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名人堂 >> 期货 >> 傅海棠

论股票市场的货币创造功能——傅海棠论货币之一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2-27 12:19:18 来源:傅海棠频道 作者:扬韬

摘要

发行股票、股票升值,都是一种货币创造的过程。股票的市值,是一种特殊的存款。股票交易所聚集的资金,只是名义用于交易实质仍存于银行,故等同于货币倍增。股市,就是一个创造货币的场所,股市上涨,有利于经济发展,而股市下跌,则意味着货币紧缩,容易引起经济滑坡。所以,健康发展的股市,利国利民。本文是傅海棠货币论的开篇之作,分为十个部分:

1、股票不是商品

2、股票就是货币

3、股票是特殊存款

4、股票发行=货币创造

5、股票升值=货币创造

6、股票市值等于存款

7、股票交易不占压资金

8、股市资金等于货币倍增

9、股市能创造多少货币

10、股市涨跌与经济发展


股票交易,需要通过货币来完成。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当时的股票交易是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股票的(只不过结算的时间是T+3而已)。要买进股票,就必须带着大包小包的纸钞存入证券营业部,而要卖出股票,必须持有一张印刷着公司名称等信息的股票。实物的纸币、实物的股票,给人造成的印象,股市似乎就是吸纳货币的场所。


1996年12月,面对涨势汹涌的股市,《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股市暴涨的根由之一就是银行违规资金入市。那篇文章,虽然让股市出现了三个跌停板,但却无法阻挡股市大牛的步伐。1997年5月股市再次创下极限高点后,国家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严禁三类企业入市,并最终由央行出台文件,“严禁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股市终于被打压了下去。


从那时到现在,22年过去,中国证券市场仍在流行着一种观点:不能让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否则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对此,傅海棠先生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股市交易,不占压资金。相反,股市能创造新的货币,股票的市值是一种特殊的存款。鼓励资金进入股市,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这样的观点,能成立吗?让我们先从股票的本质说起。


1股票不是商品


买股票不是买菜。你去农贸市场买菜,一手交钱一手拿菜,菜在篮子里了,你就不再惦记着你买菜的钞票了!在买菜的交易过程中,货币从你的口袋里到了菜贩子的口袋里,你已经对它没有占有权了。你占有的是菜。菜进了厨房,上了餐桌,到你的肚子里消化。这个过程结束后,又要开始新的生活,你的脑海里早已没有买菜的货币的踪影了。但是,全社会的货币总量是没有变化的。货币只是换了主人而已。


买股票也不是买衣服。你去商店买衣服,一手交钱一手取衣,衣服在手货币离手,你再也不会惦记着那些钞票了!你穿着衣服,享受着时尚或者温暖,你绝不会把身上的衣服再看成货币。货币从你手里消失了,到了卖衣者的口袋里,社会货币总量仍无变化。


买股票也不是买服务。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你去理发店,理发师给你剪出一个漂亮的发型,你支付100元钞票。钱不再是你的了,它变成了理发店的收入。你走在大街上,不会跟任何人炫耀你的发型是100元的货币,因为发型就是发型。服务发生,货币转移。全社会的货币总量无变化,货币仍只是换了一个主人。


股票不是商品!


任何人买价值1万元的股票,无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股票的传统模式,还是电子化时代的货币和股票记账转移的无纸化现代模式,当交易发生后,买方的钱进了卖方的口袋里或者账户里,卖方的钱增加了1万元,买方的钱同时减少了1万元。社会货币的总量没有变化,钱只是换了个主人。


但是,买进股票的人,不会把股票当成菜,也不会把股票当成衣服,更加不会把股票当成发型——他仍把股票当成钱。


这就是股票与商品的最大区别。商品交易后,货币只是发生一次转移,商品会被消费掉或者消耗掉。但股票交易后,货币仍发生了一次转移,但是,卖方的货币增加的同时,买方的手里也增加了股票,而股票,是被买方当成钱的。


没人不把股票当钱!


