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旱灾对沪胶的支撑将会逐步减弱。首先是后期的天气存在变数,如果能有一场甘雨缓解当地的旱情,多头炒作的热情势必降温;其次,前期由于资金大量涌入,市场缺乏新的力量推高价格,后续资金不足。另外,在24000下方进入的主力多头随时可能获利出场打压期价。 进入2010年以来,沪胶就陷入了高位振荡的格局中,1009合约在1月中旬创出年内新高26205元后,至今仍无法突破这一位置的压力。清明假期过后,在外盘的提振下,国内商品出现普涨,沪胶1009合约也一度触及26000元的点位,沪胶是否就此再续涨势呢?笔者认为,对此还应该持谨慎态度。 支撑沪胶上行的动力逐渐减弱 沪胶市场近期备受资金追捧,大量资金纷纷涌入,多空双方展开激烈争夺,近四周以来,主力1009合约日均成交量达165万手以上,日均持仓也高达21万手,其活跃程度空前。究其原因,我国西南地区持续的干旱,无疑是这次沪胶炒作和吸引资金的一个重要题材。从2009年年末开始,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在内的省份就出现了旱情,此后干旱程度不断升级,发展成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橡胶(资讯,行情)等农作物受到严重影响。有报道称,云南干旱将导致橡胶减产20%左右,按照云南年产30万吨天然橡胶算,绝对数量减少在6万吨上下,占2009年国内天然橡胶产量的10%,而嗅觉灵敏的市场绝不会放过本次橡胶炒作的机会。多头资金利用旱灾的炒作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春节放假前的一周,沪胶在国内干旱且外盘较为配合的情况下,展开连续跳涨拉升行情;最近一次是在3月25日,资金在当天大量涌入,9月合约的成交和持仓均达到历史高位,期价大涨1000余元。 笔者认为,旱灾对沪胶的支撑将会逐步减弱。首先是后期的天气存在变数,我们期待能有一场甘雨缓解当地的旱情,一旦降雨,势必浇灭多头炒作的热情;其次,前期由于资金大量涌入,市场缺乏新的力量推高价格,后续资金不足。另外,在24000下方进入的主力多头随时可能获利出场打压期价。 经济大环境不支持商品价格大幅走高 后期各国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上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我国来看,“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继续保持国内宽松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也要高度关注通货膨胀和其他方面经济指标的变化,要管理好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我们预计局部货币政策调整在所难免,央行年内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明显的信号。而且从新增贷款上看,1—2月累计新增贷款2.0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2.2%。 从国际市场上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相对稳健,欧洲经济相对逊色,所以欧洲在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上预计将滞后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元依然是市场首选的避险港湾,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注定维持在高位。因此,受经济复苏力度疲软和美元因素的影响,包括沪胶在内的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会越来越重。 季节性因素致使沪胶走势偏弱 从全球天胶供应的角度看,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预计,2010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将达到970万吨,比去年增加30万吨。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天然橡胶的需求将增长5%,总量达930万吨。 从季节性分析,每年4月份,全球天然橡胶进入割胶淡季,供应减少,现货价格维持在高位,对橡胶期货形成一定支撑。但从历史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每年的4月份橡胶期货反而表现偏弱,下跌的概率较大,单从这方面考虑,未来一个月天胶期货价格的走势并不乐观。 从下游消费看,2009年由于国家出台的汽车刺激政策,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300万辆,在金融危机的逆境中创出历史新高。因此,国内对天然橡胶的需求有增无减,全年消费量预计超过260万吨。虽然2010年国家将延续上年的相关政策,但汽车产销增长幅度料将大幅回落,预计今年的增速在10%,全年汽车产销量在1500万辆。而且从以往汽车产销情况看,4月份以后,汽车产销进入淡季,并将持续到8月份,从这个角度看,沪胶价格未来一段时间难以从下游需求方面获得有力支撑。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美国实施“轮胎特保案”后,国内轮胎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进而会传递到上游,影响橡胶的消费。 当然,目前支撑天然橡胶价格走高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失,令人心忧如焚的西南干旱还在持续,而且后期会不会蔓延到东南亚地区也不得而知。此外,通货膨胀则是支撑商品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商品的供应并不短缺,但由于全球性的救市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货币贬值支撑大宗商品的价格坚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沪胶4月份走弱的可能性较大,接近历史高位的沪胶高处不胜寒。后期西南地区天气的变化应持续关注,如果能出现有效降雨,不排除沪胶展开中级调整的可能。另外,沪胶市场上聚集了大量资金,未来一段时间,期价急涨急跌的走势或成常态,操作上建议短线参与为主,主力1009合约关注26000——26205元的区间压力,在区间内尝试沽空操作,以突破区间上沿为止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