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将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从而翻开中国金融期货的新篇章。从1月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国务院原则上同意推出股指期货交易至今,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证券市场,上至监管层、交易所、期货业协会,下至期货公司、营业部、IB端等各层面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指期货的上市准备工作。
由于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合约设计借鉴了香港恒生指数期货,而中国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投资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力,因此对香港市场发展情况作深入分析,有助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以及上市以后股票市场的变化轨迹,从而明确我们的业务着力点。
一、香港股票期现市场同繁荣、共兴衰的局面成因
1982年至1987年,正值全球股指期货合约新兴发展之际。1986年5月,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在其上市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市场交易量成倍增长。根据香港交易所的数据,当年5月恒生指数期货日均成交量为1800手,到了10月就达到了25000手,翻了近14倍。到1987年10月16日成交量达到40000手。但1987年的横扫全球金融市场的股灾,自然也影响到了香港市场。在经历了几年的低潮发展期,和交易所在结算和保证金制度的改革推进后,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的复苏和金融市场的恢复性发展,投资者重新恢复对股指期货交易的信心,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交易量稳定上升。在平稳度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香港股指期货市场进入了井喷发展的2002—2008年。期间,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对香港股票期现两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全球宏观周期的正面作用
1986年至今,香港股票现货和期货市场呈现明显的三段式发展,这三段式的发展同全球经济金融周期匹配,显示了股票期现两市场同经济景气程度的密切性。需要我们引起关注的是,2007年以后从整个香港期现市场交易反映出的现象是,无论是股票现货还是股指期货市场,已经迈入新的总量基数级发展阶段,而这样的势头虽然由于2007年下半年出现端倪的金融危机影响有下滑趋势(尤其是股票市场总成交金额),但新级别的基数发展阶段得到保持。另外,整体市场的交易情况似乎并没有受到2004-2006年间利率调升周期、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最后,2004年以后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未平仓合约出现了增长的瓶颈,这可能意味着2004年以后趋势性投机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上份额的下降。
2.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
2004年以后,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未平仓合约出现了增长的瓶颈,这可能意味着2004年以后趋势性投机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上份额的下降。因为从香港交易所公布的历年恒指期货按交易目的划分的成交量比重来看,2004年以后,投机交易占比从此前的60%以上,下跌到了50%左右;非投机交易(套保和套利总计)占比从此前的不到40%,上升到了45%—50%。这说明,2004年以后香港市场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寻求稳定套利收益的交易在增加,投机氛围在下降。换句话说,市场的正面作用在加强。
3.投资者结构变化的正面作用
香港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应当是衍生工具正面作用得到强化的主因。我们对香港交易所公布的投资者结构数据进行了整理,将其公布的做市商、自营商、当地投资者(个人、机构),和海外投资者(个人、机构)再进行分类,分为机构(含做市商、自营商、当地机构、海外机构)和个人(当地个人、海外个人)两类。我们发现,2000年以后香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比例开始超过60%,并稳定增长,2007年超过70%。而恒生指数期货的投资者结构变化,迟于股票现货市场,2002年后机构投资者比例超过60%,2005—2007年超过67%,2007—2009年回落至63%。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恒指期货市场上,海外机构的投资比例在2008—2009年达到38%左右,在所有投资者类型中占比最大。
4.衍生工具丰富的正面作用
目前香港期货交易所主要上市交易的衍生品种比较丰富,包括恒指期货、恒指期权、迷你恒指期货、H股股指期货、H股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各衍生工具的特性满足了不同类型投资者、不同交易目的需求,达到了衍生工具市场功能发挥的目的。
根据香港交易所公布的数据,2008年7月-2009年6月,各衍生工具交易对市场的贡献度上有一定的差异,恒指期货成交金额贡献度第一,成交量贡献度第二。香港市场投资者对恒指期货的运用度较高。而其他衍生品种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恒指期货的局限性。数据显示,迷你恒指期货以投机交易为主,小型合约更符合中小投资者的投机需求,使得标准的恒指期货合约实现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目的。在香港衍生品市场中,成交量贡献第一的股票期权(共51支股票有期权交易),交易目的以套期保值为主。直接体现了个性化股票期权在风险和成本上的绝对优势。
二、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后的可能变化轨迹
1.宏观环境有正面作用
2009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给全球经济顺利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奠定了基础。美国经济一系列指标的好转,指明了2010年经济复苏的乐观前景。当前美国经济领先指标继续回升,工业品产量也在增加,ISM制造业指数保持在50以上,经济层面复苏具备活力。制造业活动方面库存分项数据的回升,显示了当前正处于经济复苏期当中的库存回补期——企业对经济活动的信心恢复,为应对后期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原料库存。失业率出现掉头下降的趋势。如果失业率的下跌趋势得到进一步维持,那么美国经济复苏,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就更加稳定了。
这样的环境正提供给了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和股指期货同发展的肥沃土壤,给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从业人员和参与者,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需要引导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并没有公开的数据能够分析投资者情况。有历年开户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A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开户数较2005年增加近64%。但同期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增加了101%。当然,这并不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的投资者结构,因为没有交易量数据的配合。但至少说明散户充斥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显的。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需要引导。股指期货上市以后,期货和现货相互作用的体制形成,很可能促成相互投资者结构的调整。从香港市场的发展来看,提前引导股票现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更有利于股指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的调整。更多的基金、信托、股票型理财产品发行和QFII进入股票市场(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海外投资机构的投资比例最大),以及期货CAT业务的推进,是主动性引导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方向。
股指期货上市后,监管层在重视风险控制、追求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做好投资者结构的引导,因为良好的投资者结构是将市场带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限仓制度可能会影响期货功能发挥
从香港市场的运行轨迹看,要实现套保、套利主流交易模式的局面,必然要经过投机交易盛行的时期,经历投机交易占市场的份额先大后小的变化过程。这充分说明,套保、套利交易一定程度上需要投机交易提供操作机会、流动环境。而目前沪深300股指期货的限仓制度,在意欲控制市场投机氛围的同时,也有可能降低市场的流动性,可能产生同时抑制套保、套利交易的结果。
4.衍生工具的丰富是必然趋势
中国股票市场上,庞大的个人散户投资者是不容忽视的群体,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上市并不能满足这部分投资群体的需求。满足各层面的投资需求、保值需求,保护各层面投资者的利益,还是需要从丰富我们的衍生工具品种上着手。香港市场的情况显示,迷你指数期货、个股期权等工具,是符合个人散户投资者利益的。这些新工具的孕育,是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成熟运行后,必然发展的趋势。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沪深300指数期货上市后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将是一段缓慢的过程,流动性不足和投资者结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市场大环境带来的蓬勃发展机会。监管层有责任对市场投资者结构进行引导和培育,同时我们期货从业人员也应当合理、规范地配合做好投资者培育和开发工作,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要的业务导向,传播正确的套期保值理念和期货套利原理,稳步、扎实地发展我们的股指期货市场。不仅如此,从业人员要有不断学习的积极态度,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上市仅仅是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第一步,中国期货市场衍生工具的丰富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