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投资千万条,便宜第一条——兼论当前A股的机会与风险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3-18 14:26:52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姜超

一、股市大幅上涨,到底赚谁的钱?


进入2019年以来,中国股市大幅上涨,截至目前A股主要指数的涨幅均超过20%,而且从主板到创业板市场都有明显上涨,出现了难得的普涨行情,从全球来看A股也是在大幅领涨,一扫去年大幅下跌的阴霾。


但是对于本轮股市上涨,市场依然存在着很多疑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本轮股市上涨太快。不到3个月就涨了20%多,上涨的斜率容易让人联想起2015年的杠杆牛;目前融资融券每天交易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超过2018年的3倍水平,占沪深两市成交额的比例已经达到10%,达到2017年时的峰值水平。


二是本轮股市上涨缺乏经济基本面的足够支撑,让人担心出现泡沫牛。比如说猪被饿死的雏鹰农牧,2018年亏损金额高达30亿元,今年以来涨幅高达85%。亏损7个亿的领益智造,今年以来涨幅高达145%。而通达信软件中的ST板块指数在2019年2月1日见底以来的涨幅高达30%,垃圾股的大涨也让人担心有大量散户入场,从而重演过去暴涨暴跌的魔咒。


如何理解这一轮股市的上涨,到底是泡沫化的水牛行情、还是可持续的长牛?我们首先要理解在投资里面我们到底是在赚谁的钱。


二、赚钱两条路,生产与交易。


在投资领域,我自己最推崇的是桥水基金的达里奥,原因在于他的基金业绩太好了,无论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11年欧债危机都是大赚特赚,2018年全球哀鸿遍野,而达里奥的基金又赚了15%。而且达里奥并不是大空头,闲着没事就每天做空,而是定位自己是“全天候投资基金”,也就是无论经济好与不好都能赚钱,并且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而达里奥的思想其实极其通俗易懂,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免费看到。其实大家一定要明白,真正值钱的思想其实都是免费的,因为这些有思想的大佬早就财务自由了,根本就不屑于靠兜售知识来赚钱,反过来说那些需要花钱买来的知识十有八九都是交了智商税。


在达里奥眼中,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交易构成的。我们去买房、买车其实都是在做交易,而在交易的背后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努力工作,用工资来交换商品;第二种是通过债务,用贷款和信用卡来交换商品。


这个简单的思想背后,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靠生产性活动,从长期看这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第二种是靠举债,从长期看这只会导致经济的波动。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有两种财富的创造模式:第一种是来自于生产,无论是我们自己或者别人的工作,以及企业的有效经营,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可以创造财富;第二种来源于交易,由于债务周期会导致经济的波动,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易波动、低买高卖来创造财富。通俗地说,第一种是赚生产的钱,第二种是赚别人的钱。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通常的几种投资方式,包括存款、银行理财、债券、信托、P2P、股票和房地产,到底都是在赚谁的钱。


三、债市收益稳定,来自经济生产。


在中国老百姓的各种投资方式中,最令人放心的还是存款和银行理财,而这两者其实都是类债券的投资,但所有的债券类投资,本质上都是在赚经济生产的钱。


比如说我们存钱到银行,银行会根据不同期限来支付利息,目前1年期存款的基准利率是1.5%,上浮30%的话实际在2%左右。而银行付给我们的利息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最终来源于银行发放的贷款。2018年末银行的贷款平均利率大约是5.6%,而中国银行业贷款的对象主要是企业部门。因此,我们得到的存款利息,最终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银行理财会提供比存款更高的收益率,目前全市场3个月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大约在4.3%。而银行理财的投资对象主要包括债券、信托、票据等,也有部分会投资在股票。其中债券包括国债和企业债,而信托和票据其实就是企业的贷款。因此,银行理财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而如果直接去购买债券,代表性的中证综合债券总指数在2002年诞生以来累计上涨了83%,折合年化收益率大约在3.8%。这一回报率高于存款利率,但略低于银行理财利率。原因在于前者包括了很大一部分国债,而银行理财主要投资于企业债,但国债利率远低于企业债。如果只是买企业债的话,代表性的中债信用债指数在过去11年的年化回报率大约是5.4%,这已经接近银行的贷款利率水平。


因此,从长期来看买债券的回报率远高于银行存款,而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理财,而债券的收益也来自于企业和政府。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会投资在信托、P2P、互联网理财等,这些投资背后的最终资产大多也是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只不过有很多是银行不方便放贷的高风险业务,因此虽然看似收益率很高,通常高达10%甚至以上,但是风险也大。


综合来看,如果长期投资在债券类的产品,其实是在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的红利,两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四、房市黄金十年,经济交易双赢。


过去10年,在中国最为成功的投资方式莫过于房地产。从2007年末到2018年末,统计局的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涨幅为150%,年均上涨9%;中原地产的四大一线城市房价涨幅为260%,年均上涨12%。所有的房价指数涨幅均远超存款、理财和债券类产品的平均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过去大家买房都赚钱了,到底是在赚谁的钱呢?


