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峰度夏即将过去,动力煤消费将进一步转弱,而产量增速却维持高位水平,9、10月是传统的消费淡季,煤价将继续承压。 图为我国原煤产量变化(单位:万吨) 当前,动力煤库存高企,日耗低迷,价格更是一路走低,截至8月中旬,港口动力煤Q5500报价570元/吨左右,基差呈现平水状态已经一月有余,这也反映了动力煤现货市场疲软的状态。 供应收缩被证伪 产量大增超预期 8月14日煤炭运销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原煤产量3.22亿吨,同比增幅12.2%,创出2013年以来的新高。1—7月原煤产量累计20.86亿吨,同比增幅4.3%。前五个月,陕西地区煤炭减产幅度超过10%,但内蒙古和山西产量增幅更大,完全弥补了陕西地区的减产。自6月开始,陕西地区复产加速,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全面增长。从前几个月煤炭产量增速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我国鼓励先进产能投产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保证了我国煤炭的供应。 从供应端分析,如果不出现大规模限产,则煤炭产量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因为可观的利润是煤矿增产的唯一驱动力。2019年全年煤炭产量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随后的5个月煤炭产量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后期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有:一是突发性矿难事故导致的停产,此为不可预估性影响;二是环保安检加码,当前环保安检已常态化,对于生产的影响很小,但要谨防强污染天气引发的环保限产加码。 进口平控为主 关注结构性错配 煤炭进口政策一直是国家调控煤炭供应、维稳煤价的重要手段。今年2月澳煤进口突然收紧,使得2月动力煤进口量大幅下降,3—6月进口量逐渐回升并加速。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义动力煤进口量累计6516万吨,同比增加71万吨,增幅1.1%。 图为动力煤进口量走势(单位:万吨) 今年煤炭进口政策大概率以平控为主,即进口量不超过去年,或有小幅下降。因此,2019年全年煤炭进口总量较为平稳,但需警惕结构性错配,若三季度进口量保持较大增幅,将导致处于煤炭消费旺季的四季度进口配额较少,有可能引发结构性错配行情。 消费持续低迷 天气亦不给力 图为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单位:亿千瓦时)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制造业表现低迷,全社会用电量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今年1—6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398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5%,低于去年同期增速4.43个百分点。7、8月是季节性用电高峰,但今年7月严厉的环保限产政策抑制了工业企业的开工率,并且今夏高温天气较少,降雨量丰富,导致电厂日耗低迷。 图为六大电厂煤炭日耗(单位:万吨) 据统计,今年7、8月六大电厂日均耗煤量超过80万吨的天数只有4天,最高日耗81.7万吨,而去年同期日耗超过80万吨的天数是22天,最高日耗为84.33万吨。正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工业消费低迷的同时,天气也不给力,预计7、8月社会用电量数据仍将疲软。 去煤化政策显效 新能源逐渐替代 图为我国火电占比走势(单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火力发电量29089亿千瓦时,同比增速0.1%,低于去年同期增速7.2个百分点;水力发电6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速10.7%,高于去年同期7.2个百分点,今年降雨量持续丰富,水力发电增速迅猛;核电累计1913亿千瓦时,同比增速22.2%,高于去年同期增速9.3个百分点。1—6月,风力发电累计2145亿千瓦时,同比增速11.5%,低于去年同期。可以看出,新能源发电增速迅猛,对于火电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截至7月,今年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72.18%,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74.16%。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火电占比逐年下降,特别是今年占比降幅较大。当然,火电依然占据发电总量的大头,并且长时间不会改变,但是新能源替代正在逐渐发挥作用。 高库存呈现常态化 利于稳定价格 高供给弱需求必然导致库存高企难下。电厂煤炭库存经过5、6月的补库后,7月以来持续去库存,截至8月15日,六大电厂煤炭库存1654.78万吨,同比增幅10.2%;港口库存7月以来持续攀升,截至8月15日,秦皇岛、曹妃甸、京唐港库存累计1422.9万吨,同比增幅6.2%。 图为我国港口库存变化(单位:万吨) 即使在迎峰度夏的旺季,港口库存和电厂库存的总和依然维持在近几年来的高位水平。高库存处于常态化,能明显抑制价格的上涨。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由于台风影响港口作业,动力煤价格有所反弹,而一旦台风影响过去,价格将继续下行,把握反弹沽空机会。中期来看,采暖季消费有望提振动力煤价格走强,届时进口限制也可能是扰动因素,预计动力煤价格难以超越年内高点。全年供应略宽松的格局决定了动力煤价格将呈现季节性波动。长期来看,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影响逐渐淡化,先进产能的投产保证了煤炭的充足供应,且去煤化政策导向决定了煤炭消费趋于减少,煤炭价格重心也将逐渐下移。 责任编辑:刘文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