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浅谈我国玉米市场发展现状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4-01 10:58:21 来源:期货日报网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


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持续第16年聚焦“三农”,其中涉及粮食、油脂油料等大宗农作物的内容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第二,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加大对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

第三,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科学确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

第四,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

我国可能会继续削减粮食库存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

因水稻和小麦是口粮,国家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而玉米作为饲料粮,国家可适度降低自给率。目前在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包括农产品粮食市场,日益开放是大势所趋。


图为我国玉米进口量与产量对比情况


假定,我国要保持95%左右的主粮作物自给率,即进口量占总产量的5%左右,玉米、水稻、小麦进口量分别达到1286.65万吨、1069.65万吨、657.16万吨,较2018年度分别增加934.5万、369.5万吨、755.1万吨,大致进口额增加70亿美元,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美贸易逆差。其中,玉米进口量1286万吨与传言我国玉米进口配额从720万吨增至1200万吨非常接近,或许国内政策制定大概就是按照95%的主粮自给率来测算的。


图为我国稻谷进口量与产量对比情况


图为我国小麦进口量与产量对比情况


随着中美贸易最新一轮谈判顺利结束,中国承诺采购更多美国农产品、能源和制成品,那么我国究竟会不会大量进口美国玉米呢?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不会全面放开玉米进口。虽然美国方面希望中国多进口大豆、燃料乙醇、DDGS、肉类,但是玉米直接出口中国不是其谈判的重点和落脚点,即美国仍会把出口产品部分环节的加工利润留在国内。由此可以判断,在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后,我国玉米应该还在配额政策之下,但是进口配额将会有所扩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谈判一旦达成,对我国玉米市场的利空影响会明显低于目前市场的预期,届时期货市场利空出尽的可能性更大。

再假定,如果未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大幅增加,那么未来几年粮食削减库存仍将是我国的重要工作。据了解,2018年中储粮加大政策性粮食去库存工作力度,全年累计完成政策性粮棉油销售13273万吨,已完成出库12448万吨。各品种去库存情况显示,玉米去库存10013万吨,稻谷去库存1700万吨,小麦去库存1066万吨,大豆去库存201万吨,菜籽油去库存42万吨,棉花去库存251万吨。截至2018年年底,棉花、大豆、菜籽油去库存的任务基本完成。另外,根据市场消息,目前我国仍有水稻库存1.7亿吨、小麦库存7000多万吨、玉米库存约7900万吨。由此可以判断,在进口量有望大增的前提下,未来几年我国削减粮食库存仍将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图为我国临储玉米拍卖成交和剩余分布情况


玉米单产的重要性应有所提升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目前来看,这些措施更多是从增产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需求和价格收益等问题,实际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玉米面积或保持相对稳定



图为主要作物的每亩净收益对比


从以上数据对比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大豆、油菜籽本身就是低产、低收益作物,而且生产效率明显低于美国大豆、加拿大油菜籽。笔者认为,在不解决需求的前提下,一味增产,两大油脂、油料作物的价格和收益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按照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018/2019年度最新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分析,2018/2019年度我国大豆产量为1600万吨,种用、食用及工业消费大豆总量为1580万吨。把国产大豆用于食品豆以及非转基因豆油、豆粕的生产,这样应该能从需求端解决大豆价格和生产问题。


图为主要作物的单产对比


不过,从国家政策层面分析,我国玉米的生产能力将被限制,即面积难以增加。据了解,华北冬小麦主产区也是优势产区,如果小麦产量稳定,其实也就意味着华北夏玉米面积稳定,而在国家的强力政策下,东北产区的玉米无力与大豆抢面积。可以说,玉米面积从国家政策层面受到抑制,确实只能保持相对稳定。

笔者认为,如果玉米面积真如判断一样受限,单产的重要性将有所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129千公顷,同比减少270千公顷,减幅0.64%;玉米单产为6108公斤/公顷,同比减少2公斤/公顷,减幅0.03%;玉米产量为25733万吨,同比减少174万吨,减幅0.67%。近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累计下降2839千公顷,产量累计下降766万吨。

夏秋季天气炒作的可能性大

此外,气象是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预计,今年仍将是厄尔尼诺年份。按照历史资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录的14个厄尔尼诺年份中,玉米增产8年,单产增幅平均为3.17%;减产6年(占比43%),减产幅度平均为6.78%,而且在2018/2019年度冬季东北降雪明显不足,令市场担忧。自2014年以来,我国玉米主产区还未经历大面积干旱的考验,今年夏秋季玉米市场再现天气炒作的可能性较大。

洲猪瘟或冲击玉米饲用需求


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加大对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力度,严格落实防控举措,确保产业安全。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也是猪肉的消费大国。生猪养殖的饲用玉米需求占国内玉米饲用需求的绝大部分比重。基于此,生猪养殖因为疫情带来的饲料用量预期下降,也将会直接影响到饲用玉米的需求。饲料消费约占玉米总消费的七成,其中生猪饲料占饲料消费的半壁江山。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2月18日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这是全国的第106起。越南当局2月19日表示,在越南的三个农场发现了非洲猪瘟,这是东南亚国家首例确诊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病例,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位于越南北部两省,距中国边境仅160公里。另外,随着天气逐步转暖和农业部跨省调运政策的放开,生猪跨省调运量将明显回升。可以预期,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仍将不时出现,防治任务依旧艰巨。



图为我国生猪跨省调运量

图为白条肉价格走势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玉米市场面临中美经贸磋商、种植面积受国家政策限制、非洲猪瘟造成饲用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市场不必过分紧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玉米进口不会完全放开,应该还是配额下的有限进口。一旦中美经贸磋商结束,市场应会发现,进口玉米和替代品以及燃料乙醇、猪肉等下游产品数量有限可控,利空不及预期。

第二,目前虽然东北农户售粮进度较2018年偏慢两成,并且东北升温迅速,这都增加了农户的春季卖粮压力,但是一旦东北农户余粮殆尽,玉米转至贸易商手中,玉米价格往往会进入季节性上扬阶段。

第三,非洲猪瘟对玉米饲用需求的影响应该在10%以内。虽然猪瘟在疫情发生及周边地区造成20%—30%的生猪存栏和出栏量,但是从县级来看没有发生猪瘟的地区较多,可以预计猪瘟造成生猪存栏和出栏下降的可能性在10%—15%。同时,猪瘟造成消费转移,使得白羽肉鸡消费和价格一起跟涨,鸡蛋价格也随之上扬,叠加泔水猪的减少,都在促进玉米饲用需求的增加。由此可以判断,玉米饲用需求减量应在10%以内。

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国内玉米生产能力将保持相对稳定;在我国政府各部门协调控制下,非洲猪瘟疫情过后,玉米饲用需求会逐渐恢复;在各省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国家燃料乙醇政策的协调统一引领下,国内玉米工业需求会出现明显扩大。因此,在以国内生产为主、以多来源进口为补充的背景下,我国玉米市场将继续平稳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