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涨跌互现,汇率波动性显著上升,涉外企业对于管理外汇风险敞口,保护经营利润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对于大宗商品市场而言,受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新兴市场危机频现等因素扰动,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在此情况下,企业想要平稳经营不仅需要管理价格波动风险,还需要注意到汇率风险敞口。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由于过去人民币长期处于单边升值的状态,大部分企业缺少应对汇率变动的经验。但在近两年汇率双向波动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对进口型企业的采购成本与出口型企业的销售利润都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进口型企业而言,由于矿石、能源等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价格受汇率波动影响也相对较大。 豫光金铅相关负责人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在2015年的汇率波动中,公司深刻感受到了外汇敞口带来的巨大风险,所以从那时开始在银行进行远期锁汇。他告诉记者,作为进口型企业,每年公司都需要从外部进口铅原料,所需用汇量在七八亿美元。如果人民币出现贬值,公司的采购成本会增加,并且进口所动用的外汇负债也会相对较多。 同时,美元负债也是公司的融资渠道。“在考虑使用外汇融资时,公司一般会先计算出外汇融资成本和锁汇成本,如果整体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就可以接受,如果成本太高就进行人民币贷款。”他表示,在美元利率上升,而国内融资成本也比较高的情况下,公司会对两者的融资成本进行对比,择优、择低采用。 “尤其是今年人民币汇率整体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由于升贬趋势难以预判,如果不进行套保可能产生将近1.7亿元的损失,所以公司今年将外汇负债和采购端成本的套保比例提升到了90%。”他认为,企业应当将这部分套保支出,看作是一项必要的管理成本。如果不进行套保操作,一旦发生汇率风险,公司的损失将远远超出这部分的费用。 同时,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外汇锁汇也是保障利润的必要操作。记者从某有色深加工企业了解到,该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采用货到付款并以美元结算的方式。在2017年年初,公司与境外机构签订了一笔订单,并约定在6个月后交货。由于那段时间处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若不进行任何外汇风险管理的话,该公司收到的美元货款将面临贬值风险,并会挤占企业的产品加工利润。 “好在考虑到外汇市场的波动加剧,在订单签订后,公司通过与银行签订远期汇率卖出协议的方式,将近一半的外汇风险敞口进行管控。”他告诉记者,在协议到期后,尽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走低,但由于收到的美元货款有一半能够按前期较为优惠的汇率结算,使得企业部分规避了了外汇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也为后续签订出口大额订单增添了信心。 华信工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大宗散货的进口企业而言,如果人民币贬值,企业付出的美元成本会增加,必将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利润。“为了减少外汇敞口带来的风险,同行业企业大多会采用即期购汇或者远期三个月、六个月锁汇,也有公司采用新加坡掉期锁汇的方式。”他说道。 但是从整体上而言,目前真正意识到和做到汇率波动规避的企业并不多。分析人士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前国内的外汇衍生品市场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目前国内尚未推出场内汇率期货交易,企业管理外汇风险的手段较为单一,这与市场主体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不相符。”他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通过银行的远期结售汇、场外掉期、期权等相关配套业务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但是,由于这类业务授信评级门槛以及保证金比例较高,并且相关手续较复杂,企业能真正明白和参与的并不多。 同时,以当下最普遍的套保工具——远期结售汇合约为例,企业通过与外汇指定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约定未来以固定的汇率进行结算,以减少汇率波动风险。但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以及浮动弹性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在进行外汇套保时,存在灵活性不足的情况,难以完全满足其避险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满足企业伴随外贸发展而日益增长的汇率避险需求,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近日表示,将进一步积极探索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上市,服务相关实体企业管理风险,提升金融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对此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外发达市场已形成汇率期货、期权工具为主的局面,相关市场手段与工具运用已经非常成熟。从境外市场经验可以看出,外汇期货、期权工具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拥有较高的流动性以及高效的定价效率,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提升相关实体企业的套保效果,是对我国现有外汇衍生品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同时,外汇交易品种的丰富与扩展也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条件之一,能有效改善境内汇率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发现,进而促进汇率市场化的进程。 “展望未来,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价格加上有效的期货衍生品对冲工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内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外资企业‘引进来’,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此外,对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有重要作用。”他说道。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