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妖魔化的股指期货,终于迎来了一次实质性松绑,而今年4月22日则是股指期货第四次松绑的执行日期。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次的松绑举措来看,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对日内过度交易行为的监管标准大幅放宽,从前一次单个合约50手的监管标准一次性大幅提升至单个合约500手的水平,这也是此次股指期货大松绑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在15年9月7日的收紧规则中,日内过度的监管标准仅为10手,当时的股指期货也深陷形同虚设的状态。 谈及股指期货,对A股投资者的印象并不是太友好。或许,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设计与规则,可能会存在不少的误解,但反映到二级市场身上,股指期货助跌的频率却多于助涨的频率,而在此次股指期货“松绑”的首个交易周内,A股市场也出现了单周大幅下跌的走势,市场似乎并不为股指期货的实质性松绑而买单。 实际上,股指期货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处于相对高位的阶段大幅松绑股指期货,却容易遭到利用。在实际情况下,即使股指期货的活跃度与流动性仍然远不如15年高峰期的状态,但对于松绑后的股指期货,则更可能把市场的担忧情绪放大数倍,进而左右市场资金的态度。 回顾近期的市场调整,实际上来自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是外资的持续净流出与产业资本的接连减持压力,同时公募基金平均仓位再度处于高位,而经过大幅反弹后的A股市场,难免存在调整的压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近期香港资金的监管风波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并把恐慌情绪延伸至国内市场,进而加剧了市场的震荡表现。 对于刚刚迎来松绑的股指期货,并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持仓量、成交量的暴涨,而在松绑初期,股指期货的活跃度与流动性仍然处于恢复增长的状态。与其说股指期货迎来了一次实质性的松绑,还不如说股指期货逐渐恢复常态化,有望逐渐发挥出股指期货正常的功能作用。 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在股指期货松绑首周不应该会对市场产生如此消极的影响,即使市场担忧情绪得到了放大,股指期货也未必成为股市下跌的元凶。 此外,从中长期的角度思考,股指期货逐渐松绑,并恢复常态化的功能也是预期之内的事情,因为A股市场要走向国际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市场交易制度、丰富场内市场交易工具,而在股指期货恢复常态化后,未来不排除会有更多的配套措施得以落实。与此同时,从正面的角度分析,随着股指期货逐渐恢复常态化,实际上有利于中性策略及套利策略资金的进场,为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新增资金补充。 至于极端的市场环境,股指期货助跌功能有可能遭到放大,但若股指期货的功能得到实质性的利用,那么在极端市场环境下,股指期货还会降低市场流动性枯竭的风险,对于大资金大机构而言,可以充分利用风险对冲策略完成对冲的任务,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二级市场集中抛售的压力。或许,这也是股指期货在特殊市场环境下的正面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我们的股指期货交易规则与整体设计,确实存在不少的漏洞问题。 其中,股指期货“松绑”的时间点往往选择在市场处于相对高位的水平。回顾近年来股指期货成立、松绑等过程,选择时间点与选择的市场环境不同,往往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然而,在股市经过大幅反弹,且整体估值已经全面提升的背景下,股指期货的松绑难免容易会被任性利用。在实际情况下,当市场处于犹豫状态时,股指期货在高位松绑容易增多市场担忧的情绪,而当这一种情绪得到迅速升温之际,将会加剧市场资金的分歧,而股指期货由此容易成为背锅侠,由原来的助涨演变为现实中的助跌。 再者,A股市场的股指期货设计,却呈现出期现交易制度不对称的问题。对于股指期货实行T0,而股票市场实行T1的交易制度,往往会产生不对称的风险,甚至因此产生套利的空间,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一直备受质疑。但是,站在股票市场的发展角度出发,短期内放开T0交易制度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上世纪90年代T0交易制度短暂放开的经历,却似乎成为了监管治市的阴影,抑制市场投机无疑成为了当下市场治市的重要任务。 同时,股指期货设置偏高的准入门槛,更偏向于大资金大机构。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国内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并不强,本身通过这类机构投资者引导市场的价值投资,却逐渐演变为价格投机的引导。纵观这些年来的市场波动行情,实际上不少机构投资者更热衷于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长期投资者并不多见。然而,对于提升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当机构投资者拥有了更多的风险对冲策略,其套利的需求也就一下子得到激活,甚至加剧市场价格投机的氛围。 此外,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国内股票市场仍存在一个长期问题,那就是市场信息披露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实际情况下,正因为信息披露的不对称,先知先觉者早已投资布局,并提前了解到市场上涨的原因。至于后知后觉的投资者,往往很难提前了解到相应的重要信息,当他们意识到市场上涨机会时,也许已经属于行情的中后期阶段,甚至早期投资布局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加速撤离,并把高位筹码转移到普通投资者的身上,这也是信息不对称的真实写照,而在股指期货全面松绑的背景下,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强化普通投资者的不利地位,并进一步削弱普通投资者与大资金大机构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对冲策略上,虽然国内做空工具仍不够丰富,但却明显偏向于机构投资者。 例如,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凭借资金优势与信息优势,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对冲风险,不必与普通散户在二级市场中争抢抛售筹码与出逃的机会。退一步思考,假如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出现连续跌停的走势,普通散户因缺乏风险对冲工具而无奈反复挂单等待卖出成交,而机构投资者则可以充分利用交易工具避险,尽可能减少极端市场环境下的投资损失。 事实上,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可以试探性推出迷你型股指期货,逐渐完善普通散户的风险对冲需求。 纵观全球成熟的股票市场,对于资金量小的普通投资者也提供了不同类别、不同品种的风险对冲策略。例如,在美股市场中,无论是道指、纳指,还是标普,都有相应的风险对冲策略,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更强、风险偏好更高的投资者,甚至可以选择2倍乃至3倍的做空策略,来完成套利需求。又如港股市场,早已推出了迷你恒生指数期货,但在面额设计上,一般不超过标准股指期货合约的五分之一。此外,还包括台湾、韩国等市场都拥有相应的风险对冲策略,完善投资者的风险对冲需求。由此可见,对于A股市场而言,股指期货的设计,仍存不少的改进空间,而对于长期缺乏风险对冲工具的普通散户来说,确实需要丰富他们的风险对冲策略,满足他们的风险对冲需求,尤其是在极端市场环境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避险减亏策略的选择。 不过,随着市场交易工具的逐渐完善化与多样化,未来投资者教育也需要同步跟进。因为,风险对冲工具本质上还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固然是好事,但利用不好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因此增加市场的投机风险。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