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未来五年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稳定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1-09 11:42:49 来源:中国煤炭网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煤炭2018——分析预测至2023年》报告封面

该图摘自《煤炭2018——分析预测至2023年》报告第89页,概述了目前欧洲各地的煤炭淘汰计划。 ①显示没有燃煤电厂的国家 ②显示2020年至2030年计划淘汰煤炭的国家 ③显示已经讨论淘汰煤炭的国家 ④显示目前没有计划淘汰煤炭的国家

●国际能源署预测,煤炭消费量将呈上升趋势,但未来五年将保持大致稳定

●发达国家正在放弃煤炭,转而采用清洁燃气和可再生能源,而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认为化石燃料丰富且价格合理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3年,煤炭将占世界能源的25%,低于2017年的27%

2018年12月1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能源市场系列报告《煤炭2018——分析预测至2023年》。

该报告显示,经过两年的下降后,2017年全球煤炭需求增长了1%。该增长主要受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

该报告的作者说,2023年之前,煤炭的需求可能“保持稳定”。这是因为西欧和北美的需求下降可能被许多亚洲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的需求增加所抵消。

来详细看一下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对世界主要地区的煤炭市场预测。

中国和印度

煤电保有量大

每年,国际能源署都会发布一系列关键能源市场的预测。此次发布的报告着眼于2023年及之前的煤炭市场。

该报告说,全球煤炭需求在经过两年下滑后于2017年恢复增长。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主管Keisuke Sadamori表示,煤炭需求可能会在未来继续保持增长。他说:“全球煤炭需求在2015年和2016年下降。2017年,煤炭需求有所反弹,我们预计,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然而,这与我们在十年前所看到的增长非常不同。”

报告称,2018年煤炭需求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和印度规模巨大的煤炭发电市场”。

但全球最大的煤炭市场中国的消费量下降,将成为未来几年煤炭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署预测,2023年前,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平均每年将下降约0.5%。

这是因为旨在改善空气质量的政策正在中国国内得到有力的执行,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正在改变过去过度依赖能源等产品投入的做法。国际能源署预计,中国燃煤发电的顶峰将出现在2020年。

国际能源署认为,2023年前,印度的煤炭消费量平均每年将增长4%。这比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6%)有所下降。然而,2023年,印度对煤炭的需求将比目前的水平增加1.5亿吨煤当量,这意味着这个人口大国将成为煤炭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

在东南亚国家,煤炭需求增长的速度也很快。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家正在建设新的燃煤发电厂以支持经济发展。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3年,该地区煤炭需求量将比现在增长5.7%。

国际能源署高级能源分析师CarlosFernándezAlvarez表示,这次预测与国际能源署在2011年首次进行煤炭市场预测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表明不同国家正在走不同的发展道路。他说:“2011年,关于煤炭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煤炭消费量何时达到峰值。鉴于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预测世界煤炭消费量也将增长。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不仅是中国的变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页岩革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成本下降和《巴黎协议》的达成,所以我们的预测也发生了变化。”

欧洲各地

煤炭淘汰计划不同

未来几年,煤炭消费量在西欧和北美地区是呈下降趋势的,这些发达的地区正在努力地摆脱煤炭这种高碳能源,利用相对更为低碳的能源。

报告称,在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煤炭产业退出的计划,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也限制了西欧国家的煤炭开发与利用。到2023年,至少还有两个国家——法国和瑞典——将关闭该国的最后一个燃煤电厂,而德国将是西欧唯一一个重要的煤炭消费国。

欧盟2017年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1%,至6.27亿吨。用于发电的动力煤消费量急剧下降了7%,至1.88亿吨;炼焦煤消费量保持平稳;用于发电的褐煤消费量同比增长2%,至3.81亿吨。

然而,在东欧和南欧,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淘汰煤炭的时间表,报告称,巴尔干半岛国家和希腊、波兰等正在建设新的燃煤电厂。

