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股指期货等基础性避险工具和对冲机制后,对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具有重大助益,将逐步改变中国股市大起大落的“单边市”运行格局,长线资金才敢于入市并长期持有蓝筹股,机构投资者也才能真正发挥稳定股市的作用,中国资本市场将走向成熟。
股指期货将真正开启资本市场“机构时代”,使机构投资者更加成熟,并成为股市的重要稳定力量。 其一,股指期货上市必然带来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 股指期货是以机构为主、为机构服务的市场。当股票市场机构持股比例超过50%的时候,意味着机构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力,机构投资者会对新基金发行中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基金投资中规避风险产生强烈需求,此时股指期货也就应运而生了,而股指期货的推出,反过来又会加速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股指期货丰富机构金融产品,使机构的投资策略更加成熟和理性。 股指期货可以满足机构投资者避险、套利等不同的市场需求,使机构的投资策略多元化。其中,套期保值机制可以让社保基金、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QFII、证券公司、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需求;套利交易可以让证券投资基金、QFII、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获得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收益;而投机性交易可以满足一些私募基金等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需求。 其三,股指期货上市让机构有了避险工具,机构才能真正成为稳定股市的主力军。 股指期货引导资本市场进入“蓝筹时代”,股票市场的根基将更加牢固,价值型和长期投资理念将更加成熟。 机构投资蓝筹股,旨在获得企业稳定成长的回报。而在一个起起落落的市场,投资者主要靠博取价差和资本利得赢利。机构投资者长线持有蓝筹股,很可能会“终点又回到起点”,一无所获。所以正由于这样的市场特点,机构投资者只能要么短线操作,要么选择垃圾股投机以博取价差。这正是我们以前股票市场的现实。 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情况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机构将敢于并乐于长线持有蓝筹股。这是因为股指期货将为机构提供避险工具,当其认为市场面临风险时,可以卖空股指期货合约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在市场走稳后对股指期货合约进行平仓,并继续持有自己的股票组合。这样既可达到保值的目的,又可降低财务成本和巨大的冲击成本,因为抛售股票必然带来自己股票的下跌;同时,机构持有蓝筹股,还可以在股指期货合约与股票组合之间进行套利交易。 可见,进入股指期货时代,机构投资才能真正蓝筹化。目前被市场热炒的垃圾股、庄股会逐渐边缘化,减少其被恶性操作可能带来的巨大的市场噪音,降低市场的波动性。 股指期货形成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结束“单边市”运行模式,使我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 股指期货上市后,投资者的盈利模式更加丰富,一些机构投资者不需卖出持有的股票就可“退场”,此时的盈利模式将是“买入股票-持有-卖出股指期货-获利”,即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可“锁定”自己的盈利,股票可以继续持有。这样,可减缓股市上涨的力度,同时避免市场出现大跌行情,改变以往股票市场“单边市”的特征。 股指期货具有促进股票市场稳定的内在机制。其中,做空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在熊市或下跌行情中获利的手段;套利机制则具有降低股票市场波动性的作用。当股票现货市场或股指期货市场大幅上涨或下跌时,必然引来大量套利资金的反向操作,即卖空被高估的资产,同时买入被低估的资产。由此可有助于减缓市场上涨或者下跌的力度,平抑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提高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套期保值机制使股指期货市场具有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的功能。当投资者预期大盘上涨或下跌时,可在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反向操作,或卖空股指期货以对冲持有股票的风险,或买入股指期货以对冲股市上涨的风险。 股指期货完善我国股票市场体系,形成资本市场“三级市场”的完整架构。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股指期货上市会一蹴而就地解决资本市场的所有问题。尤其在这一重大创新即将推出之际,我们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股指期货。我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股指期货市场也有一个从上市到逐步成熟的过程,只有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之后,其功能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发挥,才能更加有效地对资本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事实上,认真研究我国的股指期货制度架构,我们会发现两条非常明显的主线,一条主线是“志存高远”,整个制度规则非常完整、非常严格,充分体现了“高标准、稳起步、严监管”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堪称最严的股指期货制度;另一条主线是“服务股市”,整个制度规则充分体现了股指期货为现货市场服务、发展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我国即将推出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一定会厚积薄发,初期会比较平稳,不会出现有些人士期望的那样过度投机和过热,这恰为市场逐渐成长和功能的逐步发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上市,将开启我国资本市场一个全新时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