股票交易,这个过程发生的时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卖方拿到钱,这一点也不神奇,神奇的是,卖方拿到股票后,也认为自己手里拿到的是钱——


2股票就是货币


天底下没有人不把股票当钱。股票根本就不是商品,而是一种货币,一种特殊的货币。


股票的这个属性,有点像债券。比如,张三到银行里,买进1万元的国债。当交易完成后,张三的钱从他自己的账户里,转出去了,转到了国库里,成为国家财政的借款。此时,国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和预算,自由支配这笔钱。看起来,全社会的货币总量没有变化,只是从张三账户到了国库里,但是,张三并不认为自己的钱消失了,因为他账户里的国债,他是直接看成现金的——所以,当买国债的行为发生后,张三仍认为自己的钱存在银行里。


所以,国债的发行,不只是简单的货币转移过程,而是一种货币创造的过程。一个国家,国债发行的数量越大,就类似于国家发行了货币。只不过,与单纯的基础货币投放相比,国债是要还的,将来总有一天,持有国债的人会卖出国债或者国家兑付国债,货币从国库那里回归到债券持有人的账户里。


地方债、企业债,与国债的本质是类似的。


股票与债券有相似之处:企业发行股票的时候,投资者支付货币,购买股票,货币从投资者账户转入到企业账户,企业可以自由支配这笔资金。但投资者并不认为自己的钱没了,而是直接把股票看成是钱。在每一个投资者的眼里,股票就是货币。


当然,股票与债券是有区别的。


首先,绝大多数债券是有期限的,到期时需要兑付的。只有一种债券除外,就是永续债,这种债券可以设置为永远无须兑付,而只需要根据设计支付利息。股票的本质,也是一种永续债,企业可以永远不归还投资者的购股款,而只需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支付股息(也可以不支付股息)。


其次,债券的利息是提前设定的,而股息是不确定的。债券发行人必须根据设定的规则支付利息,而股票一旦发行完成,企业只需要根据经营状况决定是否支付股息以及股息的多少。因此,债券的利息收入是确定的,而股息是不确定的,有风险的。


第三,债券的最终收益只能来自利息,而股票可以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增值。债券市场交易中,债券价格也有涨跌,但这种涨跌的本源仍是确定的利息对应于不固定的预期收益,一旦到期兑付,收益将终止。股票则不然,只要企业经营情况良好,股价就倾向于上涨;如果投机客炒作,股价还会有例外的上涨。股价上涨的收益往往远大于股息。


既然股票与债券如此相似,而债券就是特殊的货币,则我们说股票就是货币,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3股票是一种特殊存款


既然说股票是一种货币,那么,在货币统计体系中,它应该计入哪一范畴呢?应该纳入广义货币(M2)。


广义货币是包括活期狭义货币(M1)和定期存款的。狭义货币,是包括现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反映的是“现实购买力”。即,在狭义货币中,每一个单位的货币,都可以随时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而广义货币M2是包含M1和准货币的。所谓的准货币,就包括了居民储蓄、定期存款、政府存款、证券交易保证金等存款的,反映的是"潜在购买力"。


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的货币统计中,还存在M3,它是M2再加上国债、金融债、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有的甚至还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


虽然国债被纳入货币M3,但是,全世界的货币统计中,从来没有把股票也纳入货币统计中。难道股票与国债有天壤之别吗?其实不然,股票完全可以被当作是一种特殊的存款。


首先,股票不能归类到活期存款。因为任何持有股票的人,虽然把股票当钱,但不能直接拿股票去买东西,而必须卖出股票后才能用货币去购买(当然,以换股购买公司股权的模式,本质上是把股票的市值当货币),它的流动性略逊色于活期存款。


其次,可流通股票类似于定期一天的存款。定期存款是有期限的,最短的是隔夜拆借,最长的可能是三年五年或者更久。而股票虽然存续期是永久,但今天卖出的股票,在T+1环境下,次日就可以兑换成现金。因此,股票有点像隔夜拆借的资金,或者说期限一天的定期存款。


第三,大股东的股票,更像是长期存款。大股东的股票往往不减持或者不能减持。但是,无论是多么大的股东,都是把股票当钱的。只不过,为了保持控股地位,大股东持股往往长期不卖。此时,可以把他们的持股看成是长期存款,期限未定。当大股东卖出股票的时候,同样可以快速变成现金。


第四,股票的收益不同于比定期存款的利息。定期存款有确定的利息,而股票虽然像定期存款,收益却有两方面:一是股息,二是股价上涨的收益。当然,股价下跌,会有潜在的损失,但只要不卖出股票,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就不会被兑现。


既然股票就是货币,那么,这些货币是怎么来的呢?


