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邵航:白糖世界地图系列——巴西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8-11-27 10:12:48 来源:大宗内参 作者:邵航

核心观点   

在当今的全球糖业格局中,印度仍然是最大消费国和第二大产糖国。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末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产糖国,并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USDA统计,2018年全球糖产量中甜菜糖占比22.5%,蔗糖占比77.5%。其中甜菜糖生产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其余国家均生产蔗糖。 据2015年统计,巴西87%的甘蔗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92%的甘蔗制糖采用网络全程监控,甘蔗种植成本全球第二低,甘蔗制糖的原糖生产成本折合约2100元/吨糖,为全球最低。即便是折合成精制糖的成本价也远远低于国内逾五千元每吨的制糖成本。

随着能源短缺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人类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国内资源匮乏,巴西政府实施以燃料乙醇代替能源战略,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国内甘蔗乙醇行业。

一、 全球食糖供需情况 

据季羡林的《糖史》记载:上千年前,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砂糖(sarkara),传到中国,也传到埃及和西方。因此糖字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 zucker, 俄文caxap,都源自梵文sarkara。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到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至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和秘鲁等过,不久后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州都发展起来。

在当今的全球糖业格局中,印度仍然是最大消费国和第二大产糖国。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末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产糖国,并一直延续至今。由于国内需求增长较稳定,巴西产糖量远大于国内需求量,因此其出口量也随之跃升至全球第一。根据USDA统计,2018年全球糖产量中甜菜糖占比22.5%,蔗糖占比77.5%。其中甜菜糖生产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其余国家均生产蔗糖。

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巴西无疑担得起“最佳输出”的名号,其出口量在2010-2013年期间一度占到全球的近一半的比例,可以说是全球糖业最大的供应仓库。印度则是飘忽不定的风向标,其“需求担当”的角色近三十年来保持不变。随着其国内产量的周期性增减,印度的供需关系时常发生转变,从而体现全球食糖周期的更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是泰国,由于欧盟各国产需基本平衡,作为第四大产糖国的泰国国内消费也远不及产量。2018年泰国食糖出口量超过一千万吨,对国际糖市也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全球糖市正处于增产周期,国际糖价处于相对低位。18/19榨季或受厄尔尼诺影响印度有减产预期,巴西因制糖比的下降可能让出产量的头把交椅,泰国也发布新生化计划预计来年出口量将降低40-50%,甚至有机构预测全球供需结构将在2019年发生由供过于求到产不足需的反转。但目前至少还有印度的库存有待消化,近期原油大幅下挫可能促使巴西减少燃料乙醇生产,国际糖市明年供应情况尚存诸多变数。

二、巴西甘蔗种植 

巴西是农业生产大国,有广阔平坦的土地用来种植甘蔗。自十九世纪60年代以来,巴西甘蔗种植面积呈持续增长态势,并有两次明显的扩增。第一次是在1971年至1988年,其中于1983年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甘蔗种植国。本次扩增主要是由于政府制定的国家甘蔗糖业改良计划。同时,政府采取了全面控制生产计划、产品价格、贷款贴息和出口补贴及配额等措施,加强了对糖业的统一管理,使糖业发展迅速。第二次为21世纪初至今,甘蔗种植面积扩大87%,同时也提高了种植技术与机械化程度。在此之前的增速放缓主要是因为1995年的经济改革,巴西糖业有政府管控向市场竞争转型,糖价受到较大冲击,加上但是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导致融资困难,不少糖厂出现亏损进而减少甘蔗面积的扩增。十九世纪前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北部,后来巴西甘蔗产业中心由东北部的伯南布哥州逐渐移至巴伊亚州、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州等中南部地区。

种植技术方面的提升,甘蔗含糖率、抗旱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使得巴西甘蔗单产水平从1971年的3.1吨每亩增至5.3吨每亩。其中对肥料的依赖下降是降低种植成本的一个主要原因。巴西率先发现甘蔗生物固氮特性并加以充分利用。在低氮压力下进行氮高效甘蔗基因选择,选育出的甘蔗品种需氮肥较少,可减少氮肥施用。但优良品种RB72-454(桂引5号)引进我国后在高氮条件下易倒伏和降低糖分。我国不少蔗区施氮肥过多,高达巴西的10倍甚至更多,这也是我国甘蔗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普及是种植成本缩减的另一大原因。据2015年统计,巴西87%的甘蔗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92%的甘蔗制糖采用网络全程监控,甘蔗种植成本全球第二低,甘蔗制糖的原糖生产成本折合约2100元/吨糖,为全球最低。即便是折合成精制糖的成本价也远远低于国内逾五千元每吨的制糖成本。

