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盘后,中金所对沪深300、上证50和中证500三个期指品种正式实施跨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与此同时,机构对期指的持仓也有了相对表现。《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昨日机构持仓梳理发现,前20主力席位在期指多空持仓上均有所增长,但相对均衡,成交量也同步提升。 分析人士指出,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极大的降低股指期货跨品种套利交易所需的保证金,降低跨品种交易的成本,释放出额外的保证金,这是有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激发市场活力。事实上,该项度的推出并不是首次,目前对期指实施该项制度,是建立在稳健的运行基础上。 多空持仓同步提高且均衡 中金所上周五发布通知称,为进一步促进股指期货市场运行效率和功能发挥,将于6月3日结算时起,对股指期货实施跨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此次股指期货跨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是指对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50股指期货和中证500股指期货的跨品种双向持仓,按照交易保证金单边较大者收取交易保证金。 “中金所推出的股指期货跨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是继2014年股指期货同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的进一步升级。这将极大的降低股指期货跨品种套利交易所需的保证金,降低跨品种交易的成本,释放出额外的保证金,有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激发市场活力。”南华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曹扬慧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同时曹扬慧表示,更活跃的市场套利交易将有助于跨品种期现价差的收敛,有助于改善目前股指期货品种贴水过深的状况,从而促使股指期货市场更高效的运作。整体来看,跨品种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与股指期货的系列松绑政策相辅相成,旨在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交易,进一步促进股指期货市场流动性的改善。 记者根据昨日中金所盘后持仓观察发现,前20主力席位在期指合约上的持仓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截止昨日收盘,IF1906合约多头持仓为6.15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4414手,空头持仓6.8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持4142手,成交量为15.9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96万手;IC1906合约多头持仓为5.65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3081手,空头持仓6.5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4110手,成交量为11.58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6939手;IH1906合约多头持仓为2.88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363手,空头持仓为3.4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372手,成交量为6.49万手,较前一交易日增加9680手。整体来看,虽然多空持仓均有所增加,但相对均衡,显示了投资者对该项制度的实施表现较为冷静。 曹扬慧表示,三大股指期货品种的成交量在昨日盘中都有明显的上升,IF和IH的成交量较上周五收盘增加了10%和15%,IC仅增加4%。同时,三大品种的持仓量也出现明显增加,其中IF和IC的持仓量增加了5500多手,较上周五的持仓量增加了月5%,IH增加了4%。从成交和持仓数据来看,该项制度对于提振市场交易活跃度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改善股指期货品种贴水过深的状况也有所帮助。 制度推出由来已久 记者查阅发现,所谓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中金所在结算细则中曾有过表述,“交易保证金是指结算会员存入交易所专用结算账户中确保履约的资金,是已被合约占用的保证金。”“在下列情况下,交易所可以按照交易保证金单边较大者进行收取:一是同一客户号在同一会员处的同品种、跨品种双向持仓(实物交割合约在交割月份前一交易日收盘后除外)。二是交易所认为必要的其他情况;适用跨品种双向持仓的具体品种由交易所公告。” 事实上,早在2014年10月份中金所就曾对国债期货实施过该项制度,当时的具体要求包括同一客户号(同一交易编码,中金所交易编码有投机、套利和套保之分)在同一会员处的同一期货品种的双向持仓,交易所按照保证金金额较大的一边收取保证金(盘中实时收取);实物交割的品种(目前只有国债)在交割月份的前一个交易日收盘后,交易所对买卖双向持仓收取双边交易保证金以防范实物交割风险。 同时,商品期货市场对于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也由来已久。2013年12月份,上期所就开始实施单向大边收取保证金;同日,还发布了新修订的《上海期货交易所结算细则》,对单边收取交易保证金的做法进行了规定。该年大商所和郑商所也同步推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单向大边保证金制度不仅有利于培育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还有利于满足特殊单位客户的持仓需求,能够大幅提高投资者资金使用效率。 曹扬慧说,股指期货的运行趋势将逐渐常态化,但是目前国内股指期货持仓市值只占到股票现货市场市值规模的0.5%不到,而对于美国标普500指数来说,该比例可以达到2%。因此,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建议将平今仓手续费调整至与普通平仓手续费一致,也可以尝试再调低保证金比例,尤其是IC的保证金比例,以更好的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应当扩大股指期货市场的参与群体。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