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此文,定义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对三年来黑色产业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后,市场究竟会何去何从展开的一点点思考。因为我们也看到现在市场上一些钢铁产业链的分析师、机构们也开始注意到我们在年报中提及的核心逻辑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积极探索、思考新的路径,寻找、发现新的答案、新的模式。这也可以更好的贴切形容我国经济模式发展的阶段、钢铁产业发展的阶段。原先的粗放型、高污染型、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新技术、环境友好型、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开始主导我们生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今泽铁咨询摘出这两句诗词,主要是想从模式和产业两个角度浅显聊聊黑色行情的延伸之路。 模式是什么?应该产业的发展路径,方向问题,也就是官方所谓的结构问题。从大的趋势上来说,钢铁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提供基础性的原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是人口红利一系列的国情优势带来的经济奇迹。高速增长必然是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资源消耗型必然会遇到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转向,难道我们还沉醉于传统的投资+地产+外贸的三驾马车驱动中,不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东西(其实也算不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华为任正非先生看来就是基础的统计学范畴)。把生产与消费无缝衔接起来,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有效供给。我们看到钢铁行业几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长期以来,钢铁行业以生产低端的建筑钢材等普通材为主,服务于房地产、基建等下游消费群体。长材的消费比重占到社会钢材总消费量的50%以上;第二个事实是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企业分散,产能不集中,低端的普材主要以民营钢厂生产为主,略微高端一点的板材主要以国有钢厂为主;第三个事实是铁矿对外依存度高,高炉外矿依存度已经达到90%以上;第四个事实2010年以前我们从事钢贸的贸易商,只要冬储囤了货,都能赚钱,更早的时候代理商是躺着赚钱,甚至是搬砖头都还能赚个百八十的,但随着黑色领域里螺纹钢期货的上市,改变了这一切。钢贸变得微利,冬储成了鸡肋。第五个事实喊了N年的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中频炉地条钢如果没有始于2016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亿吨左右的地条钢产能仍将是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而我们的钢铁产能自2003年以来无论怎么遏制,始终是急剧膨胀,哪怕是当年轰动一时的铁本案对民营钢厂造成巨大冲击,但仍将挡不住因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产生的钢铁行业高额利润。当然也就无法阻挡产能越去越多的事实。说了这么多,很多读者或许没有看懂。笔者讲的是一个事实,山重水复疑无路,也就是说钢铁行业到了2015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边缘,没有想到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开,房地产调控放松,首付二成,利率打折,再就是去产能,扩需求,命悬一线的钢铁行业疑似要走到尽头了,行业在政策的调整下,一手抓刺激有效需求,扩大有效需求,一手抓供给侧去除落后产能,违规产能,非法产能等,坚定不移的打击中频炉地条钢。三年来累计清除地条钢产能不低于1.5亿吨,淘汰钢铁行业落后钢铁产能1.5亿吨提前两年完成。而硕果则是2018年钢铁全行业是中国钢铁工业40年来利润率最好的时期,利润最高的一年。也正是因为诸多措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负债水平下降,去杠杆取得实际效果。当然我们谁都明白,建筑钢材的螺纹、高线、盘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增速进入6%~7%时代,基建投资不可能再保持长期的两位数增长,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企业投资也不再可能保持两位数增长。需求开始进入平稳下滑大周期。但平稳下滑并非是一下跌至深渊或者断崖式的下滑,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仍将有不同力度的刺激措施,政策调整空间。故而产业的投资很多开始出现螺线等建筑材产线向冷热轧卷板中厚板工业材转。据泽铁咨询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累计新增热轧卷板产能接近6000万吨左右。更多企业在完善自身产品的深加工,从普卷、基料到轧硬、冷轧、深冲、镀锌、镀铝锌、镀锡、彩涂、硅钢等等中高端产品延伸。亦有一部分钢铁企业在积极考察外部市场的情况和国内市场,结合自身产能,装备的情况积极调整产品线结构,新增了型材、优钢等轧线,也就是说螺纹高线轧线不动,新增工交槽、H型钢、带钢、或者上精炼炉等设备,延伸产品线。