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白糖产业格局变化,大牛市已经启动?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9-10-14 14:54:09 来源:期货小师妹

一、白糖产业链简介


食糖产销格局


1)食糖生产原料


虽然含糖的东西数不胜数,但就有经济价值的大规模生产而言,全球的糖原料主要来源就两种:甜菜和甘蔗。这两种作物虽然一个像树干,一个像萝卜,但产出的糖都是蔗糖。


甘蔗喜热,主要在中南美洲的巴西、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泰国。


甜菜喜冷,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欧洲和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我国北方也有部分地区种植。



而在国内,这种“南甘北甜”表现得尤为明显: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


在国内,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为15:1。从全球看,两者的比例大致为7:3。


2)食糖的种类


根据加工环节、加工工艺、深加工程度、专用性等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我国生产的一级及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3)产糖周期


食糖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导致食糖生产这种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二是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三是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导致价格的大幅涨跌,从而影响第二年的播种面积。


近十年来,食糖生产大致上以5-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2-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3年连续减产。


糖界向来有“两牛三熊”的说法,一个食糖的价格周期一般长达5~6年。自从2016年下半年达到高点以来,糖价的下跌已经持续了近三年,而此轮短暂的上扬,虽然在长周期中只能算小小的波动,但无疑给了疲倦的市场一丝曙光:



4)世界白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甘蔗糖生产主要是沿着地球南、北回归线区域,分布在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亚洲、非洲等热带、亚热带国家,生产相对集中,且多数是第三世界国家,如巴西、印度、泰国、古巴等。甜菜糖生产主要分布在北温带的欧洲、北美洲和小部分亚洲及南美洲地区。中国、美国、埃及、阿根廷和巴基斯坦是少数几个既产甘蔗糖又产甜菜糖的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今后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还会不断增加,而甜菜的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将很难有明显的增加,尤其是从欧盟削减其糖业补贴后,加快了甜菜糖份额不断减少的趋势。


早在2014年,全球经历了过去10年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当时印度更是遭受了长达数月的干旱。受此影响,2015—2016年的全球蔗糖产量大幅减少,2017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逐渐消退,世界糖主产国的食糖产量逐步回升。


而就需求而言,全世界消费食糖最厉害的国家,是与中国同属亚洲的印度。印度人不论男女老幼对糖果几乎都没什么“免疫力”,可以说是“见糖眼开”亦不为过。就连每天喝红茶的时候都要放好多糖;印度的甜品种类更是五花八门。


正如下表所言,印度是全球第一大食糖消费国和第二大食糖生产国,和中国人口相差无几的印度,2017年食糖的消费量却相当于1.7个中国,真可谓是“产销两旺”。



5)我国白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食糖产量和消费量都超过1000万吨,产销存在一定的缺口,缺口主要靠进口糖和国储糖来弥补。


生产方面,我国甘蔗主产区地形崎岖,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成本相对较高:2016年,我国甘蔗生产成本为360-400元/吨,与巴西(134-158元/吨)、印度(140-168元/吨)、泰国(200-230元/吨)、美国(214-227元/吨)和澳大利亚(214-229元/吨)相比,处于较高水平。


二、白糖供需分析


1、半年行情回顾


在经历了18年年末的低谷之后,国内糖价在2019年伊始,伴随着国际原糖价格的反弹,从4718开始了一路近3个多月的上扬行情。尽管中间略有波折,但增值税的下调在3月份再次引起中间商的集中采购囤货,使得市场在5000-5100得到了有效支撑。进入到4月份,券商资金的涌入一举将糖价推高至5300以上,远月合约更是突破5500大关。但随着业内资金以及基差套保的回归,盘面从高点再次回落到5100平台。5月下旬的一则国外报道再次打破市场平静,巴西传来消息称中国将在2020年5月之前取消贸易救济措施。国内糖价瞬间大跌近200点至4900一线,与之最为相关的2005合约在刚诞生5天的时候就遭遇人生惨案,一度跌破4650。随后市场逐渐恢复理性,糖价逐步走高,最终糖价在10月第一个交易日收于5600之上,完成半年600点的涨幅。



