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陈光明:这一次最有机会走慢牛,短期炒作接近尾声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3-14 11:03:18 来源:聪明投资者

“短期市场炒作已近尾声。“


“ 中长期的判断是转折之年,熊转牛的转折之年。”


“现在这一次是最有机会走慢牛的。在基本面改善和外资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现在越来越有慢牛的机会。”


以上是睿远基金总经理陈光明在最新的一次演讲中的给出的明确判断。


陈光明是原东证资管董事长,亲自管理的东方红4号,从2009年成立到2017年年底,收益近9倍。自称“选股手艺人”的陈光明,演讲一般很少涉及短期市场,但是对于最近火热的市场,陈光明也难得发声,“希望大家能够引起警惕。 ”


除了对于未来市场的判断,陈光明还提到了关于房地产、券商、科创板等热门话题,还特别提醒了值得注意的三个现象,以下是聪明投资者整理的完整演讲实录。


风物长宜放眼量


今天的时刻是比较有意思的。


第一,资本市场从2015年的熊市到现在三年多时间,大家也挺难熬,挺不容易的。最近一个月甚至三礼拜,大家也挺兴奋的,不管多多少少都挣点钱,这也是挺喜悦的事情。


第二,所有的事情都是针对未来,做投资的人晚上不太容易睡得好觉,尤其在中国做投资,感觉错过三周就像错过一个世纪,直接从冬天就干到了夏天。


当然,星期五来了闷棍,本来我的题目、PPT其实早于星期五写好(笑),但是有些券商帮我做了风险提示工作,我就简单一点讲。


投资中赚两类钱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赚钱,尤其在流动性特别好的地方,二级市场基本上就赚两类钱:前一类是赚别人家的钱,另一类是赚企业的钱。


还有人说,第三类赚央妈的钱,赚央妈的钱,最后还是整个社会承担的,所以我认为,也可以归类为别人家的钱。


一级市场赚别人家的钱比较多,赚企业钱的人最主要的形式,比如说买指数基金放着不动,最终没有交易,放大概10年、20年,它是跟企业价值相关的,如果天天赎进赎出的不算,另外,超长期的价值投资,也是赚企业的钱。


赚别人家的钱,最典型的是日内交易,它利用一些交易,别人的损失就是它的盈利。还有类似俗称涨停板敢死队的投资者,在他们的眼里股票都是筹码,筹码的背后是人性,最重要的是把股价炒上去后,有更多的人来接盘,它就卖掉了。


据我了解,做得好的人,对盘口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他今天拉涨停板的时候,能感觉到明天会有多少人接盘,所以,做的特别好的人肯定是有天赋的。当然,里面也有一些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弱点,对他来讲,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


其实,很多人都介于两者之间,低买高卖的过程当中,很难分得清是赚企业的钱,还是赚别人的钱。只是程度不一样,可能越长期的投资者,赚企业的钱的占比越高,越短期的,赚人家的钱的占比越高。


但是如果从赚企业钱的角度来讲,长期只有少部分的优秀企业创造了大部分的新增价值,其实在国内也一样,国内没有人做统计,海外有一个统计,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


短期炒作已近尾声


时间是最重要的变量,也是试金石。


如果时间长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那些当作筹码炒作的东西,经过充分换手之后,财富是会转移的。


这个市场,财富转移的特征蛮明显的,所以这个事情我也是忍不住说两句,我们还是特别希望,这个市场是以财富创造为核心特征,而不是以财富转移为核心特征。


我本来是希望给大家泼点水的,后来中信帮我做了。现在是属于《西红柿首富》里面说的,哪个要倒闭了、要破产了,赶紧买,不然买不着了。


其实,赚钱只要合法合规,倒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之一是资源配置,定价偏差太大,不利于社会资源配置。


讲白了,一群烂人手上拿了一堆钱,一群好的、勤快的、有能力的有企业家拿不到钱,这个资本市场肯定是不好,对社会是会产生副作用。


第二,炒作的风气太重了,最后一地鸡毛,最后受伤的都是中小投资者。


我的看法是,短期市场炒作已近尾声,不代表现在马上跌下来了,人气马上会散。


一般,我的演讲很少会涉及短期市场,因为短期市场说不清楚,东西太多了,说完了就打脸。但是短期市场实在太火爆了,有时候不说也觉得回避不过去,而且也希望大家能够引起警惕。


跟大家分享一下看法:


