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证券要闻

"央行买A股"炸锅!真相如何?回应来了(附日本经验)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1-10 15:48:24 来源:中国基金报

周三,未来央行是否买入A股的讨论引爆A股,犹如在沸油中加了一勺水,不断在市场上发酵,引发了股民的无尽遐想。


央行买股票为什么让人激动万分,源于“无限开火权”,购买力爆棚。


而对于央行购买股票的可行性,中信证券、东兴证券和野村控股都认为目前具备一定可行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的分析师都吵起来了。


下午临近收盘,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


受此消息影响,A股指数冲高回落,午后股指小幅跳水。


“央行买A股”的说法源自东兴证券分析师


一开始这个说法是中证网的一篇报道。


1月8号,中证网发表东兴证券张岸元的快评《央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大有可为》,在官网上,在如此敏感的时间点,大家都嗨了。


东兴证券说了啥呢?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在快评中提到,事实上各国中央银行都大量持有外国股票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策略的一部分。 张岸元认为,出于稳定市场等多种原因,中央银行持有本国股市资产,并不出格。以日本央行为例,该行自2002年开始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并于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总资产约4.39%,占交易所总市值约3.7%。 张岸元认为,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测算,我国央行持有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且更有利于A股在2019年实现健康平稳运行。


野村控股: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


东兴证券说完没多久,市场又传来野村控股的观点。


野村控股亚洲研究部负责人Jim McCafferty认为股市是重要的国内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他说道:中国将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来刺激股市。


他指出,具体来说,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强劲的股市表现在刺激国内消费方面将比新建铁路有效得多。McCafferty称,他认为市场可能从第二季开始复苏,因获利预估修正接近尾声,且新增资金开始采取行动。


事实上,全世界的央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


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金管局目前已经实现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股票ETF已经作为常规化的宽松工具之一。


中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


紧接着,中信证券老师今天发了一篇研报,称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



主要观点如下:


从日本央行进行股票资产购买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


全世界的银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


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金管局目前已经实现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股票ETF已经作为常规化的宽松工具之一。


日本央行历史上最初的股票购买计划是出于稳定金融市场目的。


日本央行的股票资产购买计划始于2002年9月,持续2年,总额约2万亿日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票市场。这轮资产购买于2007年10月开始逐步退出,不过随后2008年便遭遇金融危机,于同年10月暂停处置计划,并于2009年2月启动了新的股票购买计划(同样出于稳定股票市场目的),持续至2010年4月,总额3880亿日元。


2010年开始的ETF购买计划则被当作一种货币宽松工具。


日本前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最早在2010年10月提出将央行购买股票ETF作为货币宽松政策的一部分,规模为每年4500亿日元,主要目的是刺激本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高其所持有的的股票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降低权益资产的风险溢价,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以刺激企业进行主动投资。2013年4月新任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推出了QQE,ETF购买被当作QQE的一部分政策举措,规模大幅提高至每年1万亿日元。此后,日本央行又多次调高ETF购买规模,目前达到每年6万亿日元。


日本央行的部分ETF购买计划甚至被设计为“定向调控”模式。


2015年12月,日本央行提出了一种新的ETF购买计划,去购买一些特定的ETF,规模是每年3000亿日元。这些ETF当中包含了很多主动进行研发开支、固定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股票,旨在鼓励企业去增加相关资本开支。



从中国情况来看,央行购买ETF也具备一定可行性:


1)最直接的一个潜在作用是置换证金的持仓。相较证金,央行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进行股票ETF购买的成本更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

2)既可以作为稳定市场举措,也可以压低风险溢价,刺激直接融资市场。

3)央行扩表直接购买ETF不存在信用乘数效应,流动性不会外溢,不会直接影响其他资产。

4)可以学习日本设计“定向调控”式的ETF购买计划,鼓励企业在特定领域加大投资,包括固定资本、R&;;D等。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反对中国央行效仿日本购买股票ETF


不过中信证券另外一个分析师不认同同事的观点,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的行为与中国国情不符。



首先,从日本看,它经历了20年的通缩,并且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土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央行购买股票ETF的方式。从全世界的主权国家看,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购买了本国股票,欧美国家都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并且,现在事实证明央行直接购买股票弊大于利,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够退出本国股票市场。 其次,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国情相差非常大,中国央行远没有到开展QE的阶段。央行开展QE需要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但中国目前离零利率政策还有很大“距离”。 再次,央行支持实体经济有很多方式,比如降准、降息、定向支持三农和小微等。就央行买股票而言,从日本的经验看,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并不明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明认为,中国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也会存在道德风险。比如,什么时间点入市,以及什么时间点退出都存在道德风险。股市投资是私人部门行为,央行从逻辑和法理上来讲,都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指出它可以直接投资股市。


