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二 通货膨胀 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界人士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政府对一年经济各项指标的定调,其中对关系通货膨胀的指标CPI的定调尤为关心。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CPI涨幅被定在了3%。“管理通胀预期”则成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之一。 回顾2007与2008年,政府均将下一年的CPI定在4%左右,但在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CPI均没有接近这一目标。2008年年平均CPI为5.9,2009年为-0.7。2004年起中国遭遇全球的流动性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受到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结汇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形成一轮通胀,这轮通胀酝酿达3年之久,2008年上半年达到最高水平。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爆发全球通胀期间,全球70个国家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 由于中国CPI构成的特殊性,2008年,随着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的成倍上涨,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曾经一路涨到8的高点。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CPI在半年的时间里回到1附近。进入2009年,CPI更是一头跌进负区间长达9个月,直到年底才渐渐回升。但是,看似“通缩”的经济指标却与中国各界的实际感受相差甚远。短时间内涨过2007年水平的房价,经过多次调整涨回金融危机前水平的油价,以及各种在通胀预期下不断提价的大宗商品和生活用品,都让人回想到了2008年。总的看来,2008年中国物价是被“通胀”劫持,而2009年则是被“通胀预期”劫持。 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同比上涨1.5%,统计局并公布,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3%。此前数据显示,2009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为1.9%,PPI同比增长1.7%。低于预期的CPI增长可以看作是通胀压力减小的信号,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也在数据公布后减弱。不过考虑到去年春节在1月份,而今年2月份也赶上春节假期。所以1-2月份的数据翘尾因素明显,不能确切的反映实际情况。从最新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购进价格上看,其原材料价格已经回升到相当高的水平,通胀压力不可小视。随着3月11日2月份统计数据的发布,中国2010开年的通胀情况将揭晓答案。 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状况在各个经济体呈现出多极化,各经济体的通胀变化方向也出现差异。 1、通胀预期:新兴经济体国家面临通胀 新兴经济体无疑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好,但是在经济复苏的背后通胀担忧油然而生。一般来说,通胀发生在经济偏热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率水平时,继续增加货币发行会推动经济暂时偏离均衡水平,投资和消费需求超过供给,工资水平会相应上涨,价格水平也偏离均衡水平上涨。如果短期内经济的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不会提高,这种偏离产出均衡水平的状态是不稳定、不能持续的,很快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回到原来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这时候如果继续增加货币发行,上述过程就会重复发生,结果就是价格水平不断上升,通胀形势恶化。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经济持续复苏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带动下,2010年新兴市场的通胀水平很可能继续走高,整体水平将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新兴市场2010年通胀率将达到6.2%,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1.3%,其中“金砖四国”中的中国和巴西通胀率在2010年会出现缓慢上升,但仅处于温和通胀状态,而印度和俄罗斯则可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 2、通缩阴影:众多发达经济体显现通缩 2月份,澳洲、加拿大分别升息,以应对在经济环境逐渐转好后充裕的流动性带来的通胀风险,但是在日本,经济则陷入通缩的困扰,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1月核心CPI年降1.3%,政府官员表示当前政府摆脱通缩很难,因此在数月内将不会看到有即刻的改善。在地球的另一端,已经深受财政危机困扰的欧盟国家必须面对着通货膨胀不足的问题,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和爱尔兰在内的一些欧元区国家。分析师认为,这可能令欧元区一些最弱的经济体更难以摆脱低迷,政府更难以修复财政预算、减少公债。近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维持欧元区1%的主导利率不变。自去年5月份以来,欧洲央行一直将主导利率维持在这一历史最低位。就在前不久,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将其基准利率--再融资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8.50%,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时将回购利率从7.75%调降至7.5%。这是该央行自去年4月以来第11次降息。对于这些国家,用加息抑制通胀还是遥远的“传说”。 3、滞涨担忧:中国信贷游资造成的滞涨后果值得关注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是经济上最糟糕的情况。