首先是资金面。


第一,其实机构的仓位还是比较重,公募一直是仓位比较多,私募加仓增快,基本上已经动力不足了,或者说能力不足。


第二,北向资金已经开始走缓,因为相对来讲它们是长期。


第三,据我观察了解,新增资金并不像大家想的多,研究员一直盯着新开户数,上周就死活不公布。上上周公布了大概是21万到31万,上周的数据估计不想公布。


以前保证金余额都是公布的,后来停掉了,现在连新开户数也停掉了,估计不想误导大家,有多少韭菜进来了,大家相互哄抬物价。


我从一些券商渠道了解,开户数环比肯定是上升,但是幅度有限。各个渠道不一样,有些可能弱一点,有些强一点,但整体并不像大家想象或预期的,我认为非常正常。


2015年的股灾还历历在目,三年之后就有这么多新生力量培养起来了?新韭菜长得这么快?我表示怀疑。


2015年炒股的时候,至少人家2007年到顶,培养了七年,四舍五入差不多快一个代际,现在才三年,三年四舍五入,半个代际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此可能不宜过高的期望。


其次是技术面,这更不用说了,一般看技术的人比我厉害,现在有点调整压力。


第三个,基本面。


第一,如果从短期的角度来讲,利好基本兑现了,比如去杠杆变成稳杠杆,货币政策的边际改善,中美关系的边际改善,还有税收的落地,实质性的一些问题也都兑现了。后面还有什么?现在还看不出来。


第二,大家对货币的预期过高,因为1月份放水放的很厉害,所以大家对于货币大宽松YY(想象)的很厉害。


我认为,货币大宽松是一个伪命题,去杠杆本身是内在的经济需求,我们的负债率上升到现在的水平,再大放水,作为理性政府,这是真不应该干的事情。


而且1月份的4万多亿的社融,3万多亿的贷款,有很大一部分是表外转表内,有一部分是票据充数,还有一部分原因,以前贷款需求猛的时候,基本上是要3322,现在,实际贷款的真实需求并不大。


讲这些,其实都不是我最擅长的,我最擅长的还是股票选择。所以只是做个提醒,说错了不要怪,尤其第一部分,短期如果反而妨碍赚钱了,不要怪我,只是一家之言。


关于宏观的事情,变数太大,也容易犯错误,为什么说现在的贷款需求并不是实际的需求,其实从需求方来讲,需求并不是很大。


需求最旺的是地方政府,现在只有专项债,第二是央企这类的大国企,还是在行政性的降杠杆。这些主体,银行敢贷想贷,觉得未来问题不大,但需求都被按住。剩下的房地产的需求也被按住了。


另外民营企业,好企业的需求不大,差企业银行不敢贷款。所以,实际需求比较弱。后面几个季度或者说后面几个月,可能数据会自然放缓,大家不用对此有过高预期。


第三个,现在大家说三季度一定见底,或者三季度可能见底,我只能说有待观察。


既然货币不可能放多,基建肯定也不会发展太多,其他的都可能还在往下走,你说三季度一定见底,我只能说未必,我也希望能见底。


在这时候我希望大家稍微给大家提个醒,(理论上),政策面不(会)支持大幅炒作,有2015年的股灾先例,毕竟,这届政府还是很关心资本市场。


有很多人 yy是不是中信的报告是奉命看空。是不是,我不知道。


如果没有这个事情,我更加敬重他们。因为券商分析师不仅仅为了公司的商业利益,还负有对市场的责任,独立的精神,在我们这个市场,太欠缺了。


我更希望不是,而是自发的看空。我发现朋友圈里面有无数的人在开始戳他们,说多少人销户了,撤单了,我觉得这个市场绝对需要这样的精神,需要这样的人,希望大家都要支持。


第二点,希望市场保持一些理性,不要明显的利益导向,而且是个人利益导向,可能对短期会有点损失,但最终如果就当作筹码炒上去,没有业绩支持,不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吗?最后谁受伤呢?这样的市场能是一个好的市场吗?


有人看空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赞赏的。如果就这么一路炒上去,最后又变成一地鸡毛,对大家其实也不太好。


今年是熊转牛转折之年


短期市场不是重点,中期的基本判断是转折之年,熊转牛的转折之年。


我是长期战略看多未来中国的二级市场,最重要的核心原因就是静态估值在底部区域。虽然现在涨了20%,但整体还是在底部区域,只不过一下涨20%就已经吵翻天了。


第二,中国的增长还是会有,估计可能比6%低,但是低速增长不代表没有牛市,美国的增长从来没有超过10%,但是人家涨了十年。


第三,产业链的利润是失衡,比如金融和地产,金融的占比就占了40%,加上地产有50%多,存在调节的可能性。


第四,已经兑现了,减税降费存在空间。


第五,外资持续买入,外资持续买入是非常重要的,对市场生态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变化。 关于外资买入的现象,我觉得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未来的好几年还会持续市场生态进化的态势,在座各位要高度重视外资持续买入的过程。


