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与是什么
出于好奇心的本能,人类总有一种探求事实真相的潜在欲望,这就是“为什么”的来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一直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比如,从“为什么苹果会落地”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从“为什么鸟类会飞翔”到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由于“为什么”的驱动,人类在不断步。
但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结合期货市场,对于“为什么”的苦苦探索却使得很多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泥潭,例如,行情为什么会上涨?为什么会下跌?为什么价格会如此变动?等等。面对市场的涨跌起伏,投资者众说纷纭,经济学家往往也是莫衷一是;面对各种海量的数据信息,你无从下手;追踪瞬息万变的市场节奏,也令你疲惫不堪。缘来缘去,究竟路在何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投资交易中,相对于“为什么”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市场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汇四海之流、容天下之客;古往今来,无一人能够完完全全地把握市场的客观真实,每一个价格的产生,每一波行情的出现,其背后总有基本面、资金面、心理面、政策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交织影响,若想凭一己之力洞察所有的真相,无异于管中窥豹、痴人说梦!
因而与其耗尽精力执着于“为什么”的探索,反不如放下执念,感知市场,认认真真做好“是什么”的研究。“是什么”,强调的是事物的一种表象,即市场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市场表现和运动模式的汇总、归纳,由表及里、去粗存精,探求其内在的演变轨迹,这符合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更加接近市场的真实。通常情况下,市场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依次上升或下降的波峰和波谷,又或者为横向延伸的波峰和波谷,前者称之为趋势,又分上涨和下跌两种,后者称为振荡,也叫做没有趋势。市场就这么简单,无论任何时期、任何品种,盘面无不处于趋势和振荡这两种不同的基本表现形式中。这是“是什么”在市场认识层面的解答。
关于“是什么”另一个层面的解答,是交易者自身定位问题。你要弄清楚自己渴望的目标行情“是什么”,是趋势型的还是振荡型的,前者往往是跟随市场动态变化的追涨杀跌,后者往往是在相对固定的价格区间内的高抛低吸,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对这种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交易者要有明确而坚定的信念。你可以通过一定的时间周期去尝试二者之间操作上的差异,但最终必须清晰地定位自己是趋势交易型还是振荡交易型,幻想鱼和熊掌兼得,本质上是一种过度贪婪的行为,是一种痴心妄想的愚蠢表现。
因此,当一种行情发生时,无论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它实实在在已经成为历史。“为什么”总是在回忆往昔,“是什么”往往立足于现实。东隅已逝,过去的已经过去;桑榆非晚,该来的迟早会来。纠结于过去,就无法正视现实,而机会稍纵即逝,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要尽快致力于回答“是什么”。既成行情的缘由并不重要,即刻盘面的答案才是关键。
会怎样与怎么做
“会怎样”本质上是一个关于预测的问题,即下一刻或下一阶段的市场行情将是什么样。以某一时刻的某一价格值为基准,下一刻的价格要么上涨,要么下跌,要么维持不变,只有这三种可能性。但是,这三种可能性在后续的时间周期里会持续多久?延伸的空间幅度有多远?是直线发展的模式还是波折变动的模式?不同模式演变轨迹的时空范围如何界定?如果要回答以上问题,其答案的排列组合种类显然是变化无穷的,因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价格的运动轨迹又是随机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
在现实交易中,有太多的人花太多的精力去预测市场的未来,而对正在发生的行情却不知所措,这导致太多的人亏损。因此,相对于“会怎样”,我们更应该侧重于“怎么做”,也就是依据你所感知到的市场信号而做出实际的行动。经常有人说自己“看到没做到”,这是交易层次低下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交易过程中,预测所占的份量是很有限的。评价一个交易者的好坏,关键是看他是否坚持按正确的市场规律进退,以及是否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制定的分析研判和实战操作计划;市场和他人的行为是外在的,我们根本无法绝对看准,但能否做对却是由自己决定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怎么做”的意义远远大于“会怎样”的解释。
关于“怎么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但在共性方面,大抵包括进场和出场的时机选择、资金分配和风险控制,以及对应的心理状态调整三个方面,其内涵贯穿于“怎么做”所涉及的所有的时空范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发展过程。例如,在行情的初始阶段、反转或回撤阶段,连续亏损的时候以及实现利润或利润回撤的时候,不同的情况,对应不同的“怎么做”,正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先想后做,想到才能做到,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只有在理论完善并成立的前提下,才能通过严格的执行来达到预期的实践目标。
因此“会怎样”是展望未来,是一种预测,更是一种假设,最终由市场来解答;“怎么做”是行动纲领,是针对假设而制定的各种应对策略,是考验一个交易者功力的试金石,也是客观衡量交易者自身价值的基本准绳。
我是谁
“我是谁”是哲学思考的终极问题之一,这一刻的“我”已经成为历史,是既往所有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下一刻的“我”还没有到来,携带着崭新的时空因素。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对“我是谁”的追问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
同样,在期货市场,交易者总是要依据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理论学习,实践积累,不断地总结反思,首先找到那个既往的“我是谁”,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和“怎么做”的解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是什么”解决的是对市场和自我的认知问题,“怎么做”解决的是自我与市场的融合问题,当这两个问题逐步得到答案时,“我是谁”的形象便油然而生,跃然纸上,相对饱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交易个体从此诞生,交易者的主体交易风格就此形成。
当交易者得到开启市场之门的这把钥匙时,后续的道路依然很漫长:交易者按照业已成型的交易系统去严格地执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经历市场的洗礼和人性的锤炼。也许要历经很多次亏损才能赢得一次盈利,也许在每次盈利之后又是接连不断的亏损。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喜悦,自始至终不断地敲打着交易者内心的那杆天平——这是真实的自我吗?我究竟是谁?有人在内心的摇摆不定中,最终放弃了曾经的那个自我;有人在坚韧的探索和反省中,锻造出崭新的自我。
“我是谁”不仅是对交易者自身的考验,同时也给交易者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何去何从?答案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就像阴阳两极的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经年累月的实践和修行中,外在的浮华一层一层地剥落,内在的升华一点一滴地积淀,这是一个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修炼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是谁”的形象日益清晰、厚重,牢不可动,交易者的市场行为变得如此耐心、果敢、简单、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