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于新股扩容加快、放开再融资新规,导致各指数大跌。管理层一再强调的“有活力、有韧性的股市”,“为投资者创造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检验改革成果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否稳定市场预期,二是能否真正给市场带来信心”,再次化为泡影。在我看来,监管层真正想要稳股市,只需三招便能立竿见影。 第一招:给市场明确的扩容预期 资本市场最本质的关系就是供求关系。A股之所以长期熊市,熊冠全球10年,原因就在于供严重大于求,导致股市跌跌不休。本周的蓟门法治金融论坛上,吴晓求、曹凤岐、贺强、刘继鹏、胡俞越5位教授共话“如何振兴股市”,对扩容加快提出了意见。 吴晓求说:“资本市场缺的不是钱,而是一个未来预期、一个信心。当预期发生紊乱,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做预期的时候,市场一定会混乱”;“市场的核心是财富管理功能,而不是融资的功能,各国无一例外”;“最应该被教育的不是投资者,而是融资者”。 曹凤岐说:“没保护好中小投资者利益,如何振兴这个市场?”“一些企业只知融资,不知道给股民回报;还有一些通过拉升股价,让大股东套现离场,这些充满投机和炒作的行为,使得少数人赚钱,多数人赔钱”。 贺强认为:“要想股市稳定,从理论上讲很简单,供和求要平衡,最起码要出台两方面(扩大供给与扩大市场资金)政策。如果出单方面(加大供给)政策,必然导致股市失衡,必然要下跌”。 刘继鹏说:“中国股市不是投资的市场,而是融资的市场。无论熊市牛市,大批企业跑步上市,只要上市,身价就是十亿、甚至百亿。有人可以花七八个亿买两幅画,有人可以捐650万送女儿去读国外大学,还有身价千亿的人,诉说减持的理由竟然是补贴家用”! 几位专家的发言,充分反映了投资者的心声,应该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我认为,监管层稳定市场预期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每年的扩容规划提前向市场告知,以便让各类投资者都能根据供求关系来做投资预期和计划。当前A股主要任务不是继续快速扩容,而是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给市场休养生息的机会,即使发高科技新股,扩容也应适度,考虑市场的承受力。 刚刚过去的10月份,普通板审核了24家企业,科创板审核了28家企业,上会企业达到52家,单月过会47家,发批文30家。再看11月份,扩容的节奏更快。本周已经发了7只新股,下周还要发10只新股。 建议监管层能从A股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宣布每周发行新股4—5家,每年发行200家左右。只要信息透明了,就会有大量的场外资金积极入市,完全有能力让A股走上慢牛的轨道。 第二招:新老划断,化解大小非减持冲击 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并且总股本4亿股本以下的新股,仅流通25%的股份;总股本4亿股以上的上市公司,仅流通10%。遂造成了75%—90%的大小非在1—3年中解禁,没完没了的减持成为冲击A股市场股价中枢的“杀手”。 为此,我和许多市场人士一再建议:尽早采用新老划断方式,从新股开始进行股权结构改革,即规定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多余股份随新股发行。此举即可扩大流通盘压低发行价,防止上市后的过度炒作,股价虚高,又可一劳永逸地避免新的大小非产生。这是国际股市通行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下公众上市公司要求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招:对“核心资产”进行转型升级 5—10年前,A股的机构抱团取暖的“核心资产”是周期性传统性产业为主线的“五朵金花”,即金融、石化、地产、有色(包括钢铁)。而如今,这些曾经的“一哥”们都凉了,如“钢铁一哥”宝钢,现在的市值不敌爱尔眼科;“建筑一哥”中国建筑,市值不如迈瑞医疗;“港口一哥”上港集团,市值已低于药明康德;“电力一哥”华能国际,市值已输给澜起科技。“科技医药一哥”恒瑞医药一只股的市值,就相当于宝钢、中国建筑、华能国际加在一起的总市值。 随着市场扩容的加速,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新兴产业股大批上市,这两年,机构们纷纷调仓换股。最近,不仅机构抱团取暖的医药、大消费等“核心资产”龙头股,在大盘调整之际,仍然保持着45°斜率上攻,而且高科技股也开始被机构们纳入“核心资产”,一批高科技龙头股涌出“江湖”。 近期,A股的高科技板块火爆,成为市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38只百元以上个股,90%都是芯片、5G、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等行业高科技股,它们代表了A股上市公司结构的一次规模性的转型升级,高科技股成为机构看好明年行情的重要依据。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股上市,如果未来高科技股在沪深300指数中的比重,能像美股高科技股在标普 500 指数那样占到40--50%,如果机构把高科技股在“核心资产”中占据半壁江山,那么,不仅高价股能不断往上拓展空间,而且中价股也水涨船高,还可将质地还不错的低价股带动起来。 当整个市场能保持供求平衡、扩容适度,大小非减持不再是市场最大的恐惧,同时推崇价值股和高成长股,把高科技股成为A股的领头羊,便会在市场形成财富效应,稳股市、走慢牛的目标,便可通过市场力量得以实现。这既要靠监管层的大力倡导,也要靠众多机构的齐心协力!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