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5.62点,这是沪市自2015年6月调整以来的又一个新低水平。然而,从沪市5178.19高点调整至今,累计最大跌幅已经达到了52%。但是,与沪市市场相比,深证成指三年多来的累计最大跌幅达到60%、中小板指数以及创业板指数的累计最大跌幅分别达到59.8%以及70.2%。 多年来,市场投资者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了沪市市场,并以此作为A股市场的主要参考指数。但是,考虑到沪市权重股占比较高,而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平安以及两桶油为代表的超级权重股的持续护盘影响,实际上沪市指数已有失真的迹象,而对于深市市场反而更真实反映出整个A股市场的表现概况。 截至目前,沪市市场已出现24.82%的年度跌幅、深市市场的年度跌幅更是达到35%左右。面对目前股票市场的年度跌幅水平,实际上也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表现。然而,在过去十年时间内,2011年的股市年度跌幅与今年有所接近,但是从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分析,目前股票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却要比2011年的股市环境复杂不少。 对此,在沪市失守2500点、沪深市场两融余额失守7900亿元的当下,有几个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 其中,对于股市救与不救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明确性的态度。或许,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试图尝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完成自我调节的过程。但是,从最近一段时期的股市表现分析,借助市场的力量来调节股市的走向,似乎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认为在极端的市场环境下,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已经处于失效的状态,而对于丧失了自我调节能力的A股市场,则需要考虑救市的问题,而在救市的问题上,仍需要有一个明确性的态度反馈到市场身上。 再者,IPO发行常态化究竟还适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这同样影响到股市投资信心的修复过程。从实际情况下,虽然IPO堰塞湖泄洪问题已经延续多年时间,而加快IPO堰塞湖的泄洪速度,尽可能完成股票市场IPO随报随上的发行模式,可能会是一项颇具战略性、历史性的重要事件。或许,这也是股市加快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重要契机。 但是,关键问题,则是在于注册制究竟适不适合A股市场,本身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类似于熔断机制任性运用到A股市场身上,而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非理性下行。与此同时,对于IPO发行常态化,虽然现阶段内每周一批次,每批次募资10亿元左右的规模对市场的实际冲击影响不会很大,但在熊市环境下,还是重在心理层面上的冲击。不过,对于IPO一周一批次的发行节奏,并非一种固守的模式,仍需要考虑到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由此一来,市场对IPO发行常态化的看法,并非关注IPO募资多少、核发多少本身,而是在于政策监管对股票市场的治市态度问题。 与此同时,在股市持续非理性下行的过程中,加快触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预警线、平仓线的风险。或许,这也是对前几年杠杆牛市下,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无股不押”风险的集中处理。从最近一段时期分析,质押率较高,且无力补充质押物、保证金的上市公司最容易触发股权质押平仓风险,但不排除部分大股东借此变相减持,提前完成套现的任务。 但,对于这一风险的集中爆发,往往容易导致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而平仓盘的密集释放,更是对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很大的冲击影响。对此,部分地区,尤其是具有经济实力的地区开始采取驰援的模式,试图减缓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风险的集中爆发,但引入地方国资,并非完全解除了质押危机,而对于债务缠身、缺乏流动性等问题,依旧成为当前不少民企上市公司的核心问题。换一种角度思考,若不从根本上改变部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盈利能力,那么短暂救助之后,股价仍会存在下行的风险,甚至无力偿还近期驰援的解困资金本息。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仍可以关注到A股两融余额的快速下滑,且失守8000亿元的关口,这也是近年来A股市场两融余额的生命线。对此,在股市非理性下行的过程中,不仅对部分高杠杆资金构成了沉重冲击,而且逐渐牵涉到部分合规融资资金,而融资盘踩踏效应的加剧,却或多或少加快了股市的下行速度。 除此以外,在全球股市走向相对稳定的环境下,A股市场却出现持续非理性的调整,这本身并非正常的现象,并不能够把太多的责任归咎于外围环境身上。或许,对于A股市场自身的问题,更容易引发股市的跌跌不休走势。 其中,例如接连不断的减持潮、套现潮,这似乎成为了股票市场的一项长期包袱。在高速IPO环境下,实际上意味着减持潮、套现潮不断涌现,而现阶段内,A股市场的重要问题,并非IPO堰塞湖的泄洪问题,而是巨量限售股堰塞湖的解禁问题。此外,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即使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自高位缩水大半,但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依旧坚定抛售股票,这本身还是反映出A股市场持股成本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或许,经过这一轮的非理性调整行情之后,需要对以往股市局部造富效应模式的全面整改,大幅提升资本利用股市变相套现、变相投机的成本。 沪市失守2500点,短时间内股市接连失守多个重要关口,而股市走势已经脱离了经济基本面与企业盈利状况的表现。虽然A股市场有着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但在极端非理性的市场环境下,必要的救市还是很重要的,但关键所在,还是需要拿出实质性救市的举措,例如实质性减税减负、设立平准基金、改革股市交易制度、进一步延长限售股解禁时间以及放缓IPO等,而这系列举措仍需注重实质性与有效性,更需要总结以往的救市经验,尽可能减少救市之后的后遗症问题。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