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在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由各报价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报价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并发布,为银行新发放贷款提供定价参考,带动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 国务院常务会议结束的第二天(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即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MLF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市场人士看来,新的LPR报价形成主要是参考MLF利率,通过加点方式考虑银行的风险溢价、资金成本等。今后,央行可以通过政策利率调整,影响市场LPR的报价,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佳畅通。 “此次改革将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使贷款市场参考LPR定价,而不是贷款基准利率。”格林大华期货金融研究中心经理赵晓霞对期货日报记者说,由于LPR主要是在MLF利率基础上的加点报价,而MLF利率低于贷款基准利率,“实际上这相当于降低贷款利率水平,从政策效果看,会让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 建信期货宏观金融团队研究员黄雯昕也认为,此次央行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LPR市场化程度,打破贷款利率隐形下限,促进市场资金利率向实体传导,有助于解决前期市场资金利率快速下行但贷款利率仍居高不下的问题,进而推动实体融资成本降低。 “LPR形成机制的完善有助于优质中小企业获得较低融资成本,但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了更高要求。”智阳研究院院长相阳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利率风险溢价上行,银行及其他中介或将承担一定的风险,对利率衍生品的需求会有增长。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