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储是大多数连续生产型企业在销售淡季通过价格优惠来减轻库存和资金压力的一种市场行为,玻璃市场也不例外。 记者了解到,北方市场由于天气原因在冬季需求下降更明显,会率先出台冬储政策。随后,其他地区市场在受到价格冲击后,也会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优惠措施,冬储由此从北向南展开,形成整个玻璃行业的冬储现象。玻璃生产企业通过让利给经销商,在减轻自己压力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流通性。但是随着基本面情况的变化,近年来玻璃市场的冬储热情却在逐步降温。 A玻璃冬储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冬季下游需求停滞,而生产不能中断,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企业通过大幅降价或保价等方式让下游客户存货、备货。”河北长城玻璃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武延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他印象中,往年这个时间点厂家价格已经很低,差不多和生产成本接近,但今年北方冬储和往年却有着明显不同。 以沙河为例,一方面冬储时间早,往年都是到了农历腊月二十才开始大量备货,但去年刚过完腊八节,就有经销商在厂家大量订货,并且订单都排到了今年正月,有的厂家还因为货不愁卖而拒绝对外接单。另一方面价格高,往年价格都要来一波下滑,让经销商觉得价格足够低、存货不会亏钱的时候才会冬储。今年现货价格一直稳定在1430—1520元/吨区间,经销商就开始备货了。“这主要是因为沙河玻璃产能下降,厂家库存很低,但经销商资金充裕。”武延民称。 “当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玻璃企业才会出台冬储优惠政策。”山东金晶科技(600586)股份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焦勇刚表示,一是看库存水平。当临近春节时,企业的库存仍然居高不下,叠加假期的零销量,将会出现严重的胀库。二是看资金水平。企业资金困难,完全靠卖货回款维持生产投入。三是从下游需求角度讲,厂家给出的冬储价格有足够的诱惑力,或者贸易商对节后市场有较乐观的预期,才会积极响应。 在焦勇刚看来,近几年玻璃市场冬储在逐步降温。玻璃厂家针对冬储的政策力度、规模都有所降低。比如以前较为普遍的保价措施今年已经基本退出,下游客户热度也大幅减退,多数贸易商并没有额外增加冬储库存。 尤其近两年玻璃市场一直存在“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情况,冬储热度也随着这种现象逐渐趋弱。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现象是各种因素综合导致的,既有政策的影响,也有市场心态的变化。冬储一直是反映玻璃市场状况的先行指标,冬储行情的淡化体现出传统玻璃市场格局的改变。 “总的来看,冬储行情近两年的淡化反映了市场的三点变化:一是受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玻璃产能减少,供需环境的改善使得工厂不需要通过大幅度降价来转移库存;二是目前玻璃产业仍处于较为强势的周期,供需结构较好,工厂自身绝对库存不高;三是对来年需求普遍悲观,贸易商风险意识有所增强。”焦勇刚说。 沙河某贸易商也坦言,随着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商品价格越来越透明,产销之间的壁垒在逐渐消除,靠冬储获取高利润的时代也已成为过去。 B玻璃行业周期性转折点即将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从冬储的变化其实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行业周期的变化,这一点也成为市场人士的共识。 近两年国内玻璃产能减少,下游房地产需求持续增加,玻璃供需格局发生改变。这使得玻璃企业处在强势的销售周期,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在资金较为宽裕的情况下,降库存收款的意愿降低。 记者了解到,2016年下半年玻璃价格开始启动本轮强势周期,到目前为止仍处于上行阶段。玻璃企业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观,2017、2018年的盈利水平普遍较好,再加上当前库存水平比较合理,企业出台冬储优惠措施的意愿普遍减弱。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使大多数人不看好未来的需求,玻璃价格连续两年上行且处于高位,“恐高”情绪也影响了下游企业响应冬储的积极性。 “2011—2015年玻璃行业整体景气度很差,2016年之后需求的季节性特征不再明显,年前需求不差的情况下,玻璃企业出台冬储政策的意愿不强;年后需求恢复的规律性也没有那么明显,叠加偏高的价格,下游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的冬储意愿也存疑,需求的季节性已不再是定律。”江海汇鑫期货研发总监陈毅表示。 尽管近年来玻璃行业季节性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反季节性情况,但从以往20多年的价格走势来看,3—4年一个轮回的周期性规律仍比较明显。出现这种周期性,简单来讲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焦勇刚告诉记者,玻璃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之前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在这种背景下,行情的好坏必然会引发产能不太理性的大规模进退,供应与需求形成阶段性错配。 据焦勇刚介绍,从较长的周期看,2009年后玻璃产能出现大幅增长,目前总产能的50%以上是在2009—2014年增加的,这也导致了2010—2016年的价格下行。“近10年经历的两个小周期,明显是一个大的下行周期中的振荡反弹周期,环保、供给侧改革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体来说,玻璃行业具有强周期性,不同时期的各种因素也会导致这种周期的自我调整。”望美实业集团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表示,玻璃与其他很多商品一样,存在周期性变化,这是供需矛盾反复演化的市场性行为。 