最后,经济转型越来越依赖资本市场,因为2025,政策靠补贴扶持不了企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来扶持科技的创新,这是对的,希望资本市场更加好,这也是对的。


这一次最有机会走慢牛


现在美股真的很贵,好一点的可口可乐没啥增长,照样20、30倍估值以上。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什么人家老外持续买茅台,茅台至少还有增长,市盈率也不比它们高,现金流不比你差。


这样看,咱们中国市场还是可以的,如果说3000点就是顶,那也没必要看好,也不要长期看多。但是现在的结构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完全是两回事了。


从中长期来讲,现在这一次是最有机会走慢牛的。如果剔除最近的炒作,从基本面和现在外资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来看,越来越有慢牛的机会。以前是慢不下来,现在有机会慢下来。


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所有产业的大部分公司都非常好,现在绝对是前三以后的估计都日子不好过。前三以内的可能还行,老大肯定是比较好。但是老大觉得难过,是因为增长率下来了,但比起别人还是好很多。


其他的那些尾部公司全是在出清,现在包括已经尾部的上市公司也在出清。从基本面角度来讲,只有少数公司在集中化的过程。


另外,从投资者结构角度来讲,那些好公司被老外买了很多之后,现在炒作的时候老外又不跟,尤其香港就更加明显,同样的A、H股,中国人保A股涨多,港股只有你的1/5,中信建投不也是只有1/5。


就算是跟了,中信建投港股从三块多涨到到八块多,但是周五A股这边没跌停,香港直接已经跌到10%了,跑得比你还快,这是典型的特征。


我觉得这个阶段,理论上,从基本面和资金结构来看,比以前更加有机会走慢牛。但是会不会走慢牛,还是和政策也有关系,关键是领导们怎么处理一些事情。


券商不可能像银行赚钱


稍微讲两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首先,大家说的更多的是效率问题,提升效率。但是我觉得效率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成本问题。


现在的金融资产已经占比这么高了,成本还这么高,实体的负担是很重的,这体现在金融行业的利润是比较高的,尤其银行。


券商的利润是不行的,券商现在1万亿的交易量,万三的佣金,除了交易佣金以外,其他的数得出来的,投行除了头部,十名开外基本不赚钱。


资产管理除了头部几个赚钱以外,十名开外基本不赚钱,利润能支撑高的市值吗?而融资融券已经输的不少了,现在还没翻本,只是没计提坏账而已,即使解套,挣的钱就是6%,股票涨100%跟你有啥关系?跌下来超过50%,你就要亏损。


银行赚多钱,也就五六倍市盈率,券商永远赚不到这么多。市值对比现在已经1/3了,照这么炒作下去,马上就1/2,但是利润估计差了20倍。


我完全理解,这叫久旱逢甘露,都是技术性反弹,因为跌多了之后,游资肯定是买那些没有机构的公司,没有抛压盘,底下能拿到筹码,博弈去赚别人钱。我们做了多年,还不理解这个道理?我只是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这个事。


但今后老外就是买最优秀的公司,甚至慢慢地,次优秀的公司也会买。反正是买优秀的公司,全球比较便宜的公司,甚至有时候会变得跟全球接轨,因为全球比如美股还挺贵,在美国还买不到这样的公司,非得买你的公司,买的可能会比想象的会更贵。


房地产市场后面压力非常大


基本面的长期隐患也讲了很多,人口红利、金融周期、外部压力这些。


中国是实用主义的,表现太差了,一定会有调整。地产产业链,我认为下个阶段应该是实质性需求的问题,讲白了,房价这么贵了之后,都买不起了。


用股票来讲,股票的价格高到这个位置,老百姓真正有需求的买不起。所以,市场是到顶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后面的压力会非常大。 


印度、越南没容易追上中国


之前是提醒风险,经济的基本面真没这么乐观,但是长期来讲,估值已经基本反映了这样的预期。


目前来看,市场不具备马上成为大牛市的经济基础,也没有这样的政策基础,但是长期而言,在这个位置不宜过分悲观。


结构性机会尤其存在。因为虽然人口红利不行,但是人口的素质红利或者说工程师红利真的还在。


我们有700多万的大学生,甚至有接近100万的硕士以上的研究生。这么巨大的一批人在做创新,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是统一的市场,带来的效果是非常大的。


印度虽然市场看起来大,但它不统一,而且人口虽然很多,但是真正有效人口很低,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印度参与的女性只有20%,我们有60%多,印度有太多的人都不参与劳动,我们研究过,印度也挺难。


