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交易所代表: 近些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何深化开放,提高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吸引国际投资者并提升服务水平,成为下一阶段期货市场国际化的关键所在。在2019年第15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境外交易所高层论坛”上,多位境外交易所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建议。 在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直面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吸引国际投资者。在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内地业务发展主管毛志荣看来,海外市场推广工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是满足需求,交易所要了解国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进而设计能够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其次是解决问题,对于跨境交易而言,在不同的市场制度和监管环境下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市场组织者肩负的责任;再次是适度激励,一个新产品或新业务的推进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激励,从港交所实践经验看,把现有产品与新产品的激励相结合,是投资者较愿意尝试且有效的激励机制。 “客户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因此市场推广时一定要贴近客户。”新交所高级董事总经理兼固收、货币与大宗商品部主管李民宏认为,除了解境外投资者需求外,与当地监管者沟通、掌握当地监管动态也是市场推广的重要课题之一。新交所与大商所近期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希望能够以此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向中国市场提供更多国际市场的知识和经验。 芝商所国际部资深董事总经理William Knottenbelt认为,新产品的持仓量、流动性等是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场的重要动力。所谓的流动性不仅是单个时区范围的流动性,全天候的流动性分布也是机构投资者所关注的,市场的深度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占比情况。另外,大型养老基金、资管计划参与情况也是需要关注的因素。 “吸引境外投资者,除产品具有可靠透明的价格外,技术支撑、市场合规框架、后台清算等都是必需考量的因素。”欧洲期货交易所副首席执行官、执行委员会会员Michael Peters认为,面向引境外投资者推广新业务,需要搭建完备的后台设施,这样才能更有效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ICE新加坡交易所及ICE新加坡清算所总裁兼首席运营官Lucas Schmeddes表示,在原油期货推广过程中,流动性及产品组合是客户最为关注的。流动性直接关乎投资成本,如果流动性受限,客户就很难对相关产品感兴趣。另外,需要展示足够的产品广度,因为投资者一般上不止投资一个品种。 “WTI原油期货已经比较成熟,但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开发新的期权产品,如何更好地让交易商在市场上建仓。”William Knottenbelt认为,从WTI原油期货市场推广经验看,首先需要投资者认可交易所的国际市场交易能力,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更丰富的产品组合能进一步增强产品的流动性,进而满足市场的交易需求。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当中国规则与国际惯例出现显著差异时,如何进行协调和优化? 对此,毛志荣认为,面对制度的差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植入模式,例如QFII、QDII制度等;二是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为主的特殊模式。“内地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吸取了国际经验,和国际惯例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此背景下,QFII制度可以满足一些愿意到中国市场来、接受制度差异、克服一定困难的投资者的需求。针对国际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出于合规要求、对内地市场熟悉程度等,我们推出沪深港通、债券通。事实上,国际投资者不需要等到中国规则和国际惯例一模一样才进入,同样的,中国投资者也不需要等到全球投资者都已适应中国投资者交易习惯、中国的监管思路和方式等才出境投资。”毛志荣说。 李民宏也认为,不同市场的规则、资产类别、参与者结构都有差异,实现双向开放的关键在于要了解服务的对象,制定最优化的交易规则体系,既能满足市场风险管控要求,也能满足参与者的需求。另外,需要提供连续性的交易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多资产类别是我们优势,在多资产类别交易中的保证金可以互相抵消,有利于吸引客户。保证金制度需要交易所多加考虑。”他说。 近年来,高频交易颇受国际市场关注。对于高频交易在市场中的作用以及高频交易的行为边界,Michael Peters认为,高频交易也是价格发现的一个重要参与方,它能够带来较高的价格反应效率。“不能孤立看待高频交易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高频交易意味着交易所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客户能够进行高频交易其实也是通过投入大量资源才令自身交易具有竞争性。从交易所的角度看,我们希望流动性池能尽量多样化、异构化,而不是某种交易模式占比过大。”Michael Peters说。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