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股市前期出现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迎来反弹的概率也越来越大,那么哪些板块大跌之后反弹表现更好? 周期和成长类板块反弹幅度大? 2000年以来,A股经历4次从底部反弹。天风证券分别梳理四次反弹期间,各行业从反弹开始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涨幅,并与此前市场大跌过程中各行业跌幅进行对比。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由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次反弹的前期表现较好的有电气设备、传媒和银行板块,后期国防军工表现突出,这几个行业的涨跌均具有持续性。第二次反弹前期建筑材料、电气设备等表现较好,后期有色金属、汽车表现较好。第三次反弹则没有明显表现较好的行业,不过可以发现钢铁和计算机的涨跌在该轮反弹中具有持续性。第四个反弹中有色金属和食品饮料具有持续性。 资料显示,2005年的反弹催化剂来源于股权分置改革、QFII开通和人民币升值,2008年的反弹催化剂为四万亿就是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2013年的反弹期间,国内推出了两融政策、“一带一路”等政策,而在2015年股灾和2016年年初熔断让当时的市场跌倒相对低估之后开启了缓慢上升的过程,政策上的催化剂则为供给侧改革、债转股等持续性利好。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 对比历次反弹的市场和政策催化剂,天风证券认为往往和政策热点相关度较大的行业反弹力度更大,由此分析认为政策催化剂对各行业的反弹起较大的助推作用。 另外,通过进一步考虑风格因素,则可以发现风格因素与各行业的涨跌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第三次反弹中,周期、成长类风格指数表现较好,对应到行业中,钢铁、TMT 等板块在各行业中涨幅也明显领先。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中小盘股反弹表现突出? 有分析认为小盘股、中盘股由于市值相对较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历次反弹中的表现往往优于大盘股。国信证券研究了金融危机以来A 股的八次大跌反弹中市场表现,证实了这一观点。 国信证券认为,从行业分布来看,历次大跌反弹中涨幅较大的行业并没有太明显的一致规律。例如,2008 年四万亿政策后建材等基金板块表现较好,2012 年底因为PMI 好转经济复苏银行板块表现最好,2013 年钱荒之后是传媒股反弹力度最大等等。 不过,数据显示小市值公司反弹力度较大。在市值分组下,小盘股在反弹阶段的表现要优于市值较大的公司。若将全部A 股上市公司按照反弹开始时的市值进行排序分组,可以发现,第1 组公司市场表现最为优异,平均涨幅达到33.2%;随着组别序号的增加,小组平均涨幅呈现递减的趋势,第10 组市值最大的公司平均涨幅仅为19.0%。 (图片来源:国信证券) 此外,数据还显示了市盈率、市净率对于行业反弹情况影响并不大。国信证券以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及估值为标准进行分类,各组公司在超跌反弹阶段的市场表现无明显规律。从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来看,ROE 分类下各小组之间的表现无明显差距;在市净率及市盈率等估值指标分类情况下,从反弹期间的涨幅均值或中位数来看,各组公司的市场表现也并未呈现明显的规律。 接近但未到达底部? 三季度市场下跌,A 股机构投资者多偏向防御;而数据跟踪显示,北上资金三季度却仍是持续净流入,并未受到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扰动,且加仓基建与大金融板块。与A股投资者相比,外资显然更加乐观。 那么A股目前处于哪一阶段?广发证券从“季线四连阴”、下跌比例、日均换手等方面与历史对比,发现市场已经呈现底部特征,但是仍未达到历史底部数值。 广发证券对比最近一个月的数据,可以看出指数日均跌幅、下跌公司占比、日均成交与换手等指标均未达历史可比阶段的数值,但已经呈现出与过去四次大底前较为趋同的交易特征。 此外,如果9月未来半个月行情延续弱势,上证综指将迎来季线“四连阴”。A股历史上季线仅有过三轮出现“四次以上连阴”,最长记录是“五连阴”。而历史上的“季线连阴”,往往市场大底就出现在最后一根阴线中。 有观点认为,外资比国内A股投资者相对乐观,是因为外资机构投资者更加看重中长期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而A股机构投资者更多表现出对当前“政策底”传导效果的迟疑。 广发证券认为,反弹需要等待“政策传导的经济效果”,社融、M1、信用利差是前瞻。“市场底”的出现需要看到“政策传导的经济效果”,虽然代表产出的经济数据可能仍处于惯性下滑,但代表信用传导疏通的指标会率先改善,如M1与社融增速回升、低评级信用利差回落、基建企稳,均是投资者确认政策效果的有利信号,历史上2005、2008、2012 年“市场底”也出现在上述信号改善之后。密切观察上述信号的边际变化,是市场仍在磨合等待的重要原因。 长城证券认为,当前政策底、估值底向市场底的传导路径相对更接近2011-2012年,当时市场经历约一年筑底过程,最后伴随经济企稳回升才开始一波中级反弹,后续经济基本面的边际变化仍是市场关注焦点。该机构维持市场处于中期筑底阶段的判断,短期市场不排除有所波动但振幅已有所收窄,当前点位对长线资金来说已经具有配置价值。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