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基金研究

私募行业上半年总结与下半年趋势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8-10-17 11:17:53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fofpower、用益研究

一、 私募基金行业概况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私募基金共备案73854只,上半年增长了7436只;私募管理人共23903家,上半年增长了1457家;总体管理规模(实缴)由2017年年底的111003亿元增长至126022亿元,增长率为13.53%。


1.1  证券类私募规模占比持续下滑,私募基金分化现象仍在继续


2018年上半年私募基金发展延续着分化现象,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和其他基金的快速发展不同,私募证券基金基本停滞不前,在经历今年1月份的火爆后证券类私募规模增长至26100亿元后,2月至6月在以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为主线的各种内外刺激因素造成市场情绪低落的大背景下,证券类私募规模出现了罕见的长达5个月的“阴跌”,每个月都在持续缩水,合计减少1659亿元。


截止今年以来私募证券基金实缴规模为24362亿元,相比今年1月末26100亿元的规模缩小了6.65%,同期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缴规模增长了12.08%,私募其他基金实缴规模增长了2.38%。造成私募证券类规模缩水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市场下跌、金融去杠杆环境下,私募募资比较难甚至有不少资金主动退出证券私募市场;另一方面,行情低迷也导致二级市场波动频现,不少私募基金回撤触发清盘线,再加上15年至16年成立的私募产品在今年陆陆续续到期清算或提前清算,资金被动退出证券私募市场。


1.2  私募股权创业实缴规模持续增长


在规模方面,截至6月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缴规模相较2017年底增长了8554亿元,其他基金实缴规模增长了3961亿元,纷纷创出历史新高。私募股权类基金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IPO的常态化;二是LP格局变化,上市公司成资本主力,母基金规模爆发式生长,本土机构逐渐占据市场主导使得国有资本成为LP市场主要参与者;三是资管新规对监管层鼓励资金投向符合供给侧改革领域的指向性,对于高新产业基金显然是长期利好。


1.3  私募管理人规模分布


截至2018年 6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规模的共23703家,平均管理数量为3.11只,平均管理规模为5.316亿元。资管新规的实施以及部分私募产品到期或提前清算,导致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平均管理产品数量和规模都有显著下降。私募股权创业类基金管理人表现较好,平均管理产品数量为2.3只产品,平均管理规模为5.8亿元,高于平均水平。


回顾百亿私募情况,截至6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24家,上半年总共增长了37家。私募行业内部受头部效应影响,百亿私募受到资金青睐。另外,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269家,20亿-50亿元的649家,10亿-20亿元的837家, 5亿-10亿元的1081家,1亿-5亿元的4236家,0.5亿-1亿元的2245家。

二、私募行业发展动向


3.1资管新规落地加大了私募的融资难度


资管新规对公募和私募的影响,两者相比较下私募受影响较大,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取消多层嵌套和禁止资金池,这使得此前私募资金的很多运作方式不再可行,加大了私募的融资难度。


首先监管层充分意识到资金池中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不能一一对应产生的期限错配问题及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同时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不能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会导致风险不能准确披露给投资者,并且也不利于确定产品的公允价值。因此新规中对资金池业务严格禁止,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强调资管产品的久期管理,并且对期限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目前国内的资金池业务基本都是围绕银行理财资金池业务展开,其中当然也就包括私募资金基金池业务。私募参与资金池业务的主要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是通过FOF的方式,例如投资者的意向投资期较短,而基金管理人意图投向的资产的项目周期较长,即存在期限不匹配的状况,此时通过滚动设立与投资者意向期限相匹配的母基金,而将资金沉淀下来,再通过子基金向目标资产或项目进行长周期的投资,从而完成这一业务,显然存在期限错配的状况,属于一类资金池业务。


二是募新还旧,例如当基金所投资的项目未能按预期获得收益,而按照合同或约定又需要向投资者分配收益时,基金管理人就通过向新的投资者发起募集的方式再获得资金,用于先行支付给前期投资者,这样就导致了投资者与资产损益之间并不能一一对应,也不利于单独建账核算。


