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221只个股最新收盘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处于破净状态,占A股的6.3%,有27只在2017年上市的次新股跌破发行价。最近不少数据统计,A股破净股数量记录,然后据此断定A股底部来临。这个观点有失偏颇。 破净股数处历史高点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创出998点低点,市场中的破净股数量为176只。2008年10月,是A股历史上第二次经受大熊市的的洗礼,那一次上证指数触底1664点,破净股数目达到175只;2013年6月,上证再一次跌破1850关口,整个市场破净股数达到154只。对比A股这两次的低点的数据,当前的A股从破净股的绝对数目上来看,的确处于历史最高位。 但是,仅仅拿破净股的绝对数量去证明股市底部已经到来,是缺乏说服力的。随着A股近年的快速发展;两市股票数量已经从2008年的1600余只上升到3500余只。从破净股所占比例的角度,与历史相比较,并不算高。2005、2008年和2013年,三个年份的破净股占全部A股总数分别达到13.42%、10.9%和6.3%,除了2013年外,均高于当前的6.3%。所以,从相对规模来看,如今的A股破净潮并没有以往的汹涌。 A股底部和破净股的关系 虽然A股的历次底部都伴随着破净股批量出现,这反映的是市场的悲观预期,但是不能据此断定A股底部来临,也许盘距离真正底部还有段距离。 首先,2005年的998点破净股比例是13.4%,而2013年的1849点附近是6.3%,我们如果按照2013年的比例算,那么现在A股就是底部,但是如果按照2005年的比例算,目前的破净股数量还要翻一倍才行,也就是要达到400多只股破净才成,如果破净股翻一倍,A股市场会跌成什么样呢?因此,破净股的比例和数量并没有一个一致性的规律可供遵循。 其次,A股底部是多重因素共振才形成的,破净股数量激增反应的是市场的悲观情绪递增,市场否极泰来是定性研究,没有定量的数据支撑是无法作为投资依据的。今年破净股数量持续增长,只能据此断定市场的空方力量增强,并不能据此断定空方力量衰竭。 最后,A股的生态环境已经和之前大不同,近些年随着外资机构加速进场,价值投资的思路逐渐占据市场主流,这会颠覆以前的投资方式。破净股大都属于传统行业或者公司基本面出现巨大问题的个股,这些股会逐渐被边缘化,这本就是个大趋势,有没有熊市这样的股票也没有前途。香港股市里有大量的仙股被抛弃无人问津,而优质的股票则被机构所青睐。所以破净股和A股的底部本来就没有必然的关联,现在破净股的逻辑不同,就更不具备参考依据了。 当前A股只是步入“结构性寒冬” 此次破净潮的股票式所属的板块中,公用事业、房地产、交通运输、银行、机械设备和采掘等板块的破净股较为集中。两市28个行业中平均跌幅最为严重的也集中于上述几个板块。相比较于这些板块的低迷,计算机,电子,食品饮料三大板块则表现则相反,甚至有不少股票还有不错的走势,例如长亮科技,卫宁健康,正海生物,顺鑫农业等。 此次破净潮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以房地产和银行两大板块为例。当前A股已经进入结构化行情。在房产回归居住属性的大环境下,房地产的盈利空间一定会受到挤压,公司经营状况受之影响也会反映在股价的表现上。 而银行板块破净潮与我国近些年的金融市场改革有很大关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不同,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以银行主导的。在银行主导的市场中,间接融资将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金融系统风险较大。所以我国近几年一直在推进市场证券化的发展,大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增强市场流动性。再加上为了提振实体经济,不断出台的降息免息政策,使得银行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从而银行股的走势自然也不乐观。 反观计算机,电子,食品饮料等行业,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计算机和电子等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同时也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相关板块的业绩也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因此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走出了不错的行情。 所以说,如今的A股市场惨淡仅仅是“结构性”的寒冬,并非整体性的熊市,这更符合当下的市场特征。 什么时候才是市场底部到来之时? 破净股反应的是市场的绝望和悲观的加剧,只有当市场足够便宜,而且有资金大举进场吸纳被市场抛弃的低估股时才有可能是市场来临之时。 全世界几大股票市场都经历过数次惨烈的股灾,美国的1929“黑色星期二”,2008年的金融危机,1989年的日本股灾等等。纵观这几次股灾,当市场处于绝望,股票早已被遗忘于众人聊天内容时,这才是市场真正到底的时候。用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其自传《原则》一书中所说的话,真正的赢家要习惯于打赌与共识相反,并且赌对。 股神巴菲特也曾经说过,在市场血流成河时买进,在市场狂欢时卖出。当所有人对当前股市不再抱有希望,当市场亏损面达到70%以上,大量绩优股出现破发的时候,当失望在整个市场弥漫的时候,大量有灵敏嗅觉的投资者们将会大踏步的以白菜价大量增持购进这些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大笔资金将重新进入股市,此时,就是市场底部到来之时。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