4股票发行=创造货币


企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无论是首次发行还是配股抑或定向或公开增发,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投资者将自己的储蓄资金转为投资的过程,资金从投资者的银行账户转入企业的银行账户。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凭空增加”了一笔资金,这些资金,可以无偿使用、无须付息也无须归还的。这些资金,等于是企业或银行的基础货币,可以在货币乘数约束下实施货币的扩张。因此,本质上,发行股票,等同于创造基础货币。


很多人就会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你没看到买股票的投资者资金减少吗?全社会的资金并没有增多,何以谈货币创造?


我们假设某企业面向投资者钱六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00万元。对企业而言,账户多了100万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支配,用于购买物资或支付费用。这笔钱,是存入在企业的银行账户里的。对该银行而言,这就是基础存款,按照6.0的货币乘数,最多可以放出500万元贷款。那么,这100万元存款,不是基础货币又是什么呢?


至于钱六,他的银行账户资金减少100万元,这100万元只是转换了模式,从钞票转变成了股票而已。钞票和股票,在他的心里,本质是一样的。他从来就没觉得这100万元是无偿捐给了企业,相反,他对未来是憧憬的,也许期待着有一天这100万元会变成200万元。因此,在股票购买行为发生后,如果股价没有涨跌,他的消费、投资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如果股价上涨,他会自认为资金增长了,反而会扩大消费和投资。


既然如此,企业发行股票这个行为,就使得企业有了更多资金可以运用,却没有让购买股票的人觉得资金有减少。那么,这个行为,岂非就等于创造了新的货币?


5股票升值=货币创造


在股票发行结束后,会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在股票交易市场中,参与股市交易的人,各自把资金存入银行,买卖行为发生的时候,甲的资金进入乙的账户,乙的股票转到甲的账户。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的资金总量并无变化,对经济领域也无实际影响。人们只看到了这个表象,就认为股市是一个虚拟交易的市场,认为股市不创造价值,这是错误的。因为股票转手后,还会发生一系列的事件。


我们假设甲买进股票花费100万元,并长期持股不动。若干年后,他决定卖出这些股票,而此时,股价已经上涨4倍。他卖出股票后,账户里变成了500万元。这个时候,买他股票的人是丙,丙必须支付500万元。看起来,这个交易仍是货币对等的。但交易发生后,相比初始投入,甲的账户出现了400万元的利润。对甲而言,这是他实实在在的盈利,他可以拿这些钱去消费。一旦这400万元盈利进入社会开始采购,就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发生了新的影响。理论上,就等于全社会派生出了400万元的新增货币购买力。


比如,茅台股份在2001年7月发行股份上市,当时的总股本是2.5亿股,发行价31.39元,上市开盘价34.51元。以此度量,当时的总市值不过80亿元上下。由于茅台发行的股份只有7150万股,投资者实际支付22亿元。18年过去了,茅台如今的总市值9236亿元,市值扩张超过100倍,市值增加9100多亿元。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投资者都是赢家。每一个持有茅台股票的人,都会根据茅台的股价衡量自己的资金市值,并据此做出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计划。


那么,原本资产值80亿元,现在扩张到9200亿元,这新增的市值,不就等于社会新增的货币量吗?


所以,在股市中,股市上涨,股票升值,带来的市值增加,就等同于新创造了货币。


6股票市值等于存款


股票发行,等同于货币创造;股票上涨,等同于货币创造。这是股市创造货币的基本模式。而一旦进入股市交易,股票市值就等于存款,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期望的特殊存款。


这就涉及到一个新名词:财富心理预期。茅台的总市值从80多亿元增加到9200多亿元的过程中,不需要所有人都卖出股票才能完全兑现财富。只需要每天有一定交易量,成交价就可以指引所有持股的投资者判断自己的财富多寡。如果有人在2001年投入10万元,并且始终持股不动,在不考虑分红等因素的情况下,当前的市值1000万元,则此人自然可以根据市价情况判断自己在股市中的资产就价值1000万元——这种判断,会影响到他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他的消费决策:原来每天花10元钱吃一顿早饭,现在就可能花50元吃一顿早饭,原来骑自行车上班,现在就可能买一辆几十万元的车子去上班,甚至于干脆不上班,转而自己创业。


