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指期货启动仪式日前在上海举行,会上宣布4月16日首批4个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将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经过4年的精心筹划,中国证券市场呼唤多年的股指期货终于“破茧化蝶”。正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终身主席、“金融期货之父”梅拉梅德所说:“股指期货的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重要一步”。 所谓股指期货,就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双方交易的是一定期限后的股票指数价格水平,通过现金结算差价来进行交割,具有交易成本低、保证金比例低、杠杆倍数高等特点。股指期货被誉为市场的“稳定器”,是国际上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股指期货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的历史性跨越。 抑制股市暴涨暴跌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发展股指期货,有利于改善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加市场运行的弹性;有利于完善市场化的资产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加了一种投资避险的工具。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收效显著,但单边运行和暴涨暴跌的态势始终未能改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市场,无法为股市系统性风险提供释放出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在历经多年严谨论证和细致筹备之后推出的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可谓恰逢其时。”经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做空机制,可以对过高和过低的价格进行“纠偏”,有效抑制股价非理性的上涨和下跌。 同时,股指期货套利机制的存在还能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有效性。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为市场提供了双动力。一个活跃的股票二级市场,不仅是具有筹资功能的一级市场得以存续的基础,而且对社会资源流向优质上市公司、加快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以及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作用。这一点在当前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结构、促转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涨跌都有机会获利 今年的4月8日将注定成为历史性时刻,被浓墨重彩写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因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意味着历经20年的A股将从此告别没有做空机制的单边市,并将从深层次影响中国股市发生重大变革。 环视全球成熟的资本市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应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风险管理市场。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只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市场单边运行,交易手段单一,缺乏股指期货等对冲平衡机制,各类投资者只能通过高抛低吸、追涨杀跌来盈利,波段操作盛行,导致股市频繁换手、估值不稳、宽幅震荡、超涨超跌。 随着单边市的终结,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得以在涨跌过程中都有机会获利,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 同时,股指期货的杠杆机制为基金提供了低成本的保值策略,基金业趋势操作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市场信心也将得以稳定。套利型基金可利用期现两个市场之间的偏离进行套利交易,实现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从而减弱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不仅如此,根据市场预期,股指期货还将带来投资者结构的重大变化。由于股指期货投资专业性强、风险程度大,其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与股票现货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小投资者很难适应。同时,股指期货投资门槛比较高,股指期货推出后,中小投资者将很难直接从股指期货市场获益,未来股市中机构投资者投资比重将会提升。 德意志银行全球分析师高登认为:“中国股市将逐步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力和政策力并驱的动力结构,股指期货将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 市场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股指期货是“盛宴”更是考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强调:“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股指期货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即使是管理风险的工具,使用不当也极易引发风险。” 由于期货类交易实行保证金和合约到期强行平仓制度,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5%—10%)即可进行交易。这种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既吸引了众多投机者的加入,也放大了本来就存在的价格波动风险。较小价格变化也会导致较大风险。杠杆效应是股指期货市场高风险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经验和国内教训看,严格的监管体系对于市场规范运行和风险可控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专家建议,在刚刚起步阶段,不必过分追求成交量和增长率,而要把着眼点放在市场功能发挥和制度体系完善上,然后再逐步引导放开。 虽然这些年来,全球金融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但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毕竟还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监管机构需要积累监管经验,中介机构需要熟悉业务流程,投资者也需要了解市场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理性、不规范的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足够的监管力度,就容易产生漏洞,影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巴曙松表示,无论监管层还是投资者,对于股指期货应该达成共识,即: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必急于求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