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1-2月份,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4.9%。 很明显物价水平涨幅较快,超出市场普遍的预期2.5%的上限,通胀压力显现。 综上,宏观经济复苏的大环境日益向好,但是内需的增长还依然在靠国家的刺激;通胀压力开始显现,如果人民币升值会造成热钱流入,从而在未来会加大通胀程度;进出口虽然反弹,但是外贸回暖还不稳定,贸易顺差还在危机前的水平。温家宝在此次两会上提出,一国的汇率是由一国的经济决定的,汇率的变动也是由经济的综合情况来决定的。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状况下,是不愿意将人民币升值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海外,尤其是来自美国。人民币不管是一次性升值还是渐次性升值都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若一次性升值,会对刚刚复苏的出口产生严重的打击;若逐渐升值则会不断引入投机的热钱,加大通胀的程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向好,外贸的持续回暖,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机制必然会退出,重新回归2005年7月以来的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这个时间表要视进出口复苏的进程而定。 4.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可能幅度 虽然近期央行放开人民币管制让其升值的可能不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好,进出口复苏不断回归到危机前水平,人民币升值已是大势所趋。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我们可以参考美元兑人民币1年期无本金交割外汇(NDF)的报价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升值幅度,如表一所示,近期人民币升值沸沸扬扬以来,一年期NDF较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在2.51%-2.92%,盘中触及3%。因此,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在3%左右,当然这个还要看1年期无本金交割外汇(NDF)的报价所反应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延续性。 二、 人民币升值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热钱流入 可能向资本市场注入资金 图3是2005-2009热钱流入与人民币汇率走势对比,可见,在2005年-2008年7月美元兑人民币持续走低的过程中,热钱无论从波动性和绝对量上来看,都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走低而逐渐变大。这一变化与人民币升值不无关系。当然,影响热钱流入的因素不仅仅是人民币升值这一个因素,2009.03-2009.11月之间人民币基本维持稳定情况下,热钱流入创出新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的,这段时间我国楼市的“繁荣”是吸引热钱流入的主因,之后随着政府打压楼市的消息传出,游资相继撤出。如此贪婪而不甘寂寞的游资,未来一段时间如果我国人民币升值,在全球还在抗衡经济危机的时期,再加上通胀压力引发的加息预期,人民币非常有可能成为他们投机的对象。 通过上面分析,基于对年内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未来海外热钱仍将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国内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大宗商品领域,从而再度催生资产价格的泡沫。 2.2005年7月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对大宗商品的短期影响 人民币在7月21日当天人民升值2%宣布在19:00实行,因此22日的大宗商品市场的表现最能体现人民币升值后突发性影响。22日,国内盘除燃油和豆一跌之外,其余均涨,尤其是沪胶涨幅达1.76%,外盘方面,美黄金和美豆出现微跌外,其余均出现大涨,涨幅超过1.7%。 从人民币升值后一周的表现来看,外盘和内盘的品种无一下跌,周涨幅居前且超过2%的品种依次是沪铜、美原油、LME铜、上期所的燃油。周涨幅在1%-2%之间的品种是美黄金,期涨幅1.84%。在1%以下的品种依次是沪胶、内盘豆一、美豆和日胶。 以上分析表明,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对整个期市总体上是利好的,且对金属和能源类的品种影响最大,其次是橡胶和农产品。 3.人民币升值与大宗商品的长期关系 上面分析了2005年那次升值的短期影响,但是此次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宏观经济背景也不同,因此需要分析人民币逐渐升值和大宗商品的长期相互关系。这里采用2008年1月10日-2010年3月12日的数据,这段时间人民币不仅是升值区间,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复苏的阶段,与现在的经济背景联系更紧密。需要说明的是,内盘采用的是南华CRB系列指数,人民币汇率采用的是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因此如果CRB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负相关,则与人民币升值幅度正相关,反之则负相关。 通过本文的分析,无论是2005年7月21日的一次性升值,还是看长期趋势,人民币升值总体上与大宗商品是正相关的关系,且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是金属、化工、能化和农业。具体到各品种,与人民币升值正相关性最强的是黄金和铜;其次还有玉米、棉花、锌、天胶,不难发现这些品种在我国主要以进口为主。不过也有与人民币负相关的品种,按照相关性强弱依次是线材、螺纹和强麦,这些品种以出口为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