东盟、越南稍微好一点,但越南也有问题:


第一,规模小。


第二,没有多的基础设施,还有私有产权的问题也比较麻烦。


第三,储备不足,而且还有人才的升级都会面临问题。


越南本身市场又比较小,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存在强行把市场割裂的可能性,现在越南的人工成本已经2000多,中国也就4000多,差一倍其实没有多的影响。


越南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劣势,再加上我们现在还在升级,所谓人工智能,都是效率的提升,可能将那些低端劳动力就替代掉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越南不一定有多的机会来追赶我们。


企业家反应,越南每年10%甚至20%的工资增长,几年就跟我们的工资差不多了,而且他们的生产率要远低于我们,现在可能税收比我们低一点。


我们现在很多创新已经在世界前沿,不能说已经达到了,但是基本同步在做,有可能他们做到L4,未来我们可能做到L3,已经越来越接近。


比如说自动驾驶,前两天我还刚刚跟**汽车集团的CEO在聊,他们的投入也是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相同接近水平的技术,基本上我们肯定会用国产的,这是国家的安全问题。


现在,经营要素也在开始转变,相对来讲,以前很多人都是靠关系,靠资源、靠资金,现在一定要做战略、做机制、培养人才,这样子的企业才能走长远,而且我们也看见有一批优秀的公司正在这样做。


长期回报率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现在的估值低位,基本反映了宏观经济的深远影响。


未来是结构性机会,不同企业的分化加剧,研究和投资更加专业化,需要在不同企业之间选出阿尔法(超额收益)。


我一直定义为自己是选股的手艺人,为什么选股特别重要?


美国从1980年开始到2007年,美国近代历史上最长的牛市,大概涨了九倍。


但是其中大概有5000家(因为有进有出大概有6000多家,可能还不止),1/5的公司是严重亏损,还有1/5的公司是有亏损,75%的公司加起来的回报约等于0。市值增长率为0,不是市值归零。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涨了九倍,但是75%的公司加起来,没涨。只有剩下25%的公司获得了所有的新增市值,大概有80%的新增市值,是由10%的公司创造的。


所以,拉长时间之后,你才知道,原来选的公司才是决定了你的胜败,而不是这一波行情还能不能再涨10%,股票跌下来还能不能再抄个底。


大牛市是不是来了,我也不知道。


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便宜买好货,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来讲,就是寻找最好的生意,在合理乃至低估的价格买入,让利润奔跑,让复利增长,除非生意变差了或者估值太贵。


什么是好生意?就是很深的护城河,持续的成长,优秀的管理层,股票长期回报率的终极决定因素是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长远来看,一个股票的回报很难超过其业务本身的回报率。


如果一个生意在40年间的回报率是6%,你拿这个股票40年,回报率基本就是6%。不管是0.5倍PB,还是1倍PB买,基本上都约等于6%,即使当初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


相反,如果公司在二十年里的资本回报率在18%,即使用很贵的价钱去买,且持有20到30年,你的回报率也是基本18%,这也是外资持续买入好公司的核心理由。


我想特别提醒大家,不要觉得好公司很贵了,没跌过。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平庸公司的敌人!长期收益的驱动力是盈利的增长,而不在于估值变化。


问答环节


问1:在巴菲特的时代,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走势比较强,但现在行业周期都比较短,特别是新兴企业,像it、医疗,很多企业到明年会怎么样根本不清楚,巴菲特比较像历史的产物,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陈光明:现在企业的生命周期确实是变短,这是对投资人的很大挑战。


第二点,你看不明白的企业,我也看不懂,看不明白就不要投资。为什么那些老百姓老是要冲进来,他们并不是很懂,但是他又很想赚钱。不懂又想赚钱,再加上又自己认为自己懂,所以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事实上,你说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对于投资人来讲,能真正定出价的公司不多,大部分公司我也看不准。人家的说法是,不要去跳十米的跨栏,跳一米的跨栏,我也是这么看的。


最后再回答一下,巴菲特是不是成为历史,巴菲特已经八十几岁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历史。未来还有多少年我不知道,但是价值投资的理念还是会流传下去的,尤其在中国。


问2:在价值股的基金经理眼中,可能觉得投资是买一个好的生意,成长股基金经理的眼中,可能觉得应该买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您怎么看好生意和社会进步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陈光明: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一定要有泡沫的话,最好它在科创板,科技创新的行业。


因为房地产和2015年的资本市场泡沫,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产生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如果说科技创新的泡沫,至少可能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二点,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讲,泡沫就是泡沫,都是你的成本。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