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处于底部区域 适合长线逢低建仓 周三A股期现货指数探底回升,红盘报收,但成交低迷,市场观望氛围浓厚,整体上依然未能摆脱上周五大跌后的振荡整理走势。10月下旬以来,强政策刺激下,A股期现货指数探底回升,走出一波反弹行情,但上周冲高回落,有明显的反弹夭折迹象。对于后期走势,股指长线下跌趋势尚未改变,但下方空间不大,长线逢低建仓时机已经来临。短线基于技术压力和月底消息的不确定性,股指二次探底尚未结束。 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利好A股 A股市场整体收益率已至历史高位,具有明显的长线投资价值。截至2018年11月底,A股整体估值已经降至2014年初的水平,其中市净率已经跌破2008年金融危机见底时的水平,对应的A股整体市场收益率(市盈率的倒数)已经突破7%,基本达到2014年初和2008年底牛市起点的水平,并且远超过当前银行理财收益率(4%—4.5%)。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A股具备长线投资价值。 图为A股整体收益率 2018年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利好A股期现货市场。市场利率与股票价格走势呈现反向关系,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即市场利率下行明显早于股市见底回升。2008年底开始的以及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牛市均是在市场利率下行接近或者超过半年以后,2018年的股市下跌与2017年市场利率持续上升也不无关系。自2018年1月以来,我国十年期国债收益持续走低,已经由最高3.98%回落至最低3.37%左右,回落幅度达15%,持续时间超过10个月,有利于A股期现货市场止跌回升。 政策暖风频频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快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股市暴跌致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骤增的背景下,自10月下旬以来,稳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政策、制度陆续且密集发布。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解决民营企业经营困难为中心的稳经济政策;二是以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制度。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逐步加大,2016年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对于经济拉动作用的边际效应递减,供给侧改革对于民营企业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最近几年的去杠杆和强监管政策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剧。供给侧改革解决了国企央企经营困难的问题,目前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民营企业问题。2018年10月下旬以来召开的重要经济会议、颁布的主要经济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以解决民营企业经营困难为中心,抓住了主要矛盾。对于缓解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抵御外部压力(当前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主)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制度性建设的不完善是导致A股牛短熊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这波熊市的主因是加杠杆后的强力去杠杆以及过度的交易监管。经过三年的去杠杆后,目前资本市场的杠杆水平已经趋于合理,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已经由高点的2.2万亿元降至7700亿元左右。对于过度的交易监管,10月30日证监会罕见的盘中声明已经明确表示减少交易监管,并鼓励并购重组。对于资本市场制度性建设,陆续修订公布了上市公司回购、停复牌、退市以及高送转等制度,意义重大。 综上,10月下旬以来召开的各项会议和出台的各项政策均抓住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和资本市场的痛点。虽然政策效果的发挥尚待时间检验,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确实有助于改善投资者对经济以及市场的悲观预期。 中短期走势分析 10月下旬以来的这波行情,各指数分化较大。截至11月27日,创业板最大涨幅接近20%,上证综指最大涨幅也达到10%,但上证50指数则呈现振荡整理走势,几无反弹。整体上来看,这是一波政策利好推动下的超跌反弹行情。 本波反弹行情的亮点在于量能方面,两市成交在9月创地量后逐步回升,从最低的2100多亿元回升至最高4700多亿元,超跌和政策利好吸引了一批抄底资金入场,在11月下旬开始回落后,成交又明显萎缩,整体呈现放量上涨、缩量调整的良好态势。不过,技术形态并不好,一方面,上证综指依然未能站稳60日线,今年2月初下跌以来,60日线成为最强压力,多次反弹均在此承压回落;另一方面,上证50指数已经盘整近5个月,久盘必跌压力非常大。 消息面上,G20峰会召开在即,中美首脑会面能否为中美贸易问题带来转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弱势行情下,短线资金观望为主。综上,中短期方面,A股期现货指数11月19日左右以来的调整尚未结束,考验前期低点支撑。 图为上证综指日线 从资产配置和利率走势来看,A股期现货指数已经具备了长线投资价值。对于后市行情的启动,A股历次行情见底政策的因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依然不会例外。对于上证综指2449点是不是历史性低点的争论意义不大,底部是一个区域,不是某一点。当前A股期现货指数已经处于底部区域,已经适合长线逢低建仓。但短线来看,技术压力和月底不确定性消息影响下,调整尚未结束,勿急于抄底。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