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关键考验——多维度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8-19 14:48:23 来源:国科农研院 作者:藏之

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让一株小小的农作物成为了世界老大和老二之间博弈的劫点。有人认为,区别只在于对中国是一个舍谁的负劫;对美国则是一个取谁的无忧劫。中国这边是巨量的需求,美国那边是漫溢的供给,本来应该高度互补的两个经济体,在紧张的政经形势下,互补转变成互冲......个人认为,对和解不要有过高期待,看清楚大局、大方向,才至关重要。

一、中国大豆供给的迷局,错综复杂

回顾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我国自1994年以前一直是大豆的出口国之一。但是从1995年以后,我国的大豆进口量从当年的30万吨直线飙升至2018年的8600万吨,翻了286倍,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

1.中国大豆的产量之谜


纵观中国大豆种植史,会有一个深深的感触,那就是“大豆播种面积是依靠国家政策补贴补出来的”,而不是像玉米一样是市场下游进化出来的增量需求传导到前端种植,逐步扩大播种面积以来满足需求。下面,我们将我国大豆种植史划分成四段,一一道来。


第一段时间节点是2000-2007年(自由种植阶段),我国大豆产量由1541.42万吨下降到1400万吨,大概下降了141.42万吨;同期大豆进口量由1042万吨增加到3082万吨,增加了2040万吨。


第二段时间节点是2008-2013年(托市收购阶段),我国大豆产量由1555万吨下降到1220万吨,大概下降了335万吨;同期大豆进口量由3743万吨增加到6339万吨,增加了2596万吨。


第三段时间节点是2014-2016年(目标价格阶段),我国大豆产量由1215万吨增加到1250万吨,大概增加了35万吨;同期大豆进口量由7140万吨增加到9349万吨,增加了2209万吨。


第四段时间节点是2017-至今(生产者补贴阶段),我国大豆产量由1455万吨增加到1587万吨,大概增加了132万吨;同期大豆进口量由9553万吨下降到8600万吨,下降了953万吨。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得:我国大豆产量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尤其是在每年450亿元左右的巨额财政资金投入下,终于于2014年开始逐步反弹,而大豆进口量也终于于2017年开始降低,但是大豆进口量降低也是迫于国外形势的一种无奈选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猪吃的蛋白含量都降低了。



2.中国大豆的进口之谜

我们再关注下全球大豆的贸易量,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3-1.5亿吨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到全球贸易量的57-66%左右,已经成为了世界大豆贸易权重最大的进口国,而且进口国家主要分别为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等主要大豆原产国,但是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进口量已经占到了我国大豆进口量的90%以上。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大豆供给已经进入到全球采购模式,但是采购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都在南美地区,主要都在美国控制或影响的势力范围内,导致进口路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较差。

3.中国大豆的需求之谜题

中国人几千年的饮食结构在20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知道种植向养殖的转化,主要靠猪粮比(猪和玉米);植物蛋白向动物蛋白转化主要靠大豆和豆粕。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主粮需求越来越少,但是对于肉蛋奶这些高蛋白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我国政府为了让国民吃上这些富含蛋白质的“现代”膳食,以及最近为了解决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采取措施推动肉类产量提升,这些政策都激励了禽畜养殖行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逐年增加。

按照目前国内大豆的需求来测算,我国至少要保证8亿亩的大豆播种面积才能保证下游的需求,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农业现实角度出发,这又是极不现实的,所以我国大豆采购政策一定会是基于全球采购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另外,如今肉代表着物质不再匮乏,这也是政府在其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需要实现的一种进步,政府希望满足这种过去物质匮乏时期未能完全实现“丰衣足食”需求,为百姓带来物质丰富的农业食物体系,满足国民的欲望和需求。

4.中国大豆的政策之谜

199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政府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谈判。为了符合 WTO的相关要求,提高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家降低了用于牲畜饲料的大豆进口关税(大豆进口关税降低到3%),有效克服了中国人多地少可能会对猪肉产量带来的限制。大豆关税的变化是我国放开进口管制,逐步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这也标志着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大方向共识已有,那么也就指明了中国大豆进口政策的大方向。

二、中国大豆市场的两个基本逻辑,必须正视

按照下游市场需求的不同,我国大豆市场的基本概念已经被重新定义。目前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以食用为主, 进口转基因大豆以油用压榨为主。也就是说,按照下游需求的不同,国内已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大豆市场,即食用大豆市场和油用大豆市场。在油用大豆市场上, 国产大豆缺乏与油用大豆的竞争力,这才导致我国油用大豆进口数量每年以倍数级的速度增长,并于2017年我国油用大豆进口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500万吨;

