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基金研究

把脉2018私募基金业:惨淡、洗牌与蝶变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8-12-28 11:41:59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作者:王宁

编者按: 2018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A股市场保持了新股常态化发行,不断改革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并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停复牌行为。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私募基金同样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资管新规、监管趋严、马太效应、量化崛起等词语,成为了私募年终总结词。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私募基金人士均表示,虽然私募基金在今年步履蹒跚,但行业发展取得的成果显著,各项监管政策的落地为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正在制定的信用自律制度也将从从业道德层面有所约束,市场规模虽然增长有限,但整体变动不大——2018年私募行业的发展值得回味与总结。


私募基金产品收益不佳


今年以来,A股维持回调走势,虽然在年中曾有所回升,但市场信心仍显不足。《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今年前9个月,包括信托、自主发行、公募专户、券商资管、期货专户、有限合伙、海外基金等类型或渠道的私募基金产品,合计清盘数量为4385只。其中,今年上半年清盘3397只,三季度清盘988只;三季度清盘数量占比为22.53%,占比超过了两成。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A股指数延续弱势盘整,私募产品运行情况也不容乐观。整体来看,全部清盘的私募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前清算的产品数量首次超过到期清算,这也是市场遭遇极端风险所导致的。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表示,今年主要是股票多头策略、多空策略的私募产品收益不佳。在股票多头策略中,又主要是价值投资风格的私募表现不佳,而短线趋势策略的交易型私募表现好一些。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资产、不同策略、不同风格的私募基金。今年股票市场表现不好,但是一些量化私募却在崛起,比如股票市场中性策略、高频交易策略、量化套利策略的私募业绩表现就不错。


新富资本也认为,今年在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分歧增多等背景下,A股出现了显著调整,全年各行业均为负收益,做相对收益的公募产品和做绝对收益的私募产品均未能幸免,但这种系统性风险的释放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机会。今年年年初,国债收益率处于高位而市场情绪较为亢奋时,面对市场的潜在风险量化产品和宏观对冲产品收益显著,这也是在各策略产品中较少取得正收益的。


千象资产认为,从过去几年量化交易变化来说,国内的量化投资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无论是策略深度,交易精细度还是技术工具的先进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今年,量化交易最大的改变是在外部交易环境和内部研发能力上,国内股市在本质上仍是一个套利市场,由此造成了国内市场长期以来的高波动率,而这为量化投资提供了天然的环境优势。另一方面,量化投资不断更新迭代,随着数据资源丰富,人工算法及机器人的普及,量化机构对于市场信息的挖掘处理能力大幅提升,量化投资的竞争也进入到一个黄金时期。量化环境正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会有更多的私募机构走向纯量化、技术驱动的发展路线。


“马太效应”逐步显现


今年以来,私募行业发展虽然较为曲折,但所取得的成果也依然显著。各项监管政策的落地为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正在制定的信用自律制度也将从从业道德层面起到约束作用,市场规模虽然增长有限,但整体变动不大。可以说,2018年是私募行业又一个丰硕之年。


“虽然今年私募机构数量和行业规模整体变动不大,但却蕴藏着行业内巨大的两极分化。”在龙舫看来,这也是今年私募行业的一个关键词:马太效应。他认为,一些大型私募公司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品牌价值越来越高,吸引的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越来越多,占有的市场份额急剧扩大。与之相对应,一些中小型私募公司越来越难以吸引客户,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私募公司因为经营困难而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募资难成为了今年私募行业发展的共识,不过,这对于大型私募和中小型私募来说,却有不同的口径。大型私募机构对产品发行并未有太多的激情,所以对募资并未有太大需求;而中小型私募为了能够撑过“寒冬”,在产品发行和募资方面都有着强烈需求。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表示,今年私募市场整体规模变化不大,但从细分领域来看,股权创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而证券类私募规模是持续缩水的,这反映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对证券类私募基金发展影响较大。同时,募资难对于中小私募和初创类私募是比较贴近现状的,而对于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而言,影响并不大。


新富资本相关人士认为,私募行业已进入规范发展期,准入门槛大幅提高、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有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以及金融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强监管的态势下,部分私募机构的出清、二级市场低迷,私募机构数量和行业规模整体仍然变动不大。