股市上涨带来消费增加效应,也就在于此。在股市上涨的过程中,每一个持股者的名义财富都在增加,他们的消费决策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所以,在上海,股市最火的时候,大闸蟹就格外畅销。2008年春节,上海燃放的鞭炮是史无前例的,正是因为2006-2007年持续两年的牛市大大改善了投资者预期,由此带来了畅旺的消费。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市值等于存款”的逻辑。每一个股票持有人,都是把股票当成现金存款的。在他们看来,持有10万元的股票,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卖出股票、随时可以将资金取走用于消费和购买。


当然,由于股票的特殊性,它不是简单的存款,而是会出现波动的特殊存款。比如,假设股市上涨,股票市值增加,此时,股票持有者兴高采烈、心情愉快,会相对乐观地安排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计划:股市上涨N倍了,自己的钱变多了,该享受一下了。所以,他可能会扩大自己的消费,也可能卖出一部分股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牛市中,股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这个阶段,股票市值可以按照1:1纳入存款统计。


7股市交易不占压资金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股市交易真的需要占压资金吗?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真的是万恶不赦吗?完全不是这样的!如今的股票交易,非但不占压资金,反而会创造资金。


传统的老式的股票交易,是需要钞票搬家的:买股票的人,要拿着纸币,到证券交易厅存入,卖股票的人,支付股票凭证(与今天的无纸化交易不同,当时的每一股股票都是有印刷品的,后面还可以签名背书),然后收到资金,可以从证券厅那里把纸币取走。


在这样的场景下,要想有大规模交易,就必须把别的地方的资金转移过来。比如,张三需要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带着纸币到证券厅。李四卖出股票后,也会带着纸币离开,并且可能为了下一次交易准备,这些纸币就放在家里,而不是存入银行。因此,股票交易越活跃,对资金的占压就可能越大。从这个角度说,股市太火了,就会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有损害。监管部门也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一度十分反对股市炒作和活跃。


即便如此,很多人仍可能对这种现象不理解。在电子化记账早已普及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当初的有纸化交易的场景。实际上,以央行公布的数据看,1994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余额长时间大于存款金额。比如,1992年1月,全国贷款余额19900亿元,而存款金额只有16900亿元。这是因为,银行如果贷款给某企业10万元,企业是可能带着这10万元的纸币到外地去进行交易的。此时,该银行账目上,贷款增加,但存款是减少的。


随着电子化记账的逐渐推广,这一模式才逐渐发生转变。1994年12月,中国全部银行的存款首次比贷款金额多。1995年1月,因为春节因素,老百姓持有纸币增多,银行的存款再次低于贷款。1995年2月起,银行的存款才开始持续高于贷款。到2019年1月,中国的银行业人民币存款高达180万亿元,而贷款近140万亿元。


所以,当时光回到1997年,中国的银行存款刚刚超过贷款没几年,监管机构和金融工作者普遍还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股市象黑洞,会吸走经济发展的资金,所以坚持要禁止银行资金进入股市。


当电子记账日益发达,当网络交易成为常态,今天的中国股市早已基本消灭了有纸化,从交易到资金存取,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股市交易早已不再占压资金了。


现在的一般模式是:买股票的人,只需要把资金从银行名下转移到证券公司名下的资金户,卖股票的人,如果没有其它资金使用的用途,则卖掉股票后的资金,仍在证券公司名下的资金户。但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在交易的前后,都不需要将资金从银行里取出来换成纸币——这意味着从宏观角度来看,在股票交易发生的前后,全社会的资金没有发生任何增减——这就是说,股市交易不占用资金。


8股市资金等于货币倍增


我们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假设张三有100万元资金,要进入股市买股票。他只需要通过银证转账系统,将原本存在银行的资金,转入自己的股票账户下的资金账户。