还有一种操作方式是分离定价,即在投向同一个资产项目的基金中,将投资人按照投资额多少或者投资期限的长短进行分类,并同他们各自约定不同的收益,这就存在分离定价的嫌疑,按照资管新规中对资金池业务的描述,同样不符合监管规定。


因此,在资管新规发布后,对资金池业务明令禁止,同时结合穿透式管理的要求,此前银行理财等资金通过资管计划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时通常采取的滚动发行、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等操作均不再可行,故而私募基金所受影响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是目前资管产品的嵌套主要存在于以银行作为最终资金方的投资链条中。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目标投向监管灰色地带时,基金子公司就是实现这一资金链的通道之一。


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投资,规避了投资范围约束,增加了融资成本,加大了杠杆,不利于投资者和资产直接一一对应,扩大了业务风险,不利于资管业务的健康、合规发展,不符合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要求。


因此新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不允许多层嵌套,资管产品可以再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但所投资的资管产品不得再投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管产品。意即,“资管产品+最终资产”显然可行,“资管产品+资管产品+最终资产”可行,“资管产品+资管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最终资产”也可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嵌套过程中,要保持产品同投资人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对应。由于嵌套层数限制严格,目前市场上很多涉及私募的通道业务都将受限制,因此可以预见这一监管规定将增加私募资金的融资难度。


3.2  A股入摩带来长远优势,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国内基金纷纷布局MSCI


6月1日,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标志着A股正式成为国际最主流指数大家庭的一员,是A股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市场国际化的程碑式事件。全球约有4.8万亿美元资金跟踪MSCI亚洲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根据5%的市值纳入因子,2018年被动增量资金可能达到1000亿左右,未来100%纳入将到1.8万亿元左右增量资金。


“入摩”前夕,海外资金便提前抢筹MSCI成分股。数据显示,5月份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达到544.59亿元,为沪港通开通以来单月资金净流入的最高纪录。A股纳入MSCI指数首月,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市场成交活跃。


北上资金累计成交额增至3524亿元。尽管入摩首月A股依然大幅下挫, 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快开放步伐的加大,以及A股市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海外投资者带来的增量资金有望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6月底,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完成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备案登记,正式成为境内私募管理人,用实际行动看好中国市场。目前在国内拿到私募牌照的外资管理人一共有13家,已经备案产品的有10家。


三、下半年私募行业发展趋势


资管新规细则出台使得私募行业发生重大变化,从几个层面来看,比如具体到行业上,对于偏主动管理、净值型管理的机构来说是利好,新规会把原来偏固定收益类的一端挤压出比较多的资金,原来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层层嵌套、各种套利,使得无风险收益被抬高,但很多时候,其实是不足以支持这么高无风险利率,因此资管新规的出台,拉长来看,对利率的回归是好事情。


变革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产管理行业进一步回归本源,私募行业中,专业的私募机构必将受益。资管新规在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强化资本和准备金计提要求、净值化管理等等措施有力,是在督促行业回归‘投资本源’,也是严监管思路的延续,实质上相当于金融行业的供给侧出清:去表外产能、去通道泡沫、去机构数量、去套利红利。


在二级市场风格明显转向价值的背景下,遵循价值投资的私募公司有望取得长期业绩回报,而一些单纯依靠炒概念、炒故事博取短期收益的私募公司,则可能无法取得长期稳定可持续的业绩,这部分公司便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另一方面,外资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投资风格的转变与外资私募的进入相当于对私募行业的一次供给侧冲击,是市场出清和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最终带来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因此,未来的私募行业可能呈现这样的格局:内资外资并存,内资为主;大规模小规模并存,大规模为主;价值理念其他理念并存,价值理念为主。实际上,这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私募市场的行业格局情况。


私募证券基金行业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市场资金偏好老牌、业绩稳健的大私募,会将继续进化下去。


2018年私募基金行业将蓬勃发展。同时,受IPO绿色通道政策的影响,私募股权类规模增长会更快。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规范的过程之中,因此各种严厉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由于部分政策没有实践的先例,在监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少数限制性政策对行业发展不利的情况,投资者应该相信监管层有能力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事实上,中国金融业发展多年,之前管理相对宽松,导致乱象丛生,到现阶段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一旦完善,私募基金行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韩奕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