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进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当前其“量”的扩张特征较为明显,与此同时,行业发展良莠不齐现象也同步显现。在10月13日举行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表示,目前基金行业已经走上一条规范发展之路,但同时也要提升专业抗外部风险能力,防范自身道德风险;未来私募基金管理人将通过“白名单”制度,使其私募基金管理人专业、约束力更强,让资金能够更好的抵达实体经济。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表示,私募基金是市场化最充分的机构,对提升金融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私募基金同时也需要加强信用机制的建设,加快“白名单”机制建设,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有助于优质私募脱颖而出,拓宽私募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 四方面推进 信用义务落地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当前基金行业在法律体系健全背景下,逐步走上一条规范发展道路。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会长洪磊看来,私募基金已经具备作为资本市场压仓石和实体经济助推器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与行业本质相匹配的法制环境和市场体系。例如双受托制度、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净值化管理制度等,成为了基金行业的特色制度。 据了解,在金融风险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形势下,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已经成为了监管层主要工作内容,例如私募机构的发展,要从风险源头和本质出发,完善风险识别防范和化解机制。 “在私募登记备案高峰时期,机构申请登记以每周400家,产品备案申请以每周800只-1000只的速度增长,被压抑多年的需求短期内释放,私募基金市场空前活跃。”洪磊介绍说,但是种种不规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包括私募机构滥用登记信息非法征信,为本基金组合投资要求,为单一机构或项目融资问题,违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要求变相保本保收益,违背防范利益冲突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行业监管和自律管理中,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暴露出来,这就需要认清问题本源,回归行业本质,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据洪磊透露,下一步中基协将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持续推进信用义务落地工作,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完善信用公示、信用管理,建立公允透明的行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让信用记录良好、内部治理稳健、历史业绩优秀的私募机构有机会脱颖而出,获得更低的展业成本,更大的展业空间,积极推动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开展公募业务、养老金管理业务的机会,促进优胜劣汰。 希望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够通过“白名单”制度,使其私募管理人的专业、约束力更强,资金能够更好的抵达实体经济。 二是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的须知,明确登记备案的关注要点,优化登记备案的流程,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完善信用义务要求的同时,提高信用记录良好、内部治理稳健的私募机构产品审核时效。 三是切实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优惠政策和监管的要求,做好创业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和标准认定工作,为创业投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四是强化行业监督和自律检查,对违反自律规则和协会章程的行为,严格自律执纪。 私募基金呼吁 加快“白名单”机制建设 事实上,近期监管层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加快私募基金“黑白名单”制度建设,以期更好的进行行业分类监管,促进私募机构优势的进一步提升。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经济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应该要寻找市场化的解决方法,而私募基金则是市场化最充分的机构,对提升金融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私募基金需加强信用机制的建设,加快“白名单”机制建设,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这有助于优质私募脱颖而出,拓宽私募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式。 杨玲说,经过近几年监管政策和自律制度的出台,私募行业已经走上了规范发展之路,在继续筑牢行业规范发展、合规运营的文化,有必要推出相关的分类监管政策,通过分类监管做到扶优限劣,有助于鼓励和引导行业中的优秀的公司继续突出主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募基金公司;也有助于对行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行业合规和业务水平整体上移。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私募人士认为,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国内金融“降杠杆”背景下,中国经济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是经历短期阵痛之后,中国经济或迎来发展质量高、投资效率强的新阶段。考虑到投资资产的流动性、收益风险比等变量,房地产将不再是首选资产;从未来资产的增值能力来看,经过深度调整的A股有望成为未来3年-5年最具潜力的资产之一,尤其是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优质公司,未来或将面临估值和业绩双回升的情况。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