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张星萍:行动中的印度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3-25 11:25:16 来源:宝城期货 作者:张星萍

印度是G20集团里发展速度位居第二的经济体(仅次于中国)。高盛预计到2050年,就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即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它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而言,印度将会变成世界第三大国。

印度储备银行(The Reserve Bank of India,简称RBI)已经预测出了2010财年的GDP增长率为6个百分点——这与亚洲发展银行(Asia Development Bank)最新报告里所预测的5%的增长率基本吻合。

1991年,印度采取了各项措施来实现经济自由化及吸引外资,自那以来,它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旅程。经济的高额增长来自于国内存款率的大幅上升,该比率从2001—2002年度的23.5%上涨到了2007—2008年度的37.7%,这也使得同期的投资率从22.8%升至了39.1%。

外国投资

在全球金融巨头雷曼兄弟破产约一年之际,也就是2009年11月15日那个周末,外国机构投资者(FII)2009年度对印度的资金流入量就超越了140亿美元的关口。在此之前的2008年,FII的资金净流出量达到了120亿美元,而2007年的流入量则是创纪录的177亿美元。资金流入的回升带来了股票市场的复苏,孟买证券交易所的Sensex指数达到了17000点的水平,为过去16个月的最高点。得益于其巨大的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以及健全的业务支持系统,印度正一步步地迈向投资成长市场。

基础设施建设

在印度政府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2年)期间,预计将有高达4920亿美元的资金被投入到道路、铁路、港口、电力以及水力的建设中。

随着印度在2009年回到了尼尔森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Nielsen Global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的榜首,国内的零售业也在不断地成长。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也预计到2025年,印度的消费者市场会在当前的5110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两番。

逃离全球危机

印度躲过了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它没有直接暴露于次贷危机之下。印度是一个以国内消费为基础、以投资需求为驱动的经济体,它的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3%,这跟其他很多亚洲国家比起来还是相对比较适中的。尽管出口需求十分低迷(2009财年的需求仅为1750亿美元),但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11月中旬为2860亿美元)使得印度对自己管理经常账户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2009财年印度经常账户的赤字为290亿美元)。印度政府及其央行都强有力地回击了金融危机的挑战。

大量的财政及货币支持帮助印度缓和了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并减缓了国内需求的下滑趋势。印度储备银行推动了一项总值22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暗示了政府为减轻通胀压力所作出的政策转变。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之间,印度政府通过三个财政刺激方案包来增加政府开支,其总额接近440亿美元。印度还制定了农村贫困人口安全网计划和农业贷款豁免计划,此外,根据第六届薪酬委员会的要求,印度还将增加对公务员的薪酬支出。所有这些措施都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拉动了印度的内需。

促进印度增长的因素还有:快于预期的资金流入量的回升(2009年第一季度的15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更为强劲的工业生产(2009年6月的增幅为8.2%)、提升的企业信心、审慎的金融管理以及一个稳定的政府核心。

印度人口

印度的人口特征也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印度的力量来源于它所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各类型人才。当前印度的工作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64.8%,到2050年,印度预计会成为全世界工作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9年7月,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56个百分点,也就是35亿美元。这个重大的增长趋势为各行各业创造出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国外投资和制造业正在被有效地利用,以带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生物科技、医药业和金融分析系统。

印度政府的基础设施支出也一直在逐步上升,降低的贷款利率和国外融资项目的重新启动(例如国外商业借贷和外国股票发行)应该都有助于投资项目的如期完成。

亚洲国家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趋势使它们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牵连。对所有主要的亚洲国家而言,它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仍然还是美国,因此只要美国出现任何的危机,所有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将出现动荡。然而,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经济的脱钩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范围变得更小了而已。

这个现象正是《经济学人》杂志所提出的“脱钩2.0版”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超过发达国家。不过话说回来,这一理论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少数几个规模最大且负债最少的新兴经济体。

印度资本市场

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金融市场都是一个很好的测量指标。在印度,这种发展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中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水涨船高的还有印度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印度的国家级期货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各有三个,此外,还有一个新的证券交易所正在筹备之中。在保障市场稳定性方面,印度比大多数西方国家做得还要好:市场失衡时的后果复制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

印度市场拥有一套良好的结算系统,它还是少数几个执行T+2结算制度的国家之一。印度的股票和个股期货实行100%的强制无纸化交易。目前印度已经采取了一些步骤为在不久的将来实行T+1制度做好准备。

印度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成功地把其不良影响缩减到了最小,这应该归功于他们的金融市场监管者,而且即便在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中,印度所受到的冲击也不如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那么沉重。

孟买证券交易所(The Bombay Stock Exchange)至今已有135年的历史,是亚洲最古老的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National Stock Exchange of India,简称NSE)则是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衍生品交易所。印度还拥有世界最大的个股期货市场,其衍生品市场的未结权益和成交额记录在2007年12月就分别出现了266.7亿美元和204.4亿美元的高点。 自2009年1月份以来,印度的股指已经回升了82%,这一幅度比其他很多主要指数都大得多,同期标普500下跌了10%,日经指数跌幅20%,上海综指涨幅69%,金融时报指数仅上涨1%。金融市场的反常激励了印度市场积极采用新品种(如外汇市场、利率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等),而2008年的个中翘楚则是外汇期货。

2008年8月上市的外汇期货新品种,其成交量在2008年11月的时候只有每天区区50万手,而到了2009年10月,它就已经扩大到了每天400万手。这种大幅的增长也促进了新兴交易所的发展,例如印度联合证券交易所(The United Stock Exchange of India,简称USE),其主要交易品种就是金融衍生品。这一市场还将引进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例如欧元、英镑和日元等等。

事实上,在2002年之前,印度的商品期货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直到2003年4月,印度议会才通过立法允许期货交易,解除了对所有商品期货交易的禁令;到了2003年年底,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The Multi Commodity Exchange of India Ltd.,简称MCX)、全国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The National Commodity & Derivatives Exchange,简称NCDEX)以及全国大宗商品交易所(The National Multi Commodity Exchange of India,简称NMCE)成为了全国性的期货交易所。如今印度已经跃升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市场之一,其总成交额已经达到了1.14万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0%。

当前印度的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额还不到股市的二分之一(2008年的比率为40%),相较之下,全球交易所交易的商品衍生品成交量大约是股市成交量的五倍。这也暗示了印度的巨大潜力,因为它是17种商品的全球最大生产国、进口国或出口国。

印度的金融市场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举例来说,印度人口里只有1.4%参与了资本市场,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是高达40%的。此外,印度的个人储蓄中只有5%被用于市场投资,但考虑到印度的高储蓄率和迅速增长的GDP,其投资市场规模预计在将来会出现成倍的增长。

毫无疑问,印度金融市场有潜力成为下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现在实现这一潜能的责任自然落在了印度政府的肩上。

眺望前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所有市场的基本面都是向好的。各个行业都将出现回暖,企业将会得益于危机期间被迫提高的经营效率。

印度总理辛格2009年11月在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人口特征优势、强劲的内需、稳定的政治环境、强大的资金流和严格的监管等等积极的信号都将使印度超越它的竞争对手,包括发达国家。这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而是将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要想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印度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监管措施,以求创造新的全球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