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铅对外依存度低,今年铅进口盈利窗口开启,持续时间较长,截止当前依然处于进口盈利状态。明年进口盈利窗口是否还会开启? 一、铅价差与铅价走势 从上图看,相比较铜而言,铅的价差波动区间较大,没有铜的规律性强,并不能确定的认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因17年及18年的特殊性,使得价差波动区间较大,具体原因将在下文中陈述。但在今年的话,铅的价差与价格走势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者反向运行。 二、铅产量与消费分析 1、国内 从上面柱状图可以看出,在2017年以前,国内基本上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即使存在短缺,其缺口也不是很大。此外,从全年来看可以发现,国内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基本上是供大于求,而在二、三季度几乎是供小于求,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国内开工及冬季环保相关政策有关,产能出现降低,进而导致供需缺口。 通过统计数据看,2017年以前,国内精炼铅短缺的情况几乎可以忽略,而过剩的数量远远大于短缺数。这说明就精炼铅而言,国内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自2017年开始,国内精炼铅开始出现供需缺口,而且相比之前缺口数较大,主因是中国从去年开始的环保治理及供给侧改革,导致了国内大多数的铅冶炼企业处于关停或检修状态,国内铅产量下降。而在消费略有增加的前提下,供需缺口也相对扩大。 从价差与供需缺口走势图可以看出,铅的内外价差与其供需缺口密切相关。尽管铅供需缺口采用的是月度数据,而且其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这也不阻碍看清二者间的关系走势,即当供需紧平衡甚至短缺时,价差呈现扩大的趋势,而供需宽松时,价差也随之缩小。 2、全球 从上述表格看,就全球精炼铅供需情况而言,也是以2017年为分界点。在这之前,全球精炼铅几乎是供大于求,之后变成供小于求。尤其是2017年度,在中国刚刚实施环保政策时,叠加海外矿山减产,导致铅精矿短缺向精炼铅短缺方向传导,其影响较为显著。 据相关数据,明年短缺的程度将会减小,因后续海外矿山将会重启,精矿产能增加。同时,在经历了两年的环保督查后,其影响已见成效,该被限制的铅冶炼产能已被限制,再产及新增项目都是通过环保达标生产的,加之再生铅扩大产能增加供给,之后供需缺口将会有所收窄。 三、精炼铅的进口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7年之前中国从国外进口的精炼铅规模较小。其中,精炼铅进口数分别为,2014年211吨,2015年995吨,2016年1075吨。但自2017年至今,中国开始大量进口精炼铅,主要由于环保政策导致国内阶段性短缺刺激了进口。其中,2017年进口7.8万吨,今年可查数据仅为1月-3月,但从贸易商方面获取信息,今年进口的精炼铅将会超过7.8万吨。 总的来说,近两年国内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限制了铅产量从而导致供需短缺,叠加部分贸易商反映今年国外消费较弱,使得进口盈利窗口持续打开。但是,经过两年的整顿,国内生存下来的企业基本上环保都已符合要求,以后这种环保政策对铅价影响的逻辑可能会越来越弱。而且上文已指出,国内一季度及四季度消费较弱,整体呈现供大于求,这将导致价差的回落,那时进口盈利窗口将会关闭。 就今年来看,国内的环保政策有所宽松,并没有实行一刀切。同时,冬季限产的条件也相对较为宽松。因此,预计铅产量将不会像去年那样严重减少。另外,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经济增速放缓将影响到金属的需求,从而导致供需将不会过于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明年铅进口盈利窗口打开将不会持续过长的时间。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