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年前的至暗时刻,在唏嘘之余,资本市场值得为今天的成绩感到自豪。十年中,A股主流指数以及主动权益基金皆取得不错的收益,体现了较好的赚钱效应。 主流指数悉数收红 中小市值指数翻倍 金融危机后的十年,A股主流指数体现了不错的赚钱行情,各主流指数悉数收红:上证综指、深证成指皆有几十个点的涨幅;上证50、沪深300等大盘蓝筹指数涨幅在40%以上;中小板指、中证500等以中小成长性公司为主的指数都翻了倍。 泓德基金副总经理邬传雁对此表示,雷曼兄弟破产以来迄今十年,A股指数处于一个上涨的过程中,中小板、中证500等指数符合经济转型逻辑,在过去十年走势相对较好;上证指数、深证指数代表的传统行业的,在2008年之前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增长,过去十年涨幅相对落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国开始了一个时间跨度相当长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这期间A股是赚钱的,但指数也出现明显分化,印证了经济转型的基本逻辑。”邬传雁说。 信诚盛世蓝筹基金经理吴昊分析,从足够长的时间维度去观察权益资产,股价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企业盈利,而盈利的驱动因素是所处的宏观经济。过去十年,中国名义GDP从2008年的32万亿元增长到今年预计90万亿元,累计增速183%;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A股各主要指数均取得了不错的盈利增长。 富国天源基金经理曹晋认为,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全球各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和经济刺激政策,其中包括中国的四万亿刺激政策、美国的QE,推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股市也体现了不错的赚钱效应。 在天弘基金高级宏观研究员李云洁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看作是市场自发的对泡沫的一次出清,同样出清的还有欧洲房地产泡沫和银行危机。全球这十年的大牛市乃是彻底出清后的回馈。 然而,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让近十年世界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复苏的进程遭遇挑战,不过,多位基金经理认为,美国无法扼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在技术革新浪潮下,中国及新兴经济体将进入新的经济增长轨道。 邬传雁认为,目前的中美贸易战表面上对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有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停留在预期层面。在全球技术革新的浪潮下,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进程很快,并将进入新的增长轨道,而这个增长是结构性而非总量意义上的增长——符合新的经济结构特征的产业增长率会比较高,部分传统资源类产业增长放缓。 吴昊也认为,中美贸易争端确实是破坏世界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复苏进程的重要风险,但未必是全球经济复苏趋势遭到破坏的核心因素。应当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贸易摩擦保持警惕,但更重要的是识别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研判这个动力的持续性和潜在风险。 十年十倍股扎堆医药 事实上,在A股近十年的赚钱行情中,不少板块和行业走出一批大牛股。Wind数据显示,十年十倍股多达40只,其中医药股13只,长春高新、片仔癀、上海莱士等都在近十年斩获20倍以上的收益。 谈及大牛股为何集中在医药领域,吴昊认为,消费属性强的公司在十倍股中占比特别多,这是由于消费能够为这些公司提供足够大的成长空间:大消费行业充分享受了过去十年城镇化、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宽松的红利;同时,医药行业有更高的技术壁垒,独家品种的差异可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并享受人均消费量提升带来的成长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十年,医药行业出现十倍股的概率仍然是比较高的。随着老龄化,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提升的趋势仍会延续,每一个医药创新都可能是一个孕育十倍股的机会。” 李云洁也认为,医药股作为防御品种,本身就会受到资金的追捧,加之2008~2010年医保改革的制度红利,以及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的提升,未来十年医药股还会有大的机会。 曹晋则认为,好的行业是牛股的温床: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过去十年,医药行业保持了10%以上的平均增速。未来,国家医保支出压力增大,仿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会逐步削弱,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医药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除了医药股,计算机是第二个牛股辈出的板块,4家公司涨幅超过十倍;此外,国防军工、电子元器件、房地产、家电板块的十倍大牛股也有3只以上。 未来的十年十倍股 基金经理看好医药与科技 未来十年十倍股潜伏在哪些行业?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大概率会出现在养老医疗、科技创新、大消费板块。 邬传雁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城镇化、房地产行业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这些行业推动的高速发展阶段已临近尾声,人口的红利也难以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支柱。未来十年的十倍股大概率会出现在以下两类行业:一是和养老健康相关的方向,包括医药医疗等板块;二是和新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包括电子、计算机,以及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应用普适性较强的公司。 吴昊认为,持续的科技创新是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这些行业涌现十倍股的概率更高,这在美国市场得到了验证,市值靠前的公司正逐渐从传统的消费品、制造业公司转变为互联网、高科技公司。 李云洁表示,站在当下时点,预计医药生物和非银金融吸引力更大,虽然盈利可能下滑,但在缩量市场中可能因为资金抱团出现估值提升。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