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下旬以来,铜价在经过了1个多月的回升与振荡行情后再次逼近年内高点,时点上恰逢国内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此时铜价是否会借机再上一个台阶?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大。 首先,中国、美国货币政策收缩仍是铜市多头不敢发力的最主要原因。今年前2个月,中国央行已经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100个基点至16.5%,距离历史峰值17.5%仅100个基点。与此同时,中国央行3个月期与1年期央票利率在1月份就分别上涨了0.0404%与0.083%。另外,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从去年11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呈现同比下滑态势,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8.18%,50.79%,14.2%。而国内2月份的CPI同比增幅达2.7%,已经超过1年期定期存款2.25%的利率,市场出现了倒挂,市场对加息的预期也由此加强。 美国方面,美联储决定自2月19日起上调银行贴现率至0.75%,同时美联储多数的特殊流动性工具已于2月1日到期,同各国央行的临时流动性互换也已于2月1日前结束,定期拍卖工具(TAF)和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TALF)也分别于3月8日和在3月底结束。市场当前预计美联储在此之后加息的概率更大。未来随着劳动力市场、房屋市场逐渐复苏,通胀威胁逐渐加大,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将会加快。上调贴现率,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准备金利率将鼓励银行将资金存入美联储,从而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最终,美联储将通过上调准备金利率开始撤出大规模经济刺激举措。而对于由此引发的美元指数走强,笔者认为美联储上调贴现率早于市场预期强化了市场对于未来美联储进一步紧缩的预期,利好美元指数继续走强,而且从当前的全球形势来看,欧元区与日本复苏进程显著落后于美国,美国提前这两个经济体加息几乎可以确定。因此,美元指数上涨的趋势改变起码要到美联储实际调高基准利率之后。 其次,欧元区债务问题仍将制约风险偏好上升。年初以来的铜价走势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就是跟欧元等非美货币相关性程度特别高。而欧元则受制于希腊债务问题,自2009年12月以来一直处于跌势,虽然上周欧元区终于联合IMF拿出了援助希腊的方案,市场对于希腊债务问题的担忧暂时缓解,债务问题即将平静。但是,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不会就此得到解决。欧元区虽然拿出了解决方案,但方案本身的前提条件是希腊没有能力从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时候。当前来看,希腊暂时还有能力在资本市场上继续进行再融资。因此,最终这些双边贷款、救济等的计划有多少能够用的上,现在还不能够确定。虽然解决方案使得欧元的压力减小了不少,但无论如何,这个计划最终已经牵扯到了IMF 的出资救助,这对欧元的未来产生了一个长期的负面的影响。 笔者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不会就此得到解决,欧元仍然处于诞生10年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继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之后,意大利再次爆出财政问题,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意大利GDP缩水5%,为该国1971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政府债务规模去年占GDP的115.8%,财政赤字则翻两番,占GDP的5.3%,成为全球赤字最高的国家之一。 欧洲当前暴露的债务危机,动摇了欧元区合作的基础。欧元未来货币政策的把握和协调基础越来越弱,向心力和凝聚力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在希腊的问题上,德国和法国的观点已经出现分歧,这使欧洲的财政赤字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协调越来越困难,压力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欧元区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上升至6.29%,而2008年这一数据仅为2%。 最后,目前,虽然中国铜市已进入消费旺季,但发达国家铜消费依旧不见启动,如欧美地区的铜消费复苏明显受制于疲软的房地产市场,美国房价仍然处于2008年四季度的水平,月度新屋销售仍在20万套附近徘徊,成屋销售在2009年11月份大幅跳升,但随后又迅速回落至历史低位。而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固定利率的持续走低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美国房屋市场的低迷。在房价低迷销售不畅的情况下,美国新屋开工持续徘徊在低位,空置率维持在历史高位。此外,欧盟27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也十分清淡,其营建产出数据也处于2000年来的低点位置。 综上所述,在货币政策收缩、发达国家铜市需求不见回升的大背景下,单凭中国的消费旺季还不足以支撑铜价再创新高。当然,长期来看,铜价依然看好,因为金属消费往往在经济扩张时期加速上升。美国历史GDP增速与金属消费增速具有高度相关性。在经济扩张时期,金属消费表现为加速上升态势。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已经经触底回升,并处于加速上升前期,今年中国以外地区OECD领先指标已经连续实现攀升,预示中国以外地区的金属需求出现回升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不过在没有明显的指标表明发达国家房地产等行业出现确定性的复苏之前,铜价依然将受到货币政策收缩的压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