简单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如果2008年各界担忧滞涨是因为“热钱”的炒作以及持续的通胀造成,那2009年滞涨的源头显然是“过度”充裕的流动性。 有报道指出,目前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城市,已经有来自实体经济部门的中小企业急需恢复或扩大生产,却得不到贷款。市场上一方面堆积着去年制造的无效、甚至到处流窜为害的巨量流动性,也就是所谓的“信贷游资”,并任由它们助推房市泡沫和通胀预期;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却由于资金短缺而生产受阻。如果听任这种局面发展下去,经济上最糟糕的情况——滞涨,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将不可避免。 2月25日人民银行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银监会也在近期推出了贷款新规,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有些贷款要由银行直接支付给卖家。再加上呼之欲出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占比即将提高的传言,这些政策就像来自几个方向的夹板,挤压商业银行并迫使他们严格审查新增信贷,所有的一切都在压制“信贷游资”的产生。 4、2010年中国通胀温和 由于中国政府已经在去年下半年,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2010年的主要任务定位于“调结构”,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经济发展方向定位于“好”字当前。因此2010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不会出现偏热的情况。加上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为7.5万亿,总需求会推动价格水平温和上涨,通胀将表现得较为温和。 相关链接:通货膨胀有关的观点预测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期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和通货膨胀情况。目前,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 和不良资产清理远未结束,融资中介功能尚待恢复,大量过剩产能还有待调整消化,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之中,全球经济的复苏必将是一个缓慢、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尽管全球流动性相当充裕,但产生全球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很大。 二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操作,以及供应方的结构性变化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增长会加大大宗商品的需求,但从绝对量看,发达经济体仍是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耗国。在发达经济体缓慢复苏的情况下,全球大宗商品并无持续上涨的压力。美元长期走贬预期和各种投机操作,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提高某些大宗商品价格,但很难设想这种上涨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的出现,也会降低对矿物燃料等大宗商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 三是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在复苏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预计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近期还不会实质性退出。但随着经济基本面的逐渐好转以及公共债务压力的加大,刺激政策迟早要退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流动性因素将明显减弱。因此,我认为近期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副行长苏宁: 物价在可控制范围之内,不要认为今年物价形势非常严峻 1.从目前看,今年是能够把物价控制住的。大家不要认为今年物价形势非常严峻。物价上升和不上升的趋势并肩存在,我相信只要调控得好,就能把物价控制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去年有9个月的时间,CPI逐月下降,我们很关注通货紧缩;到去年11月和12月,CPI同步转正,这个是在我们预料之中。而这几个月不存在通胀。 3.我们希望不要出现物价的过快增长,从目前看,现在的(物价水平)是我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还不能说通胀。中国央行高度关注物价上涨情况。 4.央行有多种货币工具,其中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至于加息,央行会在适当时候进行。央行正密切监视物价走势,并已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今年通胀可以被控制在合理水平。 ■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影响中国经济的不再是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结构性通胀。 中国政府要把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防止化解结构性通货膨胀作为2010年的重要任务。防止中国经济因过热造成二次探底。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飙升、居民消费品价格上行和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的影响已经不再是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结构性通胀。中国政府将管好通胀预期作为今年一项重要任务,以防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价格上涨过快,为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金融调控需要重点解决“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问题。 ■2010年中国发改委工作报告:今年3%的CPI目标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并为推进改革留有一定空间。不能忽视包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中国今年将继续深化资源价格机制改革;中国将继续研究、实施为实现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需要的相关政策。 ■苏格兰皇家银行:2010年中国通胀上半年将达到3%,下半年稳定 中国CPI通胀将在第二季度、甚至可能在第一季度达到3%,但是在下半年将稳定在3%的水平。食品CPI是左右整个指数的最大因素,而食品价格涨幅趋缓,表明二季度同比通胀率将稳定在3%的水平。中国一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4.3%,为2008年 10月以来最大增幅,虽然在中国PPI和CPI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但该数据进一步加剧了通胀预期。 ■野村证券: 3月份之后的CPI涨幅将趋于更平坦 3月份之后CPI通胀或将在控制之中,野村分析员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主要食品类别的充足供给和存量使得2010年不可能发生食品短缺现象,因此食品价格不会大幅上涨。2009年中国连续第6年实现粮食大丰收,使得今年不太可能发生2004年那样的CPI通胀。另外,生猪库存现在也创了历史新高,因此今年可以避免像2007和 2008年由于猪肉短缺而导致CPI通胀高位运行。 第二,多数消费品制造业部门仍存在产能过剩,这可能会迫使生产商继续低价竞争,因此厂商很难大幅提价。另外,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继续让生产商可以自行消化上涨的成本而无需显著提高价格。因此,3月份之后的CPI涨幅将趋于更平坦,国内对于通胀的担忧可能会在3月份之后才会开始消退。 ■标普:如果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超出预期中国可能采取更多货币收紧措施 资产市场成为焦点,因在截至2010年1月的12个月内,中国70个主要城市的平均房地产价格增长了近10%。陈锦荣表示,2009年年底土地价格的急速上涨表明房地产差价将进一步攀升。如果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继续超出预期,中国可能采取更多货币收紧措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三大风险要素易导致通货膨胀加大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带来的需求加大,国际上大宗基础性商品价格将呈上升趋势; 二是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尤其是低温多雪等天灾造成的蔬菜价格上升; 三是货币投放过大,带来流动性加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樊纲:用CPI衡量的通胀不会轻易地变得很高 目前,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通胀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是用CPI衡量的通胀不会轻易地变得很高。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且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尽管能源价格上涨是通胀的一个很大因素,但传导至消费价格需要时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中国难成为全面通胀 发达经济体复苏相当微弱,其GDP增速离潜在增长率还有较大距离,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有人说, 猪肉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引发通胀。但这往往是总需求上升的结果,难成为全面通胀的独立原因。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中国通胀的主因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当前,劳动力成本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下上升的,目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是回归正常值。 【点评】 通胀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推高大宗商品价格。2009年底伴随着经济回暖、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面继续宽裕和基础消费品的涨价,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持续升温,钢材价格也随之提升。 1、通胀管理下的2010年钢材市场资金面逐步收紧 近期,随着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提前上调,预防通胀政策已经浮现,专家预计3月份央行还将上调准备金率、因此随着2010年治理通胀的政策不断显现,钢材市场的资金面将逐步收缩。但是另一方面,从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信息得知,之前的复苏政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短期内钢材市场资金面仍将宽裕,一季度钢材价格仍将得到流动性支撑。 2、通胀预期影响下的原材料价格全面上升,钢材价格“被增长” 随着国际原材料、能源的价格上涨,国内通货膨胀将主要表现出输入型特征。据钢之家机构了解,当前铁矿石、焦炭等生产钢铁等原料占国内能源、原料总量的比重非常大,国内对这些原料的需求具有刚性,因此,国内通货膨胀继续升温也将意味着钢材价格被铁矿石等原料推到较高的水平上,届时钢材企业利润必将面临压缩。 近期,随着今年钢厂的生产及销售向好,后期铁矿石需求将有増无减,矿价上涨条件表现充分;同时,美元持续贬值,资产通胀预期影响突出,原料价格逐渐攀升已无悬念。事实上,近期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的消息不断出现,3月5日淡水河谷将巴西国内钢铁公司铁矿石价格提高80%,而野村的研究报告称,铁矿石基准合同价格预计年比将上涨70%。该公司预计,未来两年铁矿石和炼焦煤合同价格将翻番。而韩国最大钢铁企业浦项钢铁人士表示,铁矿石价格高涨可能迫使钢厂放弃实行了数十年的年度基准定价方式,转而采用一种混合型年度或季度定价模式。行业机构钢之家网站指出,随着铁矿石、海运和焦炭等成本价格上涨短期内,成本价格上涨将支撑钢价。但由于钢厂利润以及前期库存的打压,钢材价格大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