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基金研究

看好中国市场 外资谋求公募基金牌照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8-11-26 10:24:47 来源:中国基金报

在拥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资基金公司、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私募管理人等多种资格后,随着政策放开,外资进一步传递出对中国公募基金牌照的兴趣。这一步步的推进,显示出对中国市场、财富管理行业的长期看好。


私募打头阵 外资渴望公募牌照


近期,外资机构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富达利泰、瑞银资管、惠理投资、贝莱德投资、桥水投资等16家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并已发行25只私募基金。


外资并不满足于此。近日,有报道称,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正在寻求公募基金牌照,扩大掌控中国业务。今年4月,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在致股东的信中表示:“获得公募基金牌照之后,贝莱德就能在中国销售公募产品,这对于增加贝莱德在中国的存在感非常重要。”


上海一位外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有助于引入专业的海外投资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在私募放开后立即申请,也发了不少产品,“未来我们更想要拿公募牌照”。


“对于公募牌照,我们肯定是有意向的,但还没有确定的官方答复。”一家大型外资私募公司董事表示。


好买财富海外产品经理邱晨透露,据其所知,有好几家外资机构都有这样的需求和目标,在国内拿到QDLP,进而基金管理人资管,最终拿到公募牌照,都在他们的长期计划之中。


外资看好中国市场机会  公募是更大的蛋糕


业内人士认为,在私募管理人之后,外资谋求公募牌照,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资本市场、财富管理行业的看好。


东英资管副总裁吴珊表示,目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增速和美国差不多,但与中国的GDP相比,中国的资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资当然想抢占中国市场的蛋糕。随着MSCI、富时两大指数公司增加对中国的配置,作为客户方的外资机构也要提升在中国市场的权益。“对于外资来说,公募是更大的蛋糕,不会只停留在私募上。” 吴珊表示,外资一直想配置中国市场,但之前对市场还不够熟悉,加上投资工具有限,他们的配置也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了解加深,加上政策逐步开放,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增加对中国的配置,成为参与方。


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称,政策放开,外资看好中国市场,先试水私募,等政策允许提高公募持股比例,转型做公募,是很自然的过程。“这些公司在全球管理着上千亿美金的资产,他们在全球拿资管牌照,获取投资收益。私募只面向一部分高净值客户,公募面向更普遍的大众理财市场,外资当然更感兴趣。”


合资公募作出有益尝试  未来外资更谋控股权


实际上,外资机构在中国公募领域早有尝试,2002年《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实施,现在已有40多家公募基金股东里有外资身影,如兴全、上投摩根、泰达宏利、景顺长城、中信保诚、国投瑞银、汇丰晋信等基金公司,外资持股比例均达到了49%;贝莱德、瑞银、施罗德、摩根士丹利、景顺资产等全球知名资产公司均在中国参股了公募基金。


据介绍,有的外资股东是单纯做财务投资,贡献资本金,也有的参与基金公司经营管理,对投研、销售理念和发展道路都进行了规划。


前述合资公募市场负责人认为,目前来看,合资公司业绩多数比较稳健,一些公司沿用外资选股、行业配置、风险管理模型等进行投资,也有公司则借助股东方资源,发行QDII基金,扩大海外市场投资比例。另外,受外方股东经营理念影响,一些公司不做通道业务,可以轻装上阵。


经过多年尝试,外资在中国公募基金上的投资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外方股东完全退出了合资公募,有的则努力提高持股比例。“合资公司更需要中外股东的协作和磨合,以往外资股东持股比例不高,在很多事情上受到掣肘。”上海一家大中型合资公募人士表示。目前在合资公募中,外资的持股比例无法突破49%的红线,唯一一家外资控股的恒生前海基金,是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成立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外资控股。


去年11月,外资持股限制放宽,“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市场人士也认为,未来外资进入公募,能够给资管行业带来积极效应。前述基金公司市场负责人表示,外资公司给予基金经理、投研团队更长的时间容忍度,考核偏中长期,重视价值投资,注重业绩比较基准而非市场排名,有利于引导市场风格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方向转变。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