总体看,今年私募机构募资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资管新规造成行业融资通道受阻,融资难度与成本急剧上升;二是金融去杠杆向纵深演绎,市场资金面趋紧;三是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资产收益率普遍不高,给客户投资信心带来了冲击。


资管新规引导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今年4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总体来看,资管新规主要内容包括了统一监管标准、消除多层嵌套、减少监管套利、打破刚性兑付和规范资金池、降低期限错配、减少流动性风险等。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私募行业的关键词可以用行业重塑、合作新机遇和二八分化来概括。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已相继落地,资管行业迎来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在牌照红利褪去,回归本源的引导下,以预期收益率为主的机构,要思考如何做净值型产品;以非标为生存的机构更要思考,非标严格受限之后转型的新方向;而业务本身不受冲击的机构,也要思考如何面对更严酷的竞争环境。


资管新规带来行业转型压力的同时,证券类私募基金也有望迎来难得的竞争优势。国内私人财富高速增长,可投资金融资产大量投向银行存款储蓄和理财产品,未来部分资金有望分流。打破刚兑和限制期限错配,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造成了较大冲击,超过4万亿元的非标债权面临压缩,相关资金面临重新配置资产的需求。受政策约束,目前保险资金和养老金等不允许投资于证券私募基金或聘请其担任投顾,但未来合作空间却非常广阔。


“资管新规发布使得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有了指航灯,对作为资管行业组成部分的私募行业来说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龙舫表示,资管新规的核心是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禁止资金池模式,以及降低杠杠水平等,这将清理市场存在的理财乱象,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在新富资本相关人士看来,资管新规落地在短期会给行业短期带来阵痛和洗牌,但长期而言却规范了私募发展行为、定义了私募发展的边界,各私募机构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路径方向。资管新规涉及破刚兑、禁资金池、去通道、除嵌套、提门槛、降杠杆和控分级七大监管重点,旨在对近年快速发展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统一规制,对百万亿元资管格局进行重新洗牌,最大程度的消除监管套利,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要求加强行业信用建设


私募基金行业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当前其“量”的扩张特征较为明显,但行业发展良莠不齐现象也同步显现。以行业自律要求为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在过去一年中反复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信用建设,私募行业合规发展又迎来新机遇。


据中基协会长洪磊透露,中基协将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持续推进信用义务落地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完善信用公示、信用管理,建立公允透明的行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的须知,明确登记备案的关注要点,优化登记备案的流程,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三是切实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优惠政策和监管的要求,做好创业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和标准认定工作,为创业投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四是强化行业监督和自律检查,对违反自律规则和协会章程的行为,严格自律执纪。


杨玲认为,严格的监管浪潮下,有两类机构反而将从中获得发展的机会:首先是银行业“头部效应”更明显,在同业业务纳入同业负债监管之后,过去几年那些业务类型单一、吸储能力差、主要依赖同业业务扩张的中小型城商行面临较大的压力,有金融资源的核心优势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将“强者恒强”。


其次是投资机构将“去伪存真”。以私募为例,以往有的私募靠加杠杆、做金融掮客来粗暴敛财,但推高了金融成本,新的监管环境下他们将失去生存空间,但是真正有投资实力的私募,则会迎来发展的大机遇。一方面是劣币被驱逐后的资金将流向注重投资能力建设的私募;另一方面,是来自银行端的合作需求。


新富资本表示,私募行业近几年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但也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基协2018年推出私募行业信用报告制度,从合规经营、稳定存续、专业运作以及信息披露等四个方面展示会员的信用信息情况,让行业内公司有了一个权威的、公开的自律和评价基准,有利于帮助投资者甄别遴选优秀规范的私募管理人,有利于行业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发展局面,为行业扎好了篱笆,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


龙舫表示,“私募行业自律建设加强,反映了行业监管会越来越严格的趋势。遵守行业监管制度、严格自律,信息透明,这是私募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石。在信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提高私募准入门槛,淘汰掉一些私募,留下合法合规的公司,这对整个私募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件大好事”。


责任编辑:韩奕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