如果把房价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租金,另一部分是房价和租金的比值。那么租金的部分其实代表了经济生产的钱,而房价租金比的变化代表了交易的钱。


首先,租金是房价的根基,而租金的高低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过去10年虽然中国房地产是大牛市,但是投资在不同区域的结果是千差万别。比如说投资在主要的一二线城市,房价年均涨幅大都在10%以上。原因在于过去10年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持续流向一二线城市,推动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租金价格上涨。


但如果投资在某些人口流出的城市,其实房价涨幅并不高。比如在黑龙江的鸡西市,2010年的户籍人口还有190万,到2017年下降至175万,同期鸡西的商品房销售均价只是从3300元/平米涨到3660元/平米,年均涨幅只有1.5%,甚至没有跑赢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而鸡西市只是那些人口流出的城市的一个缩影。


其次,房价租金比在过去10年持续上升,大家也赚了交易的钱。


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例,虽然从2007年到2018年,房租价格也涨了80%,但其实折算成年化涨幅只有5.5%,远低于同期12%的房价涨幅,因此其余一半房价上涨其实来自于房价租金比的上升,这其实就是赚了交易的钱。


既然是赚了交易的钱,那么就应该是有人赚钱,有人亏钱,但是过去10年大家买房基本都赚了钱,那么到底是谁在亏钱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肯定是赚了交易对手的钱。只不过这个交易对手既可能是过去的对手,也可能是未来的对手,既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自己。


第一种是赚了过去的交易对手的钱。比如在2005、2006年买开发商的房子,相当于开发商把未来房价的上涨让渡给了你,所以聪明的开发商像李嘉诚之类,就懂得捂盘不卖。


第二种是赚了未来的交易对手的钱。比如日本从1990年到2013年的全国房价跌幅高达80%,如果有人在日本1990年的景气高点把房子卖了,那么后面每一个买下这个房子的人就是承担损失的人。如果在1990年的高点没有卖房子,就是自己做了接盘侠。


因此,中国过去10年的房地产大牛市,在于大家既赚了经济发展的钱,又赚了交易的钱。但是现在中国经济在减速、工作年龄人口数量也开始下降,再加上房价租金比处于历史高位,这意味着未来想靠房子赚钱已经不太容易了。


五、股市赔钱千万条,买的太贵第一条。


与房子一样,要想在股市里面赚钱,同样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企业经营,另一个来自于交易对手。


我们发现,通常在中国股市里面赔钱,买的太贵其实是最主要的原因。


比如说上证指数在2007年高点以来下跌了50%,但其实同期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了180%,说明同期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在大幅改善。但就是因为2007年买的太贵,当时上证指数的市盈率高达55倍,而到现在跌到只有13倍,因为估值跌掉了80%,所以使得股市依旧大幅下跌。


再比如说创业板综合指数在2015年最高达到4400点,当时的市盈率超过100倍,而目前的市盈率只有53倍,所以哪怕今年以来创业板涨幅超过30%,但现在的创业板综合指数也不到2000点,比顶峰时期降幅超过50%。


还有著名的乐视网公司,在2015年的股价最高达到179元,而当时的每股盈利只有0.4元,相当于400多倍的市盈率,也就是如果它的业绩没有增长,需要400多年的经营才能让投资回本。而事后来看,乐视网的业绩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持续巨额的亏损,目前的股价距离最高点已经跌去了90%。


因此,大家不要看目前的垃圾股涨的欢乐,比如ST板块,但这里面全部都是亏损的股票,说明这个板块根本没有业绩支撑,反过来看相当于市盈率是无穷大,没有估值而完全是靠着市场交易在驱动着上涨。哪怕今年2月以来的ST板块指数上涨了30%,但相比2015年的高点依旧下跌了60%,因此想要在这里面赚钱,就要做好当韭菜的觉悟。


我们统计今年以来A股涨幅的前30名,这些公司的涨幅都超过100%,我们发现其中PE为负或者PE超过100倍的公司有17家,占比57%;PE介于50倍和100倍之间的有10家,占比33%;而PE低于50倍的公司只有3家,占比仅为10%。


这说明很多散户冲着牛市进来,但买的却都是价格高高在上甚至没有估值的股票,大家已经全然忘记了乐视网当年的教训,从长期来看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投资行为。


