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间消息 在日本钢铁企业与全球三大矿山之一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就焦煤价格达成季度灵活定价之时,业界就预期铁矿石长协机制将受到严重冲击。接近铁矿石谈判人士向新浪财经透露,一旦日本钢企与矿山达成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即使中方不接受,钢厂在商业谈判中可能也会妥协。 新机制或只差技术细节 中钢协负责人表示尚未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但业界人士判断日本钢企与矿山目前已经就采用新的定价机制达成共识,只是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进行最后的谈判。日本媒体称,该协议拟以与现货市场挂钩的短期合约,取代基于年度合同和谈判的铁矿石定价体系。 分析师称,日本钢厂因需要时间劝说汽车等主要钢用户亦按季度确定价格,他们可能不得不尽快接受矿石季度价格。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日本钢厂仍努力争取2季度后重新达成年度价格协议。 面临淡水河谷要求实施现货定价,寻求涨价90%以上,各大钢厂的生产成本必将增加,但问题是增加的成本如何转嫁给下游用户。日本钢厂可能发现,按目前的情况看,丰田等日本汽车厂家很难接受季度钢供应协议。一直以来,日本钢厂与国内主要用户执行的是年度供货价格。 也有分析师指出,铁矿石现货价格最具标志的无疑是中国,日本没有现货市场,而其达成的价格标杆如果取决于中国市场的波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去年4月,南京钢铁集团CEO杨思明公开表示,铁矿石价格可以引入一种季度定价方式,但基准是与国内钢材价格挂钩实行浮动。 三大矿山多手段冲击长协钢企仍弱势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钢企在收到淡水河谷要求涨价80-90%的通知函中,淡水河谷要求钢企限时回复是否答应,如不同意则长协合同无效,如同意将根据新的价格向中国钢企发货。虽然多数钢企不愿提及此事,但在极度弱势的情况下也只能签订“城下之盟”。 “如果不同意,很简单,你的长期供应合同就没有了,而国内有更多的钢厂在排队等着和它们签长期供应合同。”该人士说。 另有钢企人士表示,除了淡水河谷发函外,另外两大巨头力拓公司则是不给钢企发货,必和秘拓公司则是按其指数定价机制向钢企供应铁矿,三大矿山的手段都是在瓦解长协基准定价体系。 国内铁矿石现货价格在消息刺激下,22日午后报价已攀升至150美元/吨(Fe63.5%),港口提货价已超过1100元/吨,创下一年多以来的新高。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表示,如果2010年进口铁矿石大部分按此涨幅,中国钢铁工业有可能全面亏损。 利益分歧大小钢企意见不一 一家大型国有钢企高层表示,一旦基准长协定价机制取消,改用季度定价,大钢企在成本方面将没有优势,生产规模越大控制经营效益的难度可能越大,钢企只能通过涨价的方向消化成本压力,这对汽车、家电、机械、房地产等下游行业的承受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国内整个用钢产业链也会产生极剧波动的风险。” 而许多没有从三大矿山采购长协铁矿石的中小钢厂则不以为然。一家唐山钢企负责人坦言:“只要谈判结果确定,大涨小涨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公司有进口铁矿石资质,但能从三大矿山拿到长协矿的量很小,基本只能从现货市场采购,所以水涨船高,就算现货涨到150美元我们也一样买,只要钢材客户能承受涨价。” 该负责人表示,唐山为数不少的中小钢企均是这种情况,在原料成本上无法同手握低价长协矿的大钢厂比拟,只是各家在成本控制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不同,使得盈利能力有所差别,但如果出现季度灵活定价,这些钢厂的适应能力肯定要好于大钢厂。 联合金属研究院中心分析师胡凯指出,如果出现新机制应该包括对市场的监管,避免人为操控现货价格,坚持以离岸价格结算,避免将海运费计算入价格公式,因为海运市场国际化程度高,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达,国际热钱聚集,对铁矿石到岸价格影响巨大,更应该避免金融衍生品侵入铁矿石市场。(虞利 发自北京) 新闻链接:传统定价体系源于日本 必和必拓公司原中国区公司总裁、现任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董事的戴坚定此前撰文指出,铁矿石基准价格体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日本进口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商来自巴西,他们面临着来自低成本澳大利亚铁矿石供应商的挑战。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澳大利亚供应商在海运成本上占有先机;日本钢铁制造商不希望巴西因此撤出太平洋市场,所以他们决定引入基准价格体系,要求以离岸价作为讨论的基准价格,不包含海运成本等费用。 实际上,日方想通过向巴西提供海运费补偿,来获得更多与澳大利亚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话语权。最后基准价格体系作为国际铁矿石定价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基准价格体系没有明确的章程或书面的条例准则,它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这套体系不过是一项传统,一种惯例,一个约定俗成。它最初只是日本钢铁制造商获得与澳方的矿石价格谈判权的途径。这套体系得以维持,全凭买卖双方每年自觉自愿地参与。如果在协商过程中任何主要参与者——无论是买方或卖方——不再遵循这一惯例,那么基准价格体系就不管用了。 全球铁矿石谈判在欧盟、中国、日本三方的钢铁企业代表,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三大矿石巨头之间展开。一般会在随着新财年长期协议价起算日(4月1日)前结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