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贝莱德后,瑞银资产管理高调唱多看好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已达拐点!”瑞银资管今日高调公开表示:建议大家目前不要离场,中国近来政策动向形成股市拐点,当前环境也是长期投资者增加中国股票配置的一个机会。 如果考虑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周期,现在进入市场肯定是可以赚钱好的时机。市场大概在未来两三个季度将会产生反转。 瑞银的亚洲最新战略是,已转向加码亚洲(日本除外)股票。 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贝思高评价道,在宏观层面,尽管中国经济减速将成为现实,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出现‘L型’复苏,这将使本轮经济周期延长和企稳。“去杠杆和打击影子银行的政策阵痛对中国的影响事实上是积极的,因为它已消除了、过去15年我们所见的那种宏观波动。“ “我们看好2019年中国的固定收益投资。2018年4季度出台的政策支持将会延续至2019年,这将使资本增值和收入前景都得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在岸债券纳入全球基准指数,预期会引发全球资产配置向中国进行空前转移,所有全球固定收益投资者都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美国股市持续走低,瑞银资管显然非常乐观:市场过度担忧美国收紧货币政策以及美债收益率上升。除基本面以外,作为反向指标的投资者情绪已大幅下降,机会正逐渐浮现。尽管全球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仍将高于趋势水平,而且公司盈利有望总体保持强劲。 瑞银资产管理宏观资产配置策略主管Evan Brown表示:“相较于政府债券或投资级公司债券,股票估值仍具投资吸引力。经风险调整后的股票回报率可能较低。随着周期趋于成熟,潜在的增速、通胀和利率变化幅度将会扩大。简而言之,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可能导致所有资产类别的波动性整体上升。” 早在几天前,瑞银集团财富管理投资亚太资产配置主管ADRian Zuercher便表示,增持亚洲股票。鉴于亚太区股票的估值具吸引力且中国宏观政策的支持日渐增强,预计风险偏好将战术性回暖。我们的亚洲策略已转向加码亚洲(日本除外)股票。 这一观点背后的逻辑在于,中美两个超级大国间的贸易紧张局势令亚洲股票在过去几个月饱受打击,从峰值到谷底大幅回撤逾20%。瑞银因此在今年夏初将亚太区股票从增持减少到中性。 瑞银认为,尽管认为全球宏观经济可能已经见顶,但随着本轮周期进入后半段,目前看来以往经济衰退时期出现的失衡现象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因美国商业活动(宏观数据和企业盈利)和股票市场已开始感受到关税措施的影响,短期贸易紧张局势有可能缓和。随着美国中期选举尘埃落定,美国政府的关注焦点将从贸易争端转回经济增长。 中期选举已尘埃落定,至少在2020 年总统大选前,美国政府都不愿以牺牲增长为代价来赢得选民的支持。随着美国以外的全球周期性指标改善,短期风险偏好将回升。 除基本面以外,作为反向指标的投资者情绪已大幅下降,机会正逐渐浮现。因此,瑞银将新增相对于美国投资级债券而战术性加码亚洲(日本除外)股票的配置。 具体操作上,瑞银表示,市场波动性上升且情绪仍疲弱,该集团将通过作空韩元兑美元来对冲上述头寸的风险。 中国风景这边更好: 瑞银资产管理中国股票副基金经理张宇指出:“中国社保税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等国内政策已出现重大变化,这些是政策组合拳的一部分,以加大支持经济和股市的力度。政府出台的这些政策尚未被市场充分理解和消化,但这些政策终将提振2019年的投资者情绪。“ 中国近来政策动向形成股市拐点,当前环境也是长期投资者增加中国股票配置的一个机会。“政策态度的转变以及贸易争端有望得到解决的可能性增加,意味着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已显著消退。因此,当前估值水平仍具吸引力,而且我们看到了很多投资机会。”瑞银认为。 瑞银资产管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Hayden Briscoe提出: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同时在不断增长和扩大之中,我们相信它在接下来五年将会翻倍。 张宇判断: 看好四个结构性机会:品质消费、科技创新、城市化、人口结构,消费仍旧是中国未来增长主要的引擎。 目前虽然说经济仍旧继续下行之中,未来经济下行需要持续大概两到三个季度,但政策支撑力度是足够的,市场未来的变化是:经济下行和政策支撑之间的此消彼涨的过程,当这两股力量能达成合力向上的时候,市场将会产生反转。这个时间点大概在未来两三个季度当中会发生。 若各方面政策执行力度足够强,投资者信心恢复之后,市场的估值水平理应恢复到平均水平。所谓的“平均水平”,至少还有20%、30%的增长空间。可以看到A股和港股市场,在过去这么多年慢慢趋于同步,其中沪港资金双向流动,使得两个市场趋势越来越接近,A股市场触底会帮助海外的港股市场,包括中概、美股能够真正触底反弹。 瑞银的核心策略仍旧是聚焦能够长期成长的优质的龙头行业和龙头公司,继续看好消费、IT、医疗等行业。短期瑞银的策略是:1、需要考虑被政策过度惩罚的行业,比如游戏行业、教育行业。2、要考虑估值长期处于底部,并且对政策很敏感的行业,比如银行和保险。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