该报告预测,在欧盟,2023年前,煤炭需求将平均每年下降2.5%,从2017年的3.25亿吨煤当量降至2023年的2.8亿吨煤当量。

报告指出,按照当前的发展情况来推算,欧盟地区煤炭消费量需要三十年才能减少到当前的一半。

然而,纵观整个欧洲,情况会有所不同。毕竟,有些国家还离不开煤炭,比如东欧国家的煤炭需求保持稳定,土耳其的煤炭需求可能还会有所增加。

报告称,在美国,2017年煤炭需求同比下降2.6%,至6.41亿吨。然而,这种下降速度低于过去两年的水平,这反映出2017年美国燃煤电厂关闭的速度正在放缓。2018年,美国的煤炭需求下降幅度会比2017年大。

环境政策限制煤炭需求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经过两年的下滑后,煤炭消费量正在增长,但矿业公司的业绩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2017年至2023年间略微增长1%。煤炭需求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正在放弃煤炭,而印度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正在转向煤炭,以迅速增加发电量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认为,减少煤炭消耗可以实现气候发展目标。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看来,煤炭是能够“负担得起”的能源,这让煤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完全不同的局面。

相关报道认为,燃煤发电和工业中的煤炭使用(如炼钢)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化石燃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我们同在。”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法提赫·比罗尔在报告中说,“我们的长期气候目标的实现和解决空气污染影响健康的问题,必须更好地使用新能源。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证那些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好地改善生活,这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更好的、更有效的政策。”

国际能源署预测,2023年,全世界煤炭消费量将超过54亿吨煤当量。煤炭将占据世界能源总量的25%,低于当前27%的水平。该机构认为,廉价、清洁的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将继续吞噬煤炭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经过三年的下降后,2017年的煤炭需求量增加了1000万吨,达到36.64亿吨。报告称,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燃煤发电量的增长。

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逐渐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用煤量(主要是钢铁厂用煤量)将减少。

中国煤炭需求下降的另一个预期因素是减少空气污染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正在中国得到有力的推行,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报告说:“环境政策限制了煤炭需求。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住宅供暖以及商业和工业部门的散煤燃烧和使用小型锅炉。水泥厂、钢铁厂和小型发电厂也成为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尽管2017年中国煤炭需求出现增长,这些措施以及中国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承诺,使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煤炭需求整体下滑。该报告称:“考虑到所有这些变动因素,我们维持之前报告中的预测,即中国的煤炭需求已进入缓慢但结构性下降,平均每年下降不到1%。”

在美国和欧洲,随着发达经济体继续关闭燃煤电厂以支持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未来几年,煤炭需求平均每年下降幅度将超过2%。

需求增加和供应紧张推高了煤炭价格。2017年以来,中国的煤炭进口有所复苏,巴西、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大型进口商的进口量创历史新高。

国际能源署预测,2018年国际煤炭贸易量将同比增长,但预计未来几年煤炭贸易量将下降。国际能源署预测,2023年,国际煤炭贸易量为7.82亿吨煤当量。

然而,国际能源署表示,较高的价格不会使对新矿的投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环保人士和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对未来需求产生了不确定性。

国际能源署表示:“发达经济体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公用事业公司和其他运营商正在退出煤炭业务。在世界许多地方,对煤炭项目越来越多的反对,使原本可能的投资者望而生畏。”

南亚和东南亚煤炭

需求增长预计最高

国际能源署预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煤炭需求增长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快的。虽然这些国家在能源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都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中产阶级的不断扩大也促进了电力需求的增长。由于预计燃煤发电将占据额外需求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这四个国家将在燃煤发电领域投入大笔资金。

国际能源署预计,印度煤炭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主要是因为该国对燃煤发电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这得益于该国持续、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该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

由于水泥和钢铁生产等关键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印度的煤炭需求也将增长。

报告称,未来几年印度煤炭需求虽然会增长,但比前十年的增长速度要慢。而与之相反的是,该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23年,印度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将比现在增长一倍,达到总发电量的25%。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到2022年安装100千兆瓦(GW)的太阳能和50千兆瓦的风能发电设施,分别是2017年的四倍和两倍。

该报告说:“大规模持续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和超临界技术在新燃煤电厂的使用将减缓煤炭需求增长的步伐。”

除了增长速度比近期增长缓慢之外,印度的煤炭需求也没有达到国际能源署早期预测的水平。2018年,国际能源署再次下调了对印度煤炭需求增长的预测。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