六、便宜才有好货,A股慢牛重启。


反过来说,如果买便宜的东西,其实亏钱的概率就会小很多,甚至大概率是赚钱的。


比如说,大家印象当中跑的最慢的银行股,其实长期持有下来的回报率并不算差。


例如最晚上市的农业银行,其上市时的市盈率只有9倍,因为初始估值比较便宜,所以持有农行到现在的价格涨幅大约是40%,对应每年4%左右的股价涨幅,再加上4%左右的股息率,持有农行的年化收益率接近8%。


如果在农行上市的同一天购买了建设银行,建行当时的市盈率是8倍左右,再加上建行的盈利增长好于农行,那么持有到现在的涨幅大约是50%,对应每年5%的股价涨幅,再加上4%左右的股息率,持有建行的年化收益率接近9%。


而在2011年到2014年之间,中国的几大银行股都交易在7倍甚至以下的市盈率,在当时购买银行股到现在的年化回报率应该都在10%以上,不逊色于同期的房价涨幅。


而即便运气非常不好,不小心在2007年牛市的顶峰买了银行股,比如说建设银行,当时的建行股价最高达到11.58元,而现在的最新价只有7.03元,持有11年下来股价亏损了40%,相当于每年亏损4%,但考虑到每年超过4%的股息率,综合考虑下来其实并没有赔钱,建行的股息复权后的股价早已创出了历史新高。


茅台为什么赚钱?估值稳定,业绩长期高增长!


再比如说A股的股王贵州茅台,自从2001年上市以来,其股价涨幅超过100倍,年化涨幅约为34%。相比于目前表现火爆的垃圾股,茅台的估值并不贵,在2001年时大约是30倍的市盈率,目前也依然保持在30倍左右。但是同期茅台的利润增长超过100倍,年化利润增速超过30%,这其实就是茅台股价不断创新高的奥秘,估值稳定,大家长期赚上市公司业绩的钱。


过去股票“严进宽出”,买的贵所以赔钱!


因此,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A股市场,为什么过去10年大家没有赚钱,其实并不是中国经济没有增长、上市公司业绩不给力,其实就是因为2007年的A股卖的太贵了,所以哪怕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了近2倍,每年增长11%,但都拿去还了高估值的债,相当于钱都被2007年的人赚走了。


回顾中国股市,过去由于制度设计的原因,导致了股票的供应“严进宽出”,供给过少导致了A股的初始估值偏贵,而难以退市导致市场始终热衷于题材炒作,而高估值的痼疾是A股过去回报低迷的根本原因。


未来股票“宽进严出”,抑制泡沫投机!


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消化之后,目前A股市场的整体来看非常便宜,这其实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虽然近期各种垃圾股确实上蹿下跳惹人注目,但是毕竟瑕不掩瑜,因为目前A股市场整体来看并不贵,比如说上证指数的市盈率是13倍,而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是12倍,不仅位于历史低位,也低于欧美等主要发达市场。


尤其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在发生改变,股票供应正在转向“宽进严出”,尤其是科学创新板块的推出,尤其是引进注册制,真正放开股票的供应,同时加快垃圾股票的退市,这其实会从根本上抑制投机炒作,抑制垃圾股的估值上升。


便宜才有好货,A股慢牛重启!


为什么美国股市在过去40年的涨幅高达25倍,年均涨幅达到8.3%,其实其中来自于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大约是每年6%,和美国的GDP名义增速大致相当,而其余2%是来自于估值的提升,因为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从1979年的8倍回升到了当前的20倍。再考虑股息率之后,美国股市过去40年的年化回报率就达到了10%左右。稳中有升的估值再加上持续增长的经济,这两者共同奠定了美股40年的大牛市。


而我们再来看目前的A股市场,我们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在过去并不低,和GDP名义增速大致相当。如果我们同意中国经济未来只是减速而不会失速,在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增速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并带动未来10年中国GDP增速中枢保持在4%~5%左右水平,再加上2%~3%的物价增长,相当于每年7%左右的GDP名义增速,那么未来企业盈利增速也有望保持在7%左右。


如果我们投资在目前12、13倍市盈率的A股市场,选择那些低估值的蓝筹股,如果我们假设未来这个便宜的估值不再下跌,如果企业盈利每年增长7%,那么就相当于股价每年上涨7%,如果再考虑上证指数的股息率在2%左右,其实就相当于每年9%左右的回报率,这其实就接近美股过去40年的平均水平,已经非常可观了!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当前股市中缺乏估值支撑的投机炒作需要谨慎,但A股市场整体而言依然极其便宜,未来只要我们坚持不走大水漫灌老路,而通过减税降费等各项改革政策提升增长潜力,那么A股将有望迎来靠盈利支撑的慢牛行情。


(姜超系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