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多IC空IH的跨品种套利策略 近期,两融政策放松带来增量杠杆资金,中证500最为受益。8月9日两交易所对两融标的大扩容,沪深两市两融标的股票由950只扩大至1600只,同时取消最低维持担保比例。在8月9日,券商风控指标计算标准出炉,明确新业务计算标准,提升风控指标完备性,这是允许券商加杠杆之举。8月19日,A幅融资融券标的扩围正式落地。 两融扩容后,两周半的时间内A股市场融资融券余额增加405亿元,达到9344亿元,杠杆资金的持续入场是本轮反弹的重要流动性支撑。其中沪市增加407.5亿元,深市增加297.4亿元,也符合近期深强沪弱的市场行情。 图为全A融资融券余额(亿元) 比较三大指数的情况,首先,比较新增两融标的个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原来就是两融标的股票共252只,新增两融标的42只,占比为12%。上证50指数成分股中,原来就是两融标的股票共47只,新增两融标的3只,占比为6%。中证500指数成分股中,原来就是两融标的股票共327只,新增两融标的135只,占比为27%。中证500指数最为受益,沪深300次之,上证50受益最小。 其次,比较新增两融余额。近两周半的时间内,沪深300指数的新增两融标的带来新增两融余额60亿元,占总流通市值的0.05%;上证50指数的新增两融标的带来新增两融余额9亿元,占总流通市值的0.02%;中证500指数的新增两融标的带来两融余额131亿元,占总流通市值的0.37%。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中证500指数最为受益,沪深300次之,上证50受益最小。 最后,对比未来两融增量空间。沪深300指数的原两融标的的两融余额与自由流动市值比值为4.89%,目前新增两融标的的两融余额与自由流动市值比值为1.25%,存在3.64%的上升空间,即新增两融标的还能为沪深300指数带来210亿元左右的杠杆资金,占总流通市值的0.17%。上证50指数原两融标的的两融余额与自由流动市值比值为3.30%,目前,新增两融标的的两融余额与自由流动市值比值为2.61%,存在0.69%的上升空间,即新增两融标的还能为上证50指数带来4.6亿元左右的杠杆资金,占总流通市值的0.008%。中证500指数原两融标的的两融余额与自由流动市值比值为8.72%,目前,新增两融标的的两融余额与自由流动市值比值仅为1.28%,仍存在7.44%的上升空间,即新增两融标的还能为中证500指数带来680亿元左右的杠杆资金,占总流通市值的1.91%。 从两融标的个数、新增两融余额以及未来两融增量空间来看,在三大指数中,中证500指数将受到此次两融放开利好的刺激,但上证50指数受影响最小。 中证500估值修复仍有空间 9月4日,中证500指数强势收复120日均线,此轮反弹幅度已超10%。随着指数的持续上攻,上方解套盘的压力以及下方获利盘的回吐需求会加强。于是,市场对中证500未来是否还有上涨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图为沪深300指数PE(倍)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中证500指数仍然存在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目前,中证500指数PE为25倍,其长期均值为34.8倍,目前仅微幅超过其长期均值减一倍方差,估值水平仍然偏低。对比其他指数,沪深300指数PE为12.1倍,其长期均值为11.9倍,估值水平均衡。上证50指数PE为9.6倍,其长期均值为9.7倍,估值水平均衡。即使比较创业板指的历史估值水平,中证500指数也明显滞涨,目前创业板指PE为53.9倍,其长期均值为52.1倍,估值水平均衡。所以,我们认为半年线并不是此轮中证500指数的最终目标,中证500指数理论上还是存在持续上涨动力的,继续坚定看好中证500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图为中证500指数PE(倍) 科技仍是主线,继续关注跨品种套利策略 近期,科技股持续强势,已成为此轮行情的最大主线。对比中证500和上证50指数的主要成分行业,中证500指数的第一大权重行业就是信息技术,即科技股对中证500指数的权重较大。当科技股持续走强时,多中证500指数空上证50指数将会是一个确定性较高的策略。对比中证500和上证50指数的历史PE情况,中证500指数也更具吸引力,此策略安全边际也较高。目前,IC/IH主力合约价比为1.749,其比值250日平均为1.801,若价比向250日平均回归则有3.0%的套利空间。 图为IC主力/IH主力 在策略上,我们继续推荐做多IC空IH的跨品种套利。考虑到流动性和滑点的因素,我们建议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选择双主力合约的方式(即IC1909合约和IH1909合约)。考虑到获利空间,我们建议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选择IC最远月合约和IH主力合约的方式(即IC2003合约和IH1909合约)。根据历史统计,IC最远月合约和IH主力合约的相关性最小,代表着套利空间最大。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