2、全球市场供需分析


供:2019年,进入白糖“三熊两牛”的牛市起点,全球对下榨季全球各主产国估产的不断下调,19/20榨季预计将会迎来久违的产销缺口,库存产销比也将出现近3年来的首次下降。全球各主要机构对19/20年食糖供需估值范围在缺口150万吨到缺口670万吨之间,而鉴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对各主产国产量估值处于较低的范围,更倾向于将缺口定在400-500万。


需:根据Green Pool最新的全球产销预估,全球食糖消费保持稳定增长,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出于对健康问题的考虑,逐步降低对食糖的依赖,造成食糖消费增速有所下降。目前消费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的水平,大约每年200万吨左右的增幅。



各主产糖国状况细分:


1)巴西


去年,全球第一产糖国的称号,由印度取代了巴西。最主要原因是巴西生物乙醇产业成熟。乙醇价格在巴西加油站较汽油占有较大优势,这使得糖厂使用甘蔗制造乙醇的意愿增强。从下面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16年以来,巴西累计制糖比例逐年下降,而且降幅较大。



巴西甘蔗制糖比例处于低位,造成产糖量不甚理想。考虑到乙醇价格仍然处于较好水平,加上近年来巴西糖厂对于乙醇产能及库容的持续投入,巴西今年制糖比仍将处于36%左右甚至更低,预计制糖比将进一步下滑。对19/20榨季巴西糖产量我们并不非常乐观。


2)印度


印度在18/19榨季一举登上全球糖产量的榜首,令市场大吃一惊。而今年印度西南季风的姗姗来迟,让印度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减产预期一度给市场带来了一丝希望。产量预估上,ISMA上月发布对19/20榨季最新估产2820万吨,较本榨季减幅近500万吨。



可以看出,印度是今年全球减产的主力产区。但是尽管如此,对于一个消费2600万吨,结转库存超过1400万吨的产糖大国来说,新榨季2800万吨的产量依然是增库存的状态。印度从2017年开始已经连续2年供需过剩累计近1500万吨,考虑到出口补贴以及物流瓶颈的限制,这些库存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悬在全球糖市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政策方面,印度政府正在考虑继续维持国内糖厂的缓冲库存政策,补贴总量则从3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库存的延后兑现,有助于通过时间来消化积压的高库存,减轻短期对白糖价格的压力。



3)国内市场


国内产量:


18/19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共1076万吨,较上一年度增产45万吨。19/20榨季广西地区甘蔗价格将稳定继续维持在490元以上的较好回报价格,预计面积和出糖率将有小幅提升。目前19/20榨季的产量预估为1100万吨,小幅增加20余万吨。



国内消费:


国内消费我们预计保持稳定的小幅增长。主要替代品果葡糖浆上半年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0万吨(+6%),但进入夏季后,增速明显放缓。考虑到糖价的走低以及与替代品价差的缩小,果葡糖浆今年产量预计较去年持平或微增。



走私糖情况:


非正规进口(走私糖)在过去的3年里,成为国内市场的梦魇。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从15/16榨季开始,每年从非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糖量都在300万吨左右,其中尤以15/16榨季近330万吨最为惊人,上榨季290万吨。但该贸易流在18/19榨季戛然而止,根据最新的数据,截止到6月底,本榨季这一数值仅为75万吨,全榨季量预估为130万吨左右,降幅近160万吨。


走私糖的严控,对于国内白糖价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利多因素。



供需小结:


白糖供应:19/20年食糖供需估值范围在缺口150万吨到缺口670万吨之间,而鉴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对各主产国产量估值处于较低的范围,更倾向于将缺口定在400-500万。


白糖需求:全球食糖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消费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的水平,大约每年200万吨左右的增幅。


小结:白糖在经历了近3年的熊市周期之后,今年出现了久违的产需缺口。白糖期货价格上半年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已逐步回归基本面,步入新一轮的牛市周期之中。


三、白糖技术分析及操作建议



操作建议:


白糖这个品种,一贯的走势特点,都是毛刺多,噪音大,即便大的趋势行情中,趋势流畅度也不会很好。针对这样的特性,我们操作上,在确定大方向了基础上,宜回调进,而不宜追。结合目前的形态,建议第一进场点等待回调5500附近,5%仓位。多单进场后,若价格继续回调到5400,可补5%的仓位。全部仓位止损位设置在5320下方。持仓出现浮盈后,按100个点的步长,做跟踪止盈。


责任编辑:刘文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