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小幅下跌,5月大豆期货报收1051美分/蒲式耳。 即便17日(周五)出现了下跌,这也是芝加哥大豆今年最完美的一周。在玉米等其他农产品持续下跌时,大豆跃上了1000美分的大关,走出了年内最高价。 CFTC发布的报告称,商品基金和指数基金过去的一周都在增持大豆多单。推动大豆牛市的关键是:市场认为,中国会进口更多的大豆,可能还会让CBOT大豆继续上涨一美元。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中国2月进口大豆326万吨,3月进口大豆386万吨。而去年同期,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分别是202万吨和232万吨,同比分别上涨了61.4%和66.4%。 进口的大量增加,并非由于受到中国国内需求增加的拉动。在遥远的中国东北大豆产区,大豆价格正在持续走低,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描述说:“农民出货心态积极,但是油厂多数停工,交易清淡。” 将黑龙江和芝加哥连接在一起的,是中国政府的大豆收储计划。2008年10月20日,中国发改委宣布,按照每市斤1.85元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大豆。后来市场得到的信息是,其中包括400万吨国产大豆和200万吨进口大豆。 不过在全球化的产业链条上,这项计划最大的获益者,不是东北农民,而是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农民。由于国储收购价格偏高,大量的油厂转向使用更多的进口大豆。而东北农民尴尬地发现,手里的大豆除了中储粮之外,几乎无人可卖。 东北和芝加哥的反向操作 “现在河北、山东的一些油厂,都不再用国产大豆了,而是转为使用进口大豆。所以他们今年没有到黑龙江收购。”黑龙江龙马咨询公司总经理刘兆福说。 4月20日,在中国的大部分港口,进口大豆的分销价保持在3550元/吨左右,比起国储的收购价格,低了150元/吨。 对于大豆加工企业来说,其中利弊一目了然。黑龙江最大的国产大豆压榨企业——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曾经测算,由于国产大豆收购的费用、仓储、远程运输等各方面限制,平均测算,只有国产大豆比进口大豆低400元/吨时,使用国产大豆榨油才有利可图。 在国储计划的拉动下,国产大豆市场价格居高不下,4月20日,在黑龙江大部分地方,大豆收购市场价格都在330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东北大豆加工企业以此价格入市收购,其成本仍然将会远远高于沿海使用进口大豆的企业。 巨大的价差甚至令黑龙江今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进口大豆。 目前,中国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且在此前的两个月中,成为世界惟一大豆进口仍然增加的国家。 美国农业部预测,2009年,中国将进口3600万吨大豆,而中国粮油信息中心则预测,进口量可能达到3800万吨。“我觉得最终进口4000万吨都有可能。”中纺粮油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徐建飞说。 传统上,年初并非中国进口大豆的高峰。这样美好的开端也令芝加哥始料未及。5月左右,中国一年一度的赴美大豆采购团即将赴芝加哥。此外,市场期待的是,中国继续执行国储计划。目前预计在收购国产大豆的400万吨额度中,还有50万吨左右剩余。 在中国大豆业界,曾经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中国看美盘,美盘看天气”。而在2009年春天的芝加哥,中国因素,则成为影响大豆行情最强有力的指标。 在东北,农民担心的是,随着国储计划的收尾,国产大豆价格将会一路下行。此前黑龙江统计局曾公布,2008年,黑龙江全省大豆总产量为620.5万吨。刘兆福说,预计目前农民手里的库存,仍然超过200万吨。 需求停滞下的进口替代 大豆的需求变化与饲料的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 “一季度广东的这边的饲料交易量下降了10-20%。”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杨建涛说:“因为现在畜牧养殖业收益下降,所以养殖规模下降,也就引起了饲料需求量下降。” “目前鸡、鸭等存栏量都很正常。”山东省泰安市永丰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升表示:“只有生猪的存栏量可能偏大。” 但是令饲料企业普遍感到悲观的是,猪价持续下跌,可能会随之引起生猪存栏量下降。据农业部统计,2009年3月,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1.63元/公斤,环比下降8.4%。全国仔猪平均价格19.75元/公斤,环比下降1.8%,终止了2个月来的小幅上涨。目前,全国70%的省份仔猪价格下跌。 “我们预计今年饲料总体的需求量可能跟去年持平。”杨建涛说。 对于大豆另外一个重要的消费途径:植物油。此前,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油脂总监涂长明公开表示,预计2009年需求量基本与2008年持平,可能略有增长。益海嘉里是国内最大的大豆压榨企业和小包装食用植物油销售企业。 “这种结构性、阶段性的进口波动,可能会给企业发出错误的信号,诱使企业扩张产能,最后导致供过于求。”徐建飞说。 大豆并非惟一靠政府储备拉动进口的大宗商品。中国政府虽然一直没有公布完整的铜收储计划,但最低40万吨的预期,已经足以拉动伦敦铜期货指数。今年1-3月,中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同比增长了32.9%,与此同时,铜材产量下降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