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橡胶产业如何应对挑战,突破发展困局,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在5月29日举行的上衍橡胶论坛上,相关行业专家与资深产业人士一起直面问题,寻找出路,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橡胶产业的发展大计。 全球市场:应对胶价低迷,提升供应链效率 在全球市场方面,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秘书Salvatore Pinizzotto表示,目前全球天胶产业供应链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橡胶持续低价对小园主产生消极影响;其次是橡胶供应链效率低下,并且缺乏行业的生产成本参考;三是植胶面积增长造成的森林砍伐问题;四是需要寻找新出路,增加天胶附加值。 在供应方面,全球橡胶供应中天然橡胶占比48%,合成橡胶占比52%。其中,泰国与印尼占全球天胶产量的61%,中国和美国占全球合成胶产能的42%。 从天胶供应量看,2000—2008年复合增长量为3.0%。同时,由于90%的种植园和85%产量都来自小园主,不同地区天胶生产率存在很大差距,生产商与加工商之间存在多个中间环节。 在消费方面,中国是最主要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占全球总量40%。在终端市场中,70%的消费来自轮胎产业,而中国占其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从消费量上看,2000年-2008年的复合增长量为2.8%,橡胶消费处于下降趋势。同时,在欧美国家反倾销措施下,中国轮胎企业开始海外投资,并将部分生产设备转移出国,这导致泰国橡胶需求显著增加,中国橡胶消费增长放缓,同时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流向。 此外,这几年中国对混合胶的进口量相较2015年提高了五倍,而TSR和RSS进口量显著下降,分别减少19%与7%。这主要由于天胶以混合胶编码进入中国市场,令天胶的实际进口量难以追踪,估计合成胶实际比例不到2.5%, 总体来看,他表示过去十年天胶产区面积不断扩张,而中国汽车产业增速却出现放缓。但是,他认为虽然中国轮胎销售与橡胶消费增长放缓,但尚未影响中期全球增长,预计橡胶消费量还是会适度增长。尽管新的割胶面积增加,但天胶生产强度在下降。同时,需求将继续由新兴市场增长推动,成熟市场将有所恢复。 中国市场:转变被动发展理念,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看向我国,中国天然橡胶协会专职副会长郑文荣表示,天然橡胶是我国四大工业原料之一,也是国内重要的战略物资与重要农产品。推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国家要求,也是行业刻不容缓的责任。 “橡胶种植自1904年引入我国,发展至今,天胶产业已成为国内600多万人口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产业,吸纳了300万人就业,帮助了50余万户少数民族及山区农民增收脱贫,对维护边疆海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安置转业军人、水库移民和归国难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说道。 同时,我国橡胶企业在积极“走出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总计在境外建立胶园210多万亩,建立初产品加工厂60座,加工能力达300万吨,贸易量超过350万吨。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橡胶种植面积达1764万亩,年产干胶83.2万吨,累计生产天胶近2000万吨,在替代进口、支持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他表示国内天胶产业的运行现状仍值得担忧,一是近年来胶工短缺,胶园弃割弃管现象愈发严重;二是在国内天胶现货市场中,国产胶产销运行不畅;三是过量进口胶和无序进口的混合胶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 同时,我国橡胶生产呈现“散小全”模式,大型经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各自为政,产业被动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同业竞争激烈、运营成本增加,严重影响到产业效益的发挥。 对此,他表示要将被动发展理念变为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落实现有扶持政策,建立扶持天胶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中,他提到要善于运用期货、期权、标准仓单交易及“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和平台规避市场风险。 泰国市场:降生产提消费,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泰国方面,泰国橡胶协会主席Chaiyos Sincharoenkul表示,胶价低迷与大幅波动影响着全世界小园主的生计,长期而言,橡胶产品制造商也无法从中受益。对此,目前泰国正积极推行多项政策支持小园主,稳定胶价格波动,提高生胶消费以满足对增值产品的需求。 目前来看,一方面是减少天胶供给,实施翻种胶树、替换种植以及鼓励实行短期停割等政策;二是提升天胶消费,在泰国实施橡胶路面工程及其他政府项目;三是激励橡胶行业生产增值产品。“在过去四年间,泰国国内天胶消费量已经从60万吨升至72万吨,增长20%。而近期的消费目标为100万吨或泰国年产量的20%。”他说道。 在供需方面,他表示目前市场前景依旧不明,全球天胶剩余库存将很快用尽。从全球来看,预计2019年供给为1408万公吨,年增长2.0%;需求为1431万公吨,年增长为2.4%,整体上紧平衡。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