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铝牛途1月7日终结。在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沪铝价格的最高点(1006合约最高点为18745元/吨)之后,沪铝自此萎靡不振,在17000元/吨附近绵亘了大约半个多月的时间,3月15日大幅下挫,当天下跌245元/吨,跌幅达到1.45%。 如果仅从现货成交情况看,目前铝现货市场表现并不活跃。贸易商仍旧还在等待接下来的需求的爆发。而从需求角度来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下游的复苏已经很不错。佛山部分加工商厂家的出口订单已经到5、6月份。他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招工困难,而开工非常活跃。河南地区也有加工商反映目前需求良好。接下来的消费旺季有可能对现货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构成有效支撑。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需求的复苏和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格局。 但是影响铝价的一大因素——货币政策的松紧始终是无法避开的一道阴影。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CPI2月份同比增长2.7%,与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控制CPI在3%的目标仅有一步之遥,因此引发市场对于中央银行可能采取进一步紧缩政策的忧虑。上周五市场传闻央行可能加息便是一个佐证。 国内铝库存继续保持充裕。从交易所上周五公布的库存数据387945吨来看,已经比年初的297509吨增加了90040吨,增加比例为30.26%。据上海有色网统计,目前上海、杭州、无锡、佛山等四地的铝库存已经逼近100万吨,并且将可能在年内突破100万吨的水平。 LME铝库存已经连续减少多日,但正如其在增加的时候并没有伴随铝价的下跌一样,LME库存的减少也不意味着铝价就一定上涨。但LME库存的变化有一个特点是值得注意的,即库存的变化稳定在欧洲和美洲几大仓库,而且每天减少的量并不是很大。从这个角度我们猜测这可能并不是融资仓单到期所致(如果是融资仓单到期所致,那么释放出来的量可能是巨大的)。因此这种数据的变化也可能反映欧美的需求的确是在复苏。 影响铝价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元指数。美元指数目前也陷入了在80左右的振荡行情。而且美元指数近日和金属的负相关性还特别小,数次出现同涨同跌的局面。实际上,美元指数近日的上涨最主要还是由于欧元币值下跌所引发:欧洲由于饱受主权债务危机的困扰币值接连下跌促成了美元指数的上行。对于美元指数来说,如果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那么对金属可能构成的影响将微乎其微。 判断价格走势的最基本逻辑是探求供求关系。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供求关系在货币流动性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复杂。而复杂的关键点在于供给减去需求的这部分库存量。按照传统理论,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由于卖方需要将过剩的商品数量销售到市场上,就必须降低价格来提高商品需求。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来拯救经济,致使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泛滥。过剩的流动性追逐剩余的产品,这使得传统的供求分析逻辑失效。因为过剩的铝被多余流动性所吸收消化,成为交易所或者社会库存。2010年我国新增贷款总额达到95769亿元,而2008年、2007年的新增贷款总额分别是49036亿元和36337亿元,由此可看出流动性的充裕程度。 解铃还须系铃人,由于过剩的流动性改变了电解铝的实际供求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奇怪现象是,铝价伴随着库存的增长而上升。2009年年初LME铝价的表现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LME的库存从2008年12月31日的2338300吨,其时铝价仅有1540美元/吨,而到2009年12月31日,铝库存上升到4624425吨,而铝价也同时上涨到了2230美元/吨。我们可以把库存看成是过剩的铝,那么铝越过剩铝价越高,这用传统的供求分析是无法得到解释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过剩的流动性吸收了这部分铝,表现为质押仓单的存在。 可以说,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铝价能够坚挺地上涨,多余的流动性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在探寻铝价走势的时候,必然不可忽视流动性这一关键力量。第一,我们要关注货币的流动性是否会得到紧缩,第二,市场对流动性的看法。从政府的计划来看,今年的新增贷款目标为7.5万亿元,与去年相比,流动性全年来看并不存在急剧收缩的问题。但是市场未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价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决定力量来自于投资者的博弈。如果多数投资者认为紧缩预期将要增强,那么铝价很可能就要受到影响。这从年初的提高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两大举措对市场的影响就可以看出。事实上这几项措施仅仅只是央行在回收过多的流动性而已,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彻底转向,但是铝价却在这些消息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因此把握好整个市场的情绪也是研判铝价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近日的市场而言,2.7%的CPI显然可能会增强市场对于政府即将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担忧,另外目前难以有新的利多因素出现,铝价进入一次小幅度的调整也是在情理之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