势和我们息息相关。ISO在5月预估显示,2017/18年度全球供应过剩1100万吨,2018/19年度为850万吨,巨大的供应压力使得全球糖市萎靡不振,美国ICE原糖指数从2016年9月底的23.65美分一路跌到今年4月底的11.19美分,这使得全球产糖巨头巴西从去年8月份就开始减少生产食糖调转码头生产利润更丰厚的乙醇(糖醇比在此期间一直低于去年同期,而乙醇产量从今年4月开始又再度低于0.7,这使得糖厂加大了生产乙醇的力度),但是由于印度在2017/18年度产量超过了3200万吨,并且2018/19年度还将在此基础上增持100万吨,而同时泰国也将保持1400万吨的糖产量水平,这使得全球供应压力依旧巨大。 为了保护国内食糖产业,我国于去年推出了新的关税政策,在新政策下巴西、泰国这样的出口大国的糖配额外关税以三年递减的形式达到了95%、90%、85%的水平,但是其他国家仍享受最惠国待遇的50%关税,这就引发了一个新的现象,巴西、泰国糖进口量急剧萎缩,但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食糖量大增,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当印度开始推销他们的食糖时,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大了恐慌的原因,尽管印度糖最早也要2018/19年度才能够进入到国内。 关于食糖进口国家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有效调控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进口”并不能有效得到控制,那就是走私。走私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但是由于巨大的利润驱动下,不少人是愿意铤而走险的。我国近两年加大了缉私力度,包括“国门利剑”等多项行动中颇有建树,2018年1-5月海关公布的抓获走私糖的数量达到了5.07万吨。食糖走私主要是精制白糖,因为走私白糖可以直接运到消费地卖掉,而原糖则需要找加工厂加工,大大增加了走私风险和成本,因此即便我们不在走私密集的地区进行摸排,也还是能够从国外的进出口数据中看出端倪。走私糖的来源国很多,但是量最大的自然是距离适中和出口量最大的泰国,在缉捕抓获的走私量中大部分的糖都是泰国糖。 去年二季度开始,泰国出口到台湾的精制糖突然大幅增加,并且连续数月保持高增长,而缅甸进口量下降了一个档次,这种变化说明走私中转地区发生了改变。滇缅边境一直是打击走私的重点地区,去年打击最严的时候一度使得缅甸政府放弃了转出口贸易这个金饭碗,但是即便这样,今年5月我们从缅甸商人的口中得知,中国商人每天的订货量依旧能够达到1000吨(目前缅甸已恢复转出口贸易)。海运走私尽管不如陆路走私方便,但是我国绵长的海岸线大大增加了打击走私的难度,船只的载重量大概能够运输几百到上千吨的白糖,并且直接抵达销区使得走私糖快速的进入市场,今年4月泰国出口到台湾的走私量再度回升到8万吨以上,5月也是如此。 除了供应端的压力外,消费端同样让我们担心。农产品消费总的来说是相对衡定的,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消费量会稳步增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波动。食糖下游最大的消费端口为饮料消费,而以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早在数年前就修改了配方,果葡糖浆大面积的替代了食糖,因此含糖比重最大是软饮料。2017年我国软饮料产量为1.8亿万吨(2016年为1.83亿),销量为1.76亿万吨(2016年为1.77亿),产销率达到98%,但是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同比都出现了下滑,这还是历史首次。学生群体是饮料消费的大户,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类消费群体出现了明显萎缩,而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追求与日俱增,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低糖、无糖类饮品,天然甜味剂(比如说甜菊叶)对食糖的冲击进一步加剧,这还不包括替代量最大的淀粉糖。 因此在当前的供求格局下,白糖弱势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即便是新榨季也还是看不到太大的希望。我们总是寄希望在熊市中看到反弹,但是市场消费情况又让我们一次次失望了,7月的糖会如果没有实质性利好的话,糖价还是以阴跌为主,即便有一些好的消息可能也仅仅能起到止跌的效果,但并不能扭转整个弱势的局势。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