当张三买股票的时候,假设股票是李四卖出的,则交易完成后,他的股票账户增加了价值100万元的股票。而原本属于他的资金,转入到李四的资金账户。如果李四没有其它消费或投资需求,这100万元仍存于李四自己的账户里。


只是,李四的这笔资金,虽然在自己股票账户名义下,实际是由证券公司存在银行里,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是按照同业存放来处理账目的。银行的存款增加100万元,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在这笔交易发生前后,虽然看似出现了货币的转移现象,其实就本质而言,在全社会层面,资金并无增减——买进股票前,这100万元是存款,记名在A银行,买进股票后,这100万元仍然是存款,只是可能记名在B银行。对全社会而言,A+B银行的资金总量100万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股市交易后的资金增加了:


1、股市资金增加了100万元。交易前后,价值100万元的股票易主,但买方和卖方都认为自己占有了100万元——张三持有股票,他认为这也是钱,李四得到钱,当然是钱。相比交易之前,股市的资金增加了100万元。这增加的100万元,等同于特殊存款。


2、银行的资金没有变化,仍是100万元。交易前后,虽然张三李四的银行不同,但在银行体系里,100万元的存款总量并无变化。银行可以根据存款的数量决定自己的贷款规模,在货币乘数6.0的情况下,这笔资金,银行可以最多完成500万元贷款。


我们把1和2相加,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资金一旦进入股市,则等于社会资金倍增——进入股市100万元,无论交易怎样进行,都等于全社会的货币体系变成了200万元。只不过,银行项下无变化,股民心里上认为自己的存款增加了100万元。


如果进入股市的资金是1万亿元,则意味着社会货币增加了1万亿元。


所以,我们可以推而广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是投机还是投资,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银行贷款,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只要有一笔资金转入到了股市,准备参与股市交易,都意味着社会的货币总量瞬间倍增了!


在股市交易中,无论买卖双方的盈亏怎样,我们都要确认一点:他们的盈亏,只反映各自的利益增减,对全社会来说,没有任何坏处,却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这才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在股市中,无数的人满怀希望和憧憬,抱着一夜暴富或者稳健投资的思想,绞尽脑汁参与交易,发生着名义上的货币和股票的转移,发生着财富的增加和减少的故事,但这一切,就宏观层面而言,只是一种“记名”的变化,没有占压任何社会资金,却产生了巨大的财富预期变化,进而影响到经济运行。


9股市能创造多少货币?


我们假设股市的结算金余额有1万亿元,分属于不同的人,则每个人心里都在盘算着这1万亿元买什么股票、如何买股票,而实际上呢,这些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存入银行体系内,归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而银行体系将其作为存款的一部分,统筹安排自己的贷款额度——在货币乘数为6的情况下,这1万亿元存款,实际可增加5万亿元的贷款量——这意味着股市的日常交易,并不影响社会资金的运转,反而间接为经济发展做着贡献。


有人会提出疑问:李四卖股票的100万元,也许转出去做其它用途了,股市的资金不就少了吗?不是的,李四转出100万元,也许还有王五再转入100万元呢。我们在做这个分析的时候,是把股市的存量资金作为一个大的池子考虑的。在某一时刻,股市存量资金池是稳定的,虽然不同的人资金有进有出,但不影响我们前述的结论。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可以计算股市究竟能创造多少货币了。有一个很简单的公式:


股市货币创造总量=证券保证金余额+股票总市值


在这个公式中,保证金余额从2001年7月才被中国央行纳入M2统计的。而股票的总市值,则还没有央行将其纳入货币统计。考虑到股票市值作为特殊存款的功能,傅海棠先生认为应该早日将股票总市值纳入到央行的货币统筹范围中。


如果我们考虑到股市创造货币的功能、考虑到股票总市值也是一种特殊货币,那么,股市上涨就等于市值增加,就等于创造了货币供给。而货币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货币充裕,则经济才有向好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始终有一个强有力的证券市场。1981年以来的近40年间,美国股市的持续、长期的繁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由于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财富效应显现,不断吸引着全球资本涌入美国股市,等于不断扩大基础货币供给,有力地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股市赚钱后,财富效应喷发,投资者消费意愿高涨,而美国的经济增速近8成取决于消费。另一方面,优质企业可以很容易募集到资金,债券市场融资成本也很低廉,大大促进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10股市涨跌与经济发展


