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工具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现货企业所熟练掌握。这种结合金融工具指导生产的方式,甚至被许多企业纳入了自身的经营发展策略。股指期货的即将上市,不仅使得中国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更加完善,也将牵动更多企业生产经营的脉搏。 3月20日,汇集了包括中粮粮油、中国石化、五矿发展等在内的200多位国企的代表,由国资委研究中心主办,东海证券、东海期货和上海富晶资产管理中心协办的“北京·股指期货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门下发文件,组织这么多国有企业代表参加关于股指期货的会议,有点令人意外。”现场一位国企参会代表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否意味着国资委的某种姿态?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在会上的发言时表示,本次会议是想帮助更多国有企业认识股指期货的基本功能和现实意义,从而推动股指期货顺利推出,平稳运行,更好地为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 国资委研究中心负责人:善用股指期货可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其实早在三个多月以前,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撰文谈及央企是否应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时就曾表示,“不能因为一些问题就否定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和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经营、投资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无论对一个国家经济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风险。” “股指期货市场有利于改善融资结构,是维护国家金融经济安全的重要平台。”李保民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表明,在一个经济体中企业和居民过度依赖债务融资风险巨大,在我国当前的融资结构中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融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银行体系集中承担了过多的企业经营风险。大力发展包括股指期货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积极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应用好资本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促进全社会金融资产合理配置,防范系统性的风险隐患,增强我国的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 李保民表示,股指期货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增强市场适应能力。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产业和企业的选择反映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助于企业自觉地调整发展方向,改善公司经营安排,切实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李保民认为,股指期货推出后,我国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和参与,利用股指期货管理价格分析,使得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企业改革开放提供动力。 国企代表呼吁期货投资者教育要更有针对性 “国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其可采取的投资策略主要有两大块,第一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市值管理,第二是对企业股票资产进行动态配置。”东海期货的总经理王一军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某上市公司计划在未来某个时点增持或回购公司股票,但这个时候公司股票属于相对低位,预计届时股价将上涨,此时就可利用股指期货进行买入套保,锁定增持成本。再比如一些企业必须互相持有一定份额的股票,有些甚至是法人股或者是暂不流通股,此时如果股价下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产缩水,但在股指期货上进行卖出保值,就可以规避这部分风险。“至于动态资产配置,就是利用股指期货和股票持仓的组合根据需要改良持股性能”。 对于可以帮助自己规避资产风险的股指期货来说,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是什么态度呢?期货日报记者在现场随机参访了几家国有企业的代表,几位受访者的态度几乎一致,“对于期货市场并不了解,但听起来很不错。”但也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市公司代表表示,自己回去后将打报告给主管领导(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目前还没听说政策层面上有对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的相关规定和限制,但公司的决策取决于董事会和股东的态度。他认为对于股指期货知识的普及应达到相应的层面。 对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教育当然需要更为深入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关企业要想真正参与股指期货市场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难题。“首先是不熟悉。”上海天至交资产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卢晨曦对记者表示,一些国企对期货市场的恐惧心理大多源于相关知识的匮乏和一些片面报道。 如果说知识的匮乏可以通过投资者教育来弥补的话,那么人才和制度上的问题就是企业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短期内难以克服的瓶颈。卢晨曦分析认为,企业参与股指期货必须要成立相关的部门,网罗一批深谙股指期货的人才。股指期货即将推出,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善相应业务的组织建设依旧十分困难。而相比之下,此前就已经涉足商品期货保值的企业,对于期货相关知识的储备较为充裕,融入速度也就更快。 “不得不提的是国企管理机制的问题。”王一军也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相比国有企业的“繁文缛节”,一些民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更高,准备也更为充分。“由于机制的差异,民营企业对于资产风险的敏感度更高,制定、实施决策的方式更为灵活,其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意愿也更为强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