随着产品线的丰富,间接的增加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做产业链供应量分析的时候,很多就忽视了边际效应带来的变化。如果螺纹钢的利润没有优特钢等圆钢高,产量没有优特钢等圆钢高,潜在的为钢厂转产工业材提供了可能,而大部分的工业材出口享有较高的出口退税一般在9%~13%之间。 前述的几个钢铁行业模式的事实,钢铁行业也在逐步的进行转变,比如第一个事实长材与板材的消费比重的变化,反应的是投资驱动向制造驱动;钢铁行业集中度的问题,政策层面也在大力的推行整合重组。钢铁央企由最早的四家,逐步缩减到目前的宝武集团和鞍钢集团(攀钢成为鞍钢集团的子公司),更多的消息面上马钢或许并入到宝武集团旗下,宝武集团旗下的四源合基金收购重组了重钢集团,民营企业中的建龙集团更是大手笔接近收购整合了原山西海鑫(现山西建龙)、黑龙江西林钢铁,沙钢集团整合了东北特钢,而破产重组中的渤海钢铁据说也有各路钢铁大亨有意接手。更多的一些推进行业内企业重组整合的标的企业已在路上。往后再看两三年,未来不出意外的话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将大幅度提升。集中度提升后的钢铁企业在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市场分配更加协调,集中采购,协同能力更加突出。市场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说到这里,其实笔者很想点明一下,贸易商无论是原料贸易商还是钢材贸易商,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你的模式不创新,钢厂凭什么给你饭吃呢?未来是不是可以想象一下,钢厂直销直供能力更突出,比重大幅度提升,价格掌控能力更强?那对于采供端,外矿与矿山的长协比例是否会更多一点,焦炭的供应商无论是焦化厂还是焦炭贸易商在与钢厂的博弈中,如果自身弱小,话语权何在?是否会继续仰人鼻息。看着人家吨钢千儿八百利润,自身处于盈亏边缘呢?由此而延伸,那些分散的,集中度不高的焦化企业该何时自身主动的兼并重组整合呢,以此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呢?否则一盘散沙的焦化企业届时如何维护自身的利益呢? 钢厂的发展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问题处于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原料供应商、下游中间贸易商,您的路又何时能柳暗花明呢?钢铁产业的维度非常大和广,不再继续深入阐述。我们回到产业研究上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很多研究黑色产业链的分析师们、大咖们、微博上的大V们、咨询公司/证券期货公司的研究员们,在研究钢铁这个产业链的时候,大部分处于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宏观就好似山中迷雾,时淡时浓,时远时近,产业的研究,价格驱动分析就好似这山峰横看侧看岭峰交错,需求好,价格不涨,需求差价格不跌,给人一头雾水。不知所然,悲观中价格上行,乐观中价格暴跌。为什么我们始终无法看清楚这个黑色产业链的真面目,提前去做好方案应对,更多的原因或许我们依旧过分的看中产业本身,在此山中论山。看山还是山,看来看去没有看明白。 要从本质上避免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种状态和情形。建议各位读者先把陆家嘴(600663,股吧)黑金俱乐部历史文章先多看几遍。跳出此山来看山。分析产业,不仅仅是成本,是利润,是需求、是货币政策、是是否限产、是不是中美打贸易战,等等这些所谓的微观也好,宏观也好。看透价格涨跌,简单理解其涨跌的周期性即可。分清楚涨跌的时间周期,了解成本决定的跌幅,清楚利润带来的边际供应量增加,理解货币政策带来的市场投机氛围预期等等。所有的这些其他的各种消息频发,少看少听,把市场的主线逻辑、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干扰消息有效分离、厘清。这样才能做到对价格的涨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上涨理智,对下跌冷静。策略方案应对自如。涨了看多,跌了看空的这些都是神棍,而无逻辑的多空还不如把技术学好,在做好止盈止损的情况下刷刷日内短线(泽铁咨询也为在其合作的期货公司开户入金交易的读者提供日内短线参考,有意开户入金交易或者转户的可以看看下面,或者联系泽铁咨询工作人员微信号quanquan_0108)。黑色产业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极其繁琐的工作,没有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入了解,仅仅是凭着参观几个仓库,看看库存多寡,就口出狂言要涨要跌的,个人感觉还不如抛硬币猜正反面。产业链的内在逻辑延伸出来虚拟焦化企业套利,虚拟钢厂套利,卷螺基差套利等等诸多策略、方案。比如焦炭供应与生铁产出之前的焦炭供需平衡表,下游需求的建筑钢材供需平衡表,卷板类供需平衡表分析等等。需求端从建筑工地到生产制造工厂、钢结构施工企业等等,覆盖范围非常广,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中的绝大多数工业门类。由此延伸的投机需求库存,隐形库存,成品库存等等,到对经济周期的分析判断、库存周期的判断,产能周期的判断等等。边际的供应变化,短流程的产能、产品结构比重,废钢的供应、库存,废钢的产生模型等等。五大黑色期货品种,而产业研究真正要做到精专准,研究的品种,行业从房地产到工程机械、家电、汽车、造船、通用设备、铁矿、球团、块矿、焦炭、焦煤等等,大而全,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框架,仅仅看钢联、wind、行业协会以及国家统计局等等一些机构和媒体等的数据,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只会是一头雾水,而再东扯西扯一点宏观就成了一头雾水+一团浓雾了。永远不识此山真面目。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