申银万国桂浩明:银行法横亘 央行入市之路尚远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表示,这一报告并不靠谱,如果央行实施此种操作,将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


在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对央行的业务作出了明确的划分:


(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可以明确看出,其中并无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


不过,桂浩明补充称,如果央行真的能给市场注入资金,就要看具体规模,增加资金供应,对市场总是好的,类似于有了一个超级机构。


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央行直接购买股票的理由不成立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沈新凤,下午发表观点,称央行直接购买股票的理由不成立。


近期,市场出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可能考虑购买股票的传闻。我们认为,央行直接购买股票或者ETF的理由不成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法无禁止即可为,理论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明令禁止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行为。但是,从各个方面考虑,央行都没有必要直接购买股票。


第一,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央行没有必要进入股票市场。


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仅日本央行有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先例,其目的无外乎两个:金融稳定、货币宽松。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有一项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截至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定,股票市场经历2018年的大幅下跌,已经进入底部区间,估值较低,股票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2018年以来,国家也已经通过多个途径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因而央行没有必要参与购买股票。此外,平准基金已经可以有效应对股票市场波动风险,没必要另起炉灶。


第二,央行购买股票容易加大股价波动性,很可能扰乱市场定价功能。


散户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占比较高,容易追涨杀跌,加剧市场波动。央行直接参与购买股票,很可能扰乱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如果出现跟风行为,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股价的波动。若央行购买ETF,那么无论是指数型ETF还是板块型ETF,均没有很强的意义。有观点认为,央行进入股票市场,可以支持某些重点领域的发展。我们认为,行业发展更加依赖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而不是通过央行进入相应的股票市场。


第三,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储备工具较多,目前仍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有很多,无论是数量型、价格型工具,或者总量型、结构型工具,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TMLF、MLF、PSL等等。通过央行购买股票来施行货币政策不现实,容易使得市场将股票涨跌和央行货币政策绑架起来,这是不理性的。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央行工作会议均提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而非大水漫灌。而央行直接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无异于“直升机撒钱”。考虑到由此而新增的货币供应首先是由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获得,而不是直接进入实体经济,此举更加不符合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取向。实际上,2008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央行的货币宽松效果一直不理想,根源在日本自身的经济结构问题,并非货币政策大水漫灌可以解决。


第四,央行进入股票市场,将出现监管难题,并且容易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居民和机构来投资股票,由交易所和中国证监会监管。同时,证监会也可以控制协调平准基金的运作。如果央行直接买股票,应该由谁来协调,由谁来监管?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没有人回答得了。


第五,健康的股票市场决定于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制度改革。


上市公司要有好的经营意识,真正努力做成好公司,做成“百年老店”,做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资本市场改革任重道远,如何从上市、交易、退市等多个方面深化改革,构建健康的资本市场,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接近央行人士:没听说这样的计划,法律上也不支持


1月9日第一财经报道,接近央行人士对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


按照目前的中央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包括了:“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但是,并不包括购买股票。


A股三大股指午后走低创业板翻绿


在汽车和家电板块带动下,周三,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沪指开盘报2536.42点,涨0.39%。深成指开盘报7425.64点,涨0.46%。创业板开盘报1263.73点,涨0.02%。


A股三大股指午后走低,创业板翻绿,两市下跌板块明显增加。消息面上,据一财报道,有关央行买股票ETF的讨论,接近央行人士的表示,没听说这样的计划,法律上也不支持。


日本的经验


日本央行历史上最初的股票购买计划是出于稳定金融市场目的。日本央行的股票资产购买计划始于2002年9月,持续2年,总额约2万亿日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票市场。


金融危机后,2010年开始的ETF购买计划则被当作一种货币宽松工具,规模为每年4500亿日元,主要目的是刺激本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高其所持有的股票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降低权益资产的风险溢价,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以刺激企业进行主动投资。2013年4月新任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推出了QQE(定性和定量宽松),ETF购买被当作QQE的一部分政策举措,规模大幅提高至每年1万亿日元。


2015年12月至今实施旨在刺激企业固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ETF购买计划,部分ETF购买计划甚至被设计为“定向调控”模式。2016年7月,为了应对英国脱欧给经济带来的潜在的不确定性,日本央行进一步扩大ETF购买计划规模,并且改变了购买目标结构。将ETF购买总额提升至每年6万亿日元,相较之前的3.3万亿日元的购买规模几乎翻倍。


日本央行入市时刻及股市走势一览

红圈处为2002年9月左右,黄圈处为2010年左右


从日本央行入市对股市的影响来看,短期内股市并未很快企稳或者上涨,但几个月之后确有一定提振作用。如在2002年日本央行首次入市半年后,日本股市仍延续跌势,这种趋势持续了约半年时间,在此后才缓慢上升。2010年推出ETF购买计划后,日本股市也继续下跌,但几个月后再次企稳。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