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外资机构来了 国内机构盼期指交易恢复常态化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3-12 10:16:58 来源:证券时报网

缺少风险管理工具,这恐怕是近几年来很多权益类机构投资者面临的困局。中国境内市场自2010年以来先后推出了3只股指期货产品,但随着2015年股指期货市场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之后,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股指期货的套保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尽管经过2017年以来的三次调整后,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当月合约的隔夜持仓也只有5万张左右。这样的小市场容量,大机构很难大规模参与套保。”海通证券权益投资交易部总经理助理薛清超对记者表示,随着金融行业进一步开放,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提高国内券商等机构在衍生品和资产管理等业务的竞争水平。


低流动性,套保难开展


据了解,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以来,海通证券通过自营业务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总体思路是运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和衍生产品的风险对冲。该公司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做市业务、券源套保业务、期现套保与套利业务、量化alpha业务、场内期权和场外期权业务等均使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


“股指期货自诞生伊始,就一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我们公司也曾经是股指期货隔夜持仓最大的公司之一。”薛清超称。


2015年以后,由于股指期货实行限仓制度并提高了手续费,市场流动性大幅下降使得交易成本(包括冲击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提升,同时股指期货贴水幅度加深,给中长期套保业务带来难度,大大限制了股指期货的功能。尽管2017年以来,股指期货有过三次交易安排调整,但总体调整的力度有限,流动性没有根本好转,股指期货市场功能仍难以充分发挥。


“股指期货现在流动性比较差,经常还存在负基差,套保的成本比较高。面对这样的‘拦路虎’,我们现在用股指期货真的比以前少多了。”薛清超表示。


流动性过低,源于对投机交易的严格限制。据了解,经过三次交易安排调整,股指期货市场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相比2015年实施管控之前的情况,如今股指期货交易仍面临较大限制。


目前,股指期货日内过度交易行为的监管标准为50手,依然较低。虽然套期保值交易开仓数量不受此限,但由于投机交易过少,导致市场活跃大受影响。期货市场是一个风险管理市场,也是风险转移的市场。一方面,风险偏好者通过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机交易、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或者说套保者,则通过股指期货转移风险,锁定成本。期货市场虽然要控制过度投机,防止市场过热,但也不能完全没有投机,因为如果没有投机者提供流动性,机构套保会缺乏对手盘,股指期货的风险管理功能就无从谈起。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我觉着首先要把股指期货的流动性进一步恢复,继续将投机手数的限制放开一些,先让市场的容量上去。同时,还应考虑引入市场多头,逐渐消除股指期货的贴水,让套保交易有更多的交易对手。”薛清超表示,“另外,目前在套保额度使用的时候,还要求期现货成分股严格匹配,这也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希望以后这方面的政策可以更加灵活。”


开放之下急盼期指恢复常态化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股指期货市场发展面临两大矛盾,一是产品过少、限制过多与市场中日益旺盛的风险管理需求的矛盾;二是股指期货过于严格的管控与资本市场日益开放大趋势的矛盾。”一位证券期货业界资深人士表示,当前机构套保的尴尬不是哪一家机构的个案,多数机构投资者都面临缺乏场内风险管理工具的窘境,都盼望着股指期货能够尽快恢复常态化交易。


据了解,国内部分券商和银行都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资管产品在为客户追求更高收益率的同时,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也有很大挑战。对证券公司而言,无论是自营业务还是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收益更平稳是共同的追求,而股指期货作为最佳的对冲工具,可以大幅降低资产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为机构中长期持有权益类资产提供保障,而不用为了担心业绩大幅波动,跟随市场的波动追涨杀跌,大幅变动仓位。


而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幅度加大,风险管理需求势必不断增强,这也令股指期货恢复常态化日趋迫切。股指期货市场的恢复,也有利于中国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上述人士表示,“在开放的背景下,未来或将有更多外资机构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外资机构可谓‘武装到牙齿’,在海外市场有丰富的金融衍生工具可用来管理他们的风险。反观中国境内机构,他们对冲风险的渠道十分有限,股指期货还被限制,套保难以开展,这让我们‘自家孩子’在面对竞争时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薛清超也表示,“总体而言,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应抓紧机遇,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提高国内券商等机构在衍生品和资产管理等业务的竞争水平,增强风控和稳健经营的意识,使得国内机构更好地应对未来更激烈的竞争格局,为国内实体企业提供更高效、全面的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