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被遗忘的曹德旺,被遗忘的中国制造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09-26 08:43:34 来源:笔记侠 作者:牟小姝

纪录片《美国工厂》刷屏,曹德旺又一次撕开了中国制造业血淋淋的现实。


一、被遗忘的曹德旺


作为中国第一代制造业企业家,73岁的曹德旺,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象征着企业界奥斯卡奖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首办于1986年的美国。


历年来,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创新精神的杰出企业家获此殊荣。包括戴尔计算机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星巴克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eBay创始人彼埃尔·奥米迪亚。


2009年,这一奖项第一次落到中国企业家,甚至是华人企业家的头上。这个人就是曹德旺。


评选会主席给予曹德旺的评语是——他的成就远远超过汽车玻璃领域,福耀集团真正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海外的发展。


领奖时,曹德旺说:“必须保持优秀,否则会造成羞耻,不仅给评委们,而且会给整个中国。”


在《美国工厂》的热议下,关于曹德旺与福耀玻璃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提及。


14岁那一年,曹德旺因家贫辍学,之后的他放过牛,卖过烟丝,贩过水果,修过自行车,食不果腹,艰难谋生。


1976年,福清高山镇异形玻璃厂(福耀玻璃前身)成立,曹德旺成为了该厂的一名采购员。但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这家小厂仍连年亏损。当时的公社领导找到锋芒初露的曹德旺,要求他承包。


1983年曹德旺承包之后,工厂当年扭亏为盈。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主营业务转向汽车玻璃,并很快占据了汽车玻璃的顶尖位置。


1991年,福耀获准公开发行股票。1993年,公司股票“福耀玻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福建最早上市的民营企业。


2001年到2005年,福耀玻璃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


想当初,在福耀玻璃进场时,全球有四大汽车玻璃生产巨头。


如今,30多年过去,福耀玻璃已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商。在全球的玻璃市场中大约占比20%,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据说,在中国大街上所跑的汽车中每3辆中,就有2辆的玻璃来自福耀玻璃。


如今,福耀玻璃的产品得到全球顶级汽车制造企业及主要汽车厂商的认证和选用,包括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克莱斯勒等。


根据福耀玻璃2018年最新的财务报表显示,福耀玻璃实现了全年营收202亿元,比去年要增长了8.08%。截止到2018年底,福耀玻璃的总资产达到344.9亿,比上一年要增长了8.79%。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巨头,在互联网的营商环境中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直到《美国工厂》的热议,曹德旺以及中国制造业的种种才再一次受到关注。


二、为什么外国市场让中国企业着迷?


先来说说国内。


以前,我们在制造业上具有的三大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制度优势。但是现在,这些竞争优势丧失了。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的现实情况,远大于此。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总结了当前制造业遇到的问题:


第一,融资难。


一度90%的小微企业无法获得贷款。


第二,成本高。


劳动力成本10年来上涨了12倍,超过平均水平2倍以上,制造业的成本只比美国低5%左右。


第三,环保风暴。


2016年至2017年环保罚单14亿,2018年38天就罚了7亿,环保压力极大。


第四,出口受阻。


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从6月份开始新出口订单的PMI(经理人指数)开始下降,已经跌破了50%。


再来看看国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2016年,富士康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买下1200公顷土地,投资100亿美元建新的制造厂全部用于生产iPhone。


2018年7月,三星在北方邦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并且到2020年,工厂将把公司的手机生产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亿部。


台湾威斯特龙公司正计划将其在卡纳塔克邦的制造工厂投资提高到4.474亿美元,该项目预计将为10500人提供就业机会。


当时,苹果 CEO 蒂姆·库克曾表达了对印度市场的信心,他认为当时的印度市场就像是10年之前的中国。


着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曾撰文指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


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需求要素再不改变,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


三、中国制造如何破局?


1.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紫外精密激光切割机、在线式激光打标机、工业机器人、汽车等关键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美国东西方中心的一篇分析报告称,中国使用的所有机器人中,75%是从外国公司购买。


纵观德国,无论是质量还是技术,德国制造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优秀的代名词。德国70%左右的制造业产品都用于出口到世界各地。


充足的研发投入是德国制造业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资金保障。目前,德国的教育和研发投入占到GDP的10%左右,研发投入占其GDP的比重在3%左右。


在德国政府层面,除了对高等教育的大力财政支持之外,还通过直接给予研发机构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工作。


在德国,全部研发投入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讲在企业层面,大企业研发投入较多不足为奇,但是德国大量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的力度上也很大,在技术创新上舍得投入,是支撑德国制造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物质基础。


德国的研发机构众多,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结合紧密。德国拥有高度严密与完整的科研体系,它们包括四大科学联合会———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会、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赫尔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还有体系完备的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与372所高校———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114所,应用技术类大学152所。


2.改变思维认知


现代着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许多旧问题就会自动消失。”这句话向我们强调了新的思维方式之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前的制造业。


当前,很多人认为传统制造业已日薄西山。但是,其实夕阳的只是制造者的思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从业者的思维方式的更新——开拓创新、打造精品。


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不管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都在强调工业创新的价值。


开拓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利用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所以,未来的制造业需要从业者开拓创新。


3.政策支持


人类工业革命最先爆发于英国,但最早爆发工业革命并不意味着英国是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状态下完成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其实,英国工业的崛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保护。


以在当时属于高科技的纺织业来说,当年英国的纺织业工厂的竞争对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处欧洲的荷兰、法国;另一类竞争对手是中国、伊朗和印度。


更关键的是,在美观、手感、质量和价格上,英国的本土纺织品和国外进口产品都有差距。


在此情形下,英国并没有放弃发展纺织业,反而以政策和国家力量扶持本国纺织业的发展——先是在光荣革命后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纺织品,并在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保护本土纺织业。


在1700年,英国议会又立法禁止从印度进口棉织品,而且法令严格到即便只有一根面线由印度制造,也在禁令的范围之内。即便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


再来看德国。


政策支持是“德国制造”的保障。德国从三方面保障制造业的发展:


一是建设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德国的技术转移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其在每一个州均设立分支机构,无偿为企业提供综合咨询类服务,包括技术咨询、专利保护、交易项目的受理与评估等。


二是积极支持创新发展。


德国采用了创新集群政策,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通过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实现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三是重视教育体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德国公立学校实行学费全免政策,颁布《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向青年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和青年员工必须参与技术培训。


中国工业发展的前30年,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从一个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


在工业化的后三十年,在对西方发展模式取长补短后,中国工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成绩而忽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我们希望,能借此次曹德旺引爆的关于制造业的大讨论,唤起企业、个人对中国制造业的新思考。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