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的大部分年份里,全球期货期权市场的交易量都在增长,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以致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然而这种情况不再继续,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下,2009年美国与欧洲的主要交易所的交易量剧烈下降,利率类衍生品下降尤其明显。尽管股指类衍生品的交易量在2008年取得了巨大增长,但在2009年也出现大幅下降。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出现这种萧条的景象,在亚洲的交易所上市的期权和期货合约数增长了24%,这样的增长率放在没有经济危机的正常年份也很显眼。这两种此消彼长的效应正好相互抵消,根据FIA的最新统计,2009年全球期货期权总交易量为177亿手,仅仅比2008年增长0.1%。但从长期看来,总交易量呈现正向增长,在过 去5年里,全球的期货期权交易量翻了一番,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动机将很快再次启动。
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最近三年的统计,北美期货期权市场的交易量占比下降,从2007年的40.41%下降到2009年的35.09%;亚太地区期货期权市场的交易量占比有所上升,从2007年的27.57%上升到35.06%,与北美市场旗鼓相当,具体见表1。下面我们将先介绍迅速增长的亚洲交易所,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交易所;然后在分析发达国家的利率类衍生品的交易量和未平仓量状况,这个市场在2009年开始恢复流动性。
表1 最近三年各地区期货期权交易量占比(%)
北美 欧洲 亚太 拉美、南美等
2007 40.41 22.09 27.57 9.93
2008 39.63 23.61 28.18 8.58
2009 35.09 21.48 35.06 8.37
东方市场活跃
很明显,中国和印度的衍生品交易所有很大的增长潜力,2009年这两个国家让其它国家见识了爆炸性增长。首先从印度的货币期货来看,2008年年底,印度的两大交易所MCX-SX和NSE都推出了美元/卢比期货。2009年,印度的美元/卢比期货在两大交易所的总交易量达到4.5亿手,是目前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两个货币期货合约。乘胜追击,两大交易所又在2010年2月推出了另外3个货币期货合约,迅速获得成功。另外,印度的股票类衍生品市场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NSE上市了几年的S&P CNX Nifty期权合约在2009获得飞速发展,年交易量为3.2亿手,同比增长112.9%,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三大股指期权。
中国的交易量的增长是由商品期货市场推动的:以交易工业金属为主的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达到4.349亿手合约,增幅超过200%;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达到4.168亿手合约,增幅为30%;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量为2.271亿手合约,增幅仅仅为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商品期货合约价值比较小,以铜期货为例,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交易量大于LME,但是由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合约标的为5公吨铜,是LME合约标的的五分之一,通过计算交易量乘以合约大小,LME的交易吨数比上海期货交易所多53%。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小麦也一样,合约标的大小都是CBOT相同产品合约的十三分之一。当然也有例外,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合约的标的大小虽然只是ICE相同合约的五分之一,但由于其交易量占绝对优势,最终交易的合约总价值并不比ICE少多少。这些商品期货交易量获得快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是它们为中国的公司提供了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效用,而这些公司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中国的交易所针对广泛应用的原材料推出了期货合约,如钢材、塑料等,这也为它们带来了成功。2009年3月份,上海期货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钢材期货,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和消费国,这无疑为钢材期货交易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到年底,其交易量超过1.615亿手,成为全球交易最活跃的金属期货合约。再介绍下中国的塑料期货“三重奏”,塑料产业无疑占了全球经济较大的比重,市场对它有巨大的套期保值需求。2006年12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PTA合约,2007年7月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LLDPE合约,2009年5月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PVC合约,去年PTA、LLDPE、PVC的交易量分别为4590万手、4475万手、1800万手,其中前两个同比增幅分别到161%、237.7%。
“金砖四国”的另外两国——俄罗斯和巴西在2009年的表现也不错,俄罗斯的RTS已经是世界第九大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量达到4.748亿手合约,同比增幅为99.2%;BM&FBovespa是世界上第六大衍生品交易所,2009年的交易量为9.204亿手合约,同比增幅为24.1%。另外,在韩国市场,KOSPI 200股指期权仍然是世界上交易最活跃的衍生品合约,去年交易量为29.2亿手,虽然同比增幅为5.6%,但绝对数量的增幅为1.545亿手,比大部分交易所的总交易量都要大;KOSPI期货的表现也很好,同比增幅为28.2%,交易量达到8310万手,大于CME集团的第二大股指期货合约——E-mini Nasdaq 100期货;KRX还推出了美元期货、三年期国债期货以及一些个股期货,或许,我们应该在“BRICs”中加一个“K”。
西方市场冷清
2009年利率类衍生品市场受到重创,几乎所有的利率类衍生品的交易量都在下降:欧洲美元期货下跌了26.7%,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下跌了26.1%,德国长期国债期货(bund futures)下跌了29.9%。对一些这类合约,去年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交易量两位数下跌,例如10年期国债期货在2007年巅峰时全年交易量达到3.5亿手,而2009年的交易量为1.899亿手,是2003年以来最低;长期国债期货在2007年巅峰时全年交易量达到3.38亿手,而2009年的交易量为1.808亿手,为2001年以来最低。2009年同样是股指类衍生品市场倒退的一年:E-mini S&P500期货交易量下降12.2%,Euro Stoxx 50期货下跌22.9%;期权市场也是一片萧条,CBOE的S&P 500期权交易量下跌了13.5%,Eurex的Euro Stoxx 50期权下跌了25.1%。
在一片阴沉的气氛中,当然也存在一些亮点:如CBOE在2006年推出的波动率期权,虽然获得市场认可需要一段时间,但是2009年VIX期权的交易量超过3300万手,同比增幅达28.2%,是该交易所唯一增长的期权合约,活跃度排到该交易所所有产品的第二位。
流动性复苏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开始看到主要合约的交易开始复苏,表现为波动率下降,流动性开始恢复。我们用未平仓量来度量流动性,如2008年年底,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未平仓量为103万手合约,是2003年12月份以来最低水平,到2009年年底,未平仓量恢复到121万手合约,虽然仍远远低于2007年的295万手;在比如两年期国债期货,在2009年4月未平仓量触底,下降到464551手合约,为2006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然后开始快速反弹,到2009年年底恢复到856559手合约,跟2008年2月份133万手的高峰相差不多。
另一个度量流动性的指标是买卖价差,这是一个衡量市场健康程度的指标。通过基准合约的隐含买卖价差图(图1)可以看到,大部分合约2009年的买卖价差比2008年小,说明流动性有所改善。例外的是10年期国债期货和长期国债期货,原因在于2008年9月爆发的利率波动率增大,而且在2009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持续出现,以致这两个市场2009年平均流动性低于2008年。
图1 基准合约的隐含买卖价差
另外,危机中和当前的交易成本差异可以很好的度量流动性恢复程度,2009年末,每份中等评级债券与10年期国债的交易成本之差为10美元,而在危机中,成本差异在30到40美元之间,在2008年10月8日最高达到46.45美元。另外,滚动交易(滚动交易是指交易者把多头或空头仓位从到期合约移到下一个活跃合约,这对于许多使用国债期货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机构非常重要)的交易成本也回到正常水平,但是做市商报价市场的市场深度依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虽然部分原因是自动执行系统的使用屏蔽了部分投资者交易意愿,但总得说来流动性并没有彻底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