在食用大豆市场上, 国产大豆具有明显的非转基因和蛋白竞争力,但是大多用于豆腐、豆奶这些豆制品当中,而且每年的需求量也相对固定,大多在800-1000万吨左右。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划分, 已经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大豆市场格局。

三、黑龙江省大豆销区的市占率急速萎缩,关键考验的“至暗时刻”正在到来

纵观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史,1996年前中国最北部城市黑河产的大豆会卖到我国最南端的广东省。1996年以后中国准备加入世贸组织,大豆市场逐渐开始进入不景气周期。2005年以后黑河的大豆只能卖到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附近了。2007年以后黑河大豆只能卖到更北部的黄河流域。2010年以后黑河大豆已经很难卖出山海关了。这是因为大型油脂公司在中国南部沿海和港口地区开展了压榨业务,兴建工厂,并逐步取得了国内大豆市场的主导权。

东北大豆种植户原本认为可以将大豆卖给这些油脂企业,所以对这些新建的油脂企业感到欢欣鼓舞,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因为国外油脂企业只是在国内建厂,却不买中国大豆,他们还是从美国和南美地区的一些国家购买大豆;国内大豆贸易企业和油脂企业也不买国内大豆,这已经形成了共识。因为商人逐利,无可厚非。近年来,黑龙江省只有食用大豆多多少少可以卖到省外一点,导致黑龙江省大豆交易量逐渐下滑,接着迅速萎缩,现在就连黑龙江省本地大豆市场也岌岌可危。


四、东北大豆产业,凛冬已至

因为大豆已经是国内最具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农产品,所以供需对于价格的影响力要远远高于政策。2003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大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临时储备政策、目标价格政策、种植者补贴政策、轮作政策等等。在这些政策导向的刺激下,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确实扩大了,但是大豆的销售价格却一点点走低。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中储粮东北大豆轮储价格同比下跌了0.18元/公斤,然后又下调了0.02元/公斤,下调到了3.58元/公斤,这也导致了东北大豆市场价格走势的加速下跌。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供需报告。

预计2018/19年度国产大豆产量为1620万吨,同比增加165万吨,所以当国产大豆明显增产时, 除非食用大豆需求能及时跟进扩大, 否则就会导致“价格崩塌”的局面。而且我们从市场的维度思考,会发现我国国产大豆产量增加并未能减少大豆进口, 只是降低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价格, 形成了“量增价跌”或“豆丰价贱”的局面。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现象, 对其思考后不难得到如下启示, 国产大豆增产在理论上应该有利于缓解我国大豆产不足需的局面, 但事实上目前小小一点增产却已经带来了东北国产大豆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

1.大豆产量振兴为导向,政策供给持续发力

我国大豆产量振兴政策相继是2008-2013年实施的是大豆托市价格政策,商品大豆价格从1.85元/斤上涨到2.3元/斤。2014-2016年实施的是大豆目标价格政策,价格一直保持在2.4元/斤。2017-至今,实施的是大豆种植者补贴政策,因地区不同,补贴标准也不同,具体情况如下表。

2.产量振兴导向下的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一路走低

2016年我国大豆价格达到了一个相对历史高点,4800元/吨,然后一路下跌,到2019年跌到了3400元/吨。用了四年时间,大豆价格下跌了1400元/吨。尤其2018-2019年,东北地区国储收购价格经历了8次下跌,价格从3700元/吨一路下跌到3400元/吨。

3.种植端政策再好,只补成本,但是种植户更需要效益

2018年的大豆种植者补贴金额已经很高了,比如最高的公主岭等地达到了580元/吨,黑龙江省均补达到了320元/吨。但是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地租成本的上涨,从而提高了大豆的种植成本。而且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大豆作为商品,只有交易才有价值。针对黑龙江省地区缺乏大豆收购主体的现实情况,我们强烈呼吁中储粮大规模入市收大豆,才是解决种植户卖豆难的现实问题,让种植户手中的金豆子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比种植大豆每亩补贴再多的钱都靠谱。


结语

大豆产业现在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是上游过于计划经济的操作,如何适应下游的市场化波动,这个是管理层急需去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知到:所有的价格都是建立在市场迟早有效的基础之上;计划越强,市场越僵。目前商品大豆价格已经说明很多问题,必须正视。最后,我们做企业的同仁们,要围绕人的需求去动态调整,不要轻易围绕产能去规模扩张,比如2500万买断五年大豆品种权这种事要少干。尤其要敬畏市场,敬畏规则,如大豆产业风险一直延后,泥沙俱下之时焉有完卵?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