三、蔗糖VS乙醇 

随着能源短缺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人类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国内资源匮乏,巴西政府实施以燃料乙醇代替能源战略,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国内甘蔗乙醇行业。巴西各地气候差异明显,是世界唯一的一年有两次甘蔗收获和加工期的国家。东北部蔗区在8月、9月下种,翌年9月至再下一年4月开榨制糖;中南部蔗区则在2月、3月夏末季下种,翌年6至12月开榨制糖。所以巴西一年四季均有食糖生产,没有明显的淡旺季区分。由于巴西食糖生产周期并没有印度、中国和美国明显,其糖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酒精产业的辅助调节。政府曾在统一管制下扶持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强制性在汽油中混配22%的酒精,1998年后,将其配比放在22%-25%之间,视当年糖价高低而定。总的来说,对于制糖制乙醇企业而言,在相对固定的甘蔗供给量之下,调整制糖制乙醇比例,成为影响糖产量的关键因素。

1985-1990间巴西出售的汽车中以乙醇为燃料的占90%以上。2004年成功试飞世界首架酒精燃料飞机,建成世界首座乙醇发电站。然而在90年代末随着油价下跌和糖价攀升导致乙醇产量减少,乙醇燃料汽车销量锐减,跌至汽车总销量的0.5%以下。直到进入21世纪油价再度攀高,乙醇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才得以恢复。目前的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压制巴西燃料乙醇价格,明年的制糖比或许难维持在今年35%左右水平。

关于燃料乙醇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常常被提及的清洁能源其实并不一定“清洁”。据悉绝大部分能源都是在使用过程中排放污染为主,其实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相比,巴西的甘蔗乙醇更具优势。虽然巴西非常注重新种甘蔗的整地,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作为燃料、肥料或造纸原料的情况也较好,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所难免。清洁能源在使用时固然节能减排,但生产时的环保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

受国际糖价低迷影响,今年巴西国内制糖比大幅降低至35%左右,叠加政局动荡导致的汇率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巴西糖产量以及出口量。最新机构预测,巴西来年糖产量下滑至3000万吨以下,将低于印度糖产量。届时燃料乙醇价格将影响巴西新一年制糖比。

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大幅波动是影响糖出口的另一重要因素。今年10月的巴西总统大选最终以打着反腐败、反犯罪旗号,具有“巴西特朗普”之称的极右翼候选人博索纳罗获胜落幕。十月份国际糖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巴西雷亚尔的大幅升值,美元兑雷亚尔汇率从高位4.2一度跌至3.7左右,跌幅高达12%。本币升值利空巴西糖出口,美糖期价因此连续一个月上涨。糖价推高背景下未来低制糖比或难继续维持。

四、对国内糖业的启发 

从甘蔗种植效率方面来看,巴西先进的育种技术和全面机械化应用降低了种植成本,大幅提高了糖业生产效率。即便是丘陵地带也能推广机械化作业,由糖企负责甘蔗地的种植管理,将蔗农和糖厂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国内正面临糖价下跌的增产周期,制糖企业亏损的情况下正是进行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缩减国内外种植成本差额的好时机。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巴西各州政府对本州甘蔗不收税,对出口糖免税。对制糖企业融资利率实行优惠政策。汽油价格国家定价,燃料酒精价格相当于汽油价的70%,以保障制乙醇企业获利。在我国燃料乙醇计划也已实施,包括甘蔗主产地广西在内多个省市也在进行推广,完全有可能借鉴巴西燃料乙醇行业的政府管控,做好清洁能源的全面推行。这也将促进对糖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最后从国际接轨的层面上来看,巴西制糖产业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已经在国际糖市中取得主导地位,甚至能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制糖产业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国内糖业来说,进口配额保护下的制糖产业正在逐步发展,但正是因为高额的内外价差才使得在严打情况下走私不断。我国广西云南等地的甘蔗种植环境在全球范围都算较好的,相信在合理的政策指引下,这份“甜蜜事业”也能成书写华丽篇章。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