在大周期上,玻璃行业跟随房地产行业的兴衰波动变化。在大周期内随着行业产能变化,也存在着相应的小周期变化。“国内房地产2010年及2016年的两波行情带来了玻璃行业的发展,而2015年华尔润的倒闭以及2017年沙河地区产能的骤降也先后为玻璃周期性波动提供了动力。”霍东凯称。 从各项数据来看,目前正在迎来玻璃行业周期性转折点。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从当前所处的小周期看,上行行情已经持续了两年,且价格处于顶部位置,按照周期规律可能会进入下行通道。 说到底,需求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玻璃行业75%的需求集中在房地产。众所周知,玻璃行业与房地产行业高度关联,国内房地产近年来见顶下行迹象明显,玻璃行业肯定会受到影响。 “房地产的见顶下行也意味着玻璃行业会逐渐进入下行通道。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期逐渐变短,低迷期逐渐增长,这对玻璃需求端将带来一定影响,单纯依靠政策性的产能调整或难以扭转大局。”霍东凯表示。 “需求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玻璃行业的年内周期性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大周期性。可以预见的是,玻璃行业将整体跟随房地产的下行趋势,大周期内出现弱反弹的时间及强度可能更短、更小,玻璃行业整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业内人士称。 C期现融合成为风险管理重要抓手 在受访人士看来,玻璃行业周期性调整不可避免,即便通过政策调整了周期运行的节奏,也不过是改变了周期的变化时间,其中的风险不会凭空消失。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行业的周期性变化,玻璃企业也逐步认识到生产经营一定要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否则过大的敞口风险将会吞噬企业的利润,甚至引发更大的风险。 尤其是在行业进入弱周期的时候,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会凸显。“控制成本、锁定利润能帮助产业更好地发展。”霍东凯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玻璃期货对于玻璃厂商、贸易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市场永远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玻璃期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规避风险的工具,同时玻璃期货也是很好的库存管理工具,合理运用会事半功倍。” 据了解,自2012年上市以来,玻璃期货为玻璃企业管理风险提供了抓手。经过多年的运行,玻璃期货在为企业提供定价依据、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以及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货市场确确实实为玻璃现货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如贸易定价、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为企业中长期发展提供战略依据、提供新的盈利模式等,同时也让玻璃生产经营者的视野更为开阔。”武延民表示,玻璃期货的出现对玻璃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期货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企业接触了好的老师和交易员,思想上也有了较大的改观。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玻璃企业更关心宏观情况和产业政策走势,不再是仅仅关注企业自身或者本区域内的一些微观的事件,经营思路更开阔。 这一点也得到了市场人士的认同。玻璃期货使产业人士更关注未来,产能投资和生产线开停决策不再像过去那样冲动和短视。“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贸易商以及加工企业,甚至下游的开发商都更重视对未来的合理预判,并开始注重采购和库存等的主动性管理,而不是被动接受市场的波动。” “从参与的效果来看,虽然企业更多是以套期保值的思路参与,但很多时候平仓获利比交割了结更加便捷高效。”霍东凯表示,在参与玻璃期货过程中,企业收益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市场的理解更为具体,能了解到全国玻璃行业的心态和走向,从而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 新周期下玻璃价格的波动很可能不再跟随传统的周期,这就很容易出现期货盘面和现货的矛盾。“有矛盾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者参与程度会加深,厂商和贸易商在防范风险层面也将更加谨慎。”业内人士称。 “期货市场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规避经营中的风险。当玻璃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这种功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焦勇刚表示,当然,运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经营管理模式、人员的能力水平、期现市场的结合度等,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事实证明,在行业的下行周期,与业内合理利用期货、做好风险对冲的企业相比,没有利用期货工具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当现货价格处于弱势格局,没有利用期货对冲的厂家,只能被动降价应对市场的流动性收缩,进而导致收入减少;但是对于参与套保的厂家而言,降价带来的影响要小很多。经过一个行业周期,这两类厂家的境遇将是天壤之别。”国泰君安期货能化负责人张驰称。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