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贺宛男:回购新规真能筑牢市场底吗?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8-09-10 08:34:12 来源:金融投资报网 作者:贺宛男

9月6日,证监会就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提出修法建议(修改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著名市场人士李大霄随即表示,回购新规将筑牢市场底部。确实,当日上证指数一度腾空而起上涨33个点,涨幅超过1.2%;可惜收盘跌12.75点,跌幅0.47%。


笔者与李大霄先生谋过数面,也算是朋友。与大宵看法一致,也非常认同股份回购制度是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如果真的落地,将对A股市场带来实质性的变化(详见本人8月11日在《金融投资报》发表的《改变供求关系才能稳预期》)。但是,回购修法即使真的通过,是不是能“筑牢市场底部”(不知是少年底还是儿童底),笔者仍然持怀疑态度。


这次修法除了维持原法关于股份回购的四种情形之外,还增加了三种用途:一是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特别是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与国企混改相结合;二是维护公司信用及股东权益,通俗地说,就是维护股价;三是建立库存股制度。


让我们逐项作简要说明。首先,员工持股计划,特别是国企混改。


2016年8月1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资委、财政部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简称〔2016〕133号文)。明确“混合所有制企业规范开展员工持股工作,有利于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并且在持股比例和股权结构有非常明确的量化规定。即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1%。应保证国有股东控股地位,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总股本的34%。在持股方式上,员工可以个人直接持股,也可通过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资产管理计划等持股平台持有股权。通过资产管理计划方式持股的,不得使用杠杆融资。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我们看到哪一家国企的员工持股达到30%,国企控股比例减至34%?就算混改典型的联通也没有达到!而且133号文还是从2013年起,国资委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研后制定的。


二是维护公司信用及股东权益。


统计显示,截至9月5日,今年已有478家公司实施642笔回购,回购金额236亿元,是去年同期回购金额的4.5倍、是去年全年的2.6倍。与此同时,据李大霄统计,今年有880家公司发布了回购公告,回购金额765亿。两相比较,说明拿出真金白银实际回购只是公告喊话的30%。而谁都明白,今年以来股价跌跌不休,完全符合回购所提出的价格条件。


另据上证报统计,2014年以来,沪深两市约有2169家次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其中主动回购148家次,金额约529.36亿元,被动回购2021家次。被动回购家次占比高达93%,主动回购仅占7%。在2014到2017年间,境内上市公司主动回购股份总金额仅为同期现金红利金额的1.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4年美国、英国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分别达到4127、2086起,回购总金额与其同期现金红利金额的比例分别为43.57%、49.50%。


特别是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股价普遍被低估时,回购更是减少恐慌情绪,维护市场的稳定器。如1987年美国股灾发生后,约有650家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加上此前已宣布回购的350家公司持续回购,提振了市场信心,对稳定股市起到了重要作用。


甚至有权威机构(如高盛)认为,分红和回购成为美股牛市的主要动力来源,创纪录回购,特别是大盘明星股如苹果,更成为美股上涨的主要动力。我们这里呢?回购真的起到维护公司信用及股东权益的目的了吗,还是装装样子,甚至是忽悠式回购?


三是建立库存股制度这是一个专业名词。按笔者的理解,发股和库存是硬币的两面,市场好时多发些股票,市场不好时把已发的股票库存(库藏)起来,就像自然界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冬天来临猫起来过冬、有的还要冬眠那样。因为那些猫起来的不吃不喝(不享受分红权),也不做声(没有投票权),如此共克时艰,一旦时机成熟,不是可以发展得更好、更强壮吗?


中国股市的症结在哪里?症结就是太重视融资而太不重视投资,什么都是从融资者的利益和角度考虑。证监会听取意见不是券商就是上市公司,为什么不找找普通投资者?现在谁都承认是熊市、是冬天,如果那些大盘明星股的控股股东比例真能减到35%上下(或库存、或给员工、或转让给民企等外部股东),A股市场的总股本和流通股能有相当比例的压缩,到那个时候,不要说市场底部,连头部说不定都能跨过去!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