反向的效应也是存在的。如果股市持续下跌、连绵阴跌,同样会影响持股者信心,大家对未来失去信心,卖股票的人越来越多,买股票的热情越来越不足,结果就导致股市越跌信心越差。信心差,则消费欲望下降,市场消费就不足,反过来会导致经济不景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只不过,刚开始下跌的时候,股票持有人是没有太多顾虑的,因为他对未来还是有预期。但如果跌幅越来越大、下跌时间越来越长,麻烦事就大了,会形成一种悲观的预期: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股票市值缩水的幅度,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资金减少了,他担心未来会继续恶化,所以,他会减少消费、缩减投资。


在悲观预期下,股票持有者会放大他对未来的失望情绪。比如,股市持续下跌,他的股票市值减少了30%,他可能预期未来会继续下跌到50%,此时,他会一改从前的阔绰消费,开始省吃俭用。他担心未来会更坏,所以投资规模会缩减甚至完全砍掉——如果市值下跌1万亿元,虽然在记账上总额只减少这么多,但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可能达到2万亿元、甚至更多。


另一方面,股市下跌,也会导致社会货币供给不足,形成类似通缩的效应。而通缩是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源。所以,股市如果崩盘,则经济根本无法向好——事实上,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股市都是相对较好的。虽然说股市是经济的影子,但股市对经济的反作用始终是存在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东方经济学理论中的货币扩张与通货紧缩来解释,在《中国崛起的奥秘:财富论》中,傅海棠先生曾论述,货币扩张带来持续繁荣,而所有经济危机都是来自于通货紧缩。股市下跌,造成股票市值减少,等同于存款规模的减少,是一种变相的通货紧缩。当全社会通货紧缩的时候,经济活动受到影响,消费缩减、投资萎缩、经济非但不增长,反而可能出现下滑,并由此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美国的1929年股市大崩溃。1929年9月,道琼斯指数从380多点开始下跌,11月就跌破200点,1930年反弹到接近300点后继续下跌,1932年最低跌到32点。3年时间从高位回落9成,等同于一次超级严重的通货紧缩,结果,美国经济就迎来了最悲惨的大萧条时期。最惨的时候,美国人的日常消费品销售额都下滑了将近一半。但1933年,美国颁布证券法,股市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从那之后,美国股市再也没有出现过持续3年以上大熊市,相反,1933-1966年、1981-2008年,美国股市动辄就进入长达20多年甚至30多年的长期牛市。


日本股市也是一个例证。1950-1990年,日本经济保持了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股市也持续上涨400多倍。股市与经济基本保持着同步繁荣。但由于日本缺乏自主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为了消除所谓的股市泡沫和地产泡沫,采取了持续加息、收紧信贷并限制对地产贷款等举措,意图给火热的市场降温。没想到,缺乏资金支持的股市率先崩溃,1990年初从38000多点开始向下暴跌,1992年就跌到14000多点。祸不单行的是,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崩溃,东京的地价指数1955-1991年曾上涨66倍,但1992开始显著下跌,此后,日本的股市和房市持续低迷20年以上。日本经济也由此出现了“迷失的20年”。


对比日本和美国的股市情况,我们更应该明白,股票市值,等同于特殊存款。股市上涨,等同于货币扩张,有利于经济繁荣。股市下跌,等同于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不利甚至会带来衰退和萧条。所以,一个健康的、持续不断稳定上涨的股市,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或许正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非常重视股市,2018年12月末,股市持续下跌后,特朗普就不断出来喊话支持股市,美国政府还动用基金护盘,成功逆转市场预期,让市场重新回归牛市状态,特朗普也因此将股市的表现看作其政绩之一。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建立”规范、透明、公开、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我们理解,所谓的有活力,就是市场有吸引力、参与的投资者众多,从而使得股市的证券结算保证金余额很高。另一方面,更多企业参与募集资金,也能创造更多货币供给。这都可以实现货币创造功能之一。而所谓的有韧性,就是股市应该保持稳步健康上涨,不能动辄崩盘下跌、持续低迷,因为这意味着紧缩货币,有通缩之忧,可能导致经济的滑坡。


所以,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货币,能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