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商所在大连举办第五届期货法律理论与实务座谈会。座谈会探讨了期货市场发展至新阶段的背景下,加快我国期货立法和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上期所监事长陆文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林,以及中国证监会期货部、法律部等相关专家和法律实务界人士参加了座谈。 李正强在座谈会上表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商品期权、原油期货上市以及铁矿石期货国际化,目前已经进入多元、开放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期货市场发展需要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国际化等也使市场面临新的法律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或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来改进。 他说,整体来看,我国期货市场法律建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建设之初便着手推动期货立法,如今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均已有相关法律,唯有期货法至今仍未推出。随着期货市场各项创新业务及国际化业务的深入推进,我国期货市场立法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学术界、法律实务界以及期货市场的专家共同推动,进一步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法治化建设水平。 上期所监事长陆文山在会上表示,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已多年在全球居前,但期货市场的价格和规则的影响力仍然较弱,这值得深思。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实体经济需要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平台,助其完成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强大的经济体必须要有强大的期货市场保驾护航。在新时代双向开放的背景下,期货市场要积极研究并完善市场参与者结构,尤其要充实产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使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合理。在期货市场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前行过程中,迫切需要尽早出台期货法。期货立法要跳出部门立法思维,要从主体监管、机构监管向行为监管、功能监管转变。此外,在加快期货立法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行政法规、市场交易规则在内的期货法律体系,实现宏观可控、中观可调、微观可活,形成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职责一体的协同效应。 座谈会上,加快期货市场立法得到了市场各方的一致认可,多位法律实务界、学术界专家认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至今,急需早日推出期货法为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针对“国际化背景下交易所实物交割环节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重清表示,国外期货市场的交割环节,交易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仅局限于期货货物所有权的转移阶段,实物交收往往与交易所的交割划分开。我国期货市场的交割是把实物从卖方经过交割仓库交到买方手里,目前在相关规定中,交易所在该环节的法律责任边界没有厘清,实物交割应该局限于把货物所有权的凭证转移给买方,明确交易所的法律责任边界。 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坚认为,当前交易所对实物交割的责任扩大了交易所的担保责任边界,限制了交易所国际化发展路径。不但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处理期货交割纠纷还是延续着传统民商法的思维模式,较难接受期货交易的特殊性,因此既要从立法层面考虑交易所的交割责任,也希望能通过丰富的司法实践来推动相关立法完善。 在“期货市场国际化对交易所信息保护机制提出的新挑战”方面,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昕认为,境外交易者参与国内期货市场交易,其信息不可避免地在国内平台上流转留存。一方面,境外交易者的进入会涉及境外数据的进入,尤其是欧盟交易者,将涉及是否适用欧盟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另一方面,在交易所国际化过程中,境内交易所也会申请境外的牌照,必然会面临需符合境外相关机构监管要求等问题。新加坡立杰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乔丽娜提出,新加坡也有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而且严格程度并不低于欧盟的相关规定。交易所在国际化进程中,应注意境外相关法律对交易所业务的影响。 对于“境外衍生品相关法律对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林认为,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国际化的进程中,历史上形成的阶段性办法,不再适宜扩张到其他衍生品,否则期货市场国际化会受到阻碍。金融基础设施与交易平台不能简单等同,不能因为交易所是交易平台,就直接把交易所认定为金融基础设施,应当捍卫交易所作为交易平台的功能。同时,我国期货市场存在很多本土化的规则,不足以支撑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因此,应尽早出台能覆盖场内及场外衍生品领域、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期货法。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曲峰认为,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国际化需要注意主体参与方式和交易结算的问题,在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现有的结算规定和结算体系面临着国际市场风险的冲击,为此,境内交易所可以先通过创新、完善自身商业规则来应对,还可以通过有效